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和写,向来是密不可分的,英语学习中也是如此。笔者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把小学英语阅读课和写作进行高度整合,从课文阅读材料中探寻合适的训练点,扎扎实实开展有序、适量、高效的课堂随阅练笔。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读写结合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Pre-reading——口头说话,热身读写;While-reading——剖析课文,提炼信息;Post-reading——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关键词】读写结合 阅读 练笔 实效 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近年来,在学校课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把阅读和写作进行高度整合,从课文阅读材料中探寻合适的训练点,扎扎实实开展有序、适量、高效的课堂随阅练笔,以弥补小学英语没有写作训练课的不足。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三大步”:Pre-reading,While-reading 和Post-reading。
一、Pre-reading口头说话热身读写
Pre-reading 作为阅读准备的阶段,一般有头脑风暴和根据话题或图片自由说等形式。例如:在教学译林版五上Unit 7 At weekends (后面简称五上)时,在 Pre-reading 阶段,通过快速闪现图片,让学生说出一些活动类的词汇。随后,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关键词,先在两人小组中讨论,然后再在全班面前展示,进行小组竞赛。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学生一般都可以说出类似这样的一段话:At weekends,I play basketball.I go to the park.I go boating.I have a picnic.I draw pictures...这种形式的口头表达,既复习了相关的动作类词汇和第一人称的一般现在时表达,激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又为下一步的阅读作准备。另外,课文的插图都是为展现课文故事情节,表达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因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复习相关知识,为阅读作铺垫。
二、While-reading提炼课文积累读写
1.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以及复习和整合旧知识。例如,在教学Unit5 What do they do? 时,笔者使用了思维导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阅读前,笔者让学生谈一谈:What do your parents do?笔者把学生说到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中心词Mike,Su Hai 的周围,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填写下来: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思维导图进行课文复述。
2.表格。表格形式直观简洁,便于学生理清思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楼房状图表让生填写每一层的对应房间。另外,这种图表还可以应用在学生的练笔阶段,方法是先让学生完成图表,再进行练笔。课文内容图表化还不是教学阶段的结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还要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熟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课文遣词造句、连句成文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为下一步的练笔作充分的准备。
三、Post-reading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读写迁移,通过随阅练笔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延伸和深化,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我们的随阅练笔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填充式练笔。填充式练笔是保留文章或对话的主干,将一些关键词或词组挖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填空。
2.改写练笔。在写作训练初始阶段,学生常会有一种“没头苍蝇”的感觉,以范文引路,可扶持学生进行写作,慢慢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爱上写作。
3.课文仿写练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模仿范例是一种最基本也是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形式。
四、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反思
这种读写结合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的,讲究一练一得。学生通过练笔加深了对课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正做到阅读与练笔共实效。学生不但在练笔中运用了所学的“四会”单词和句型,而且还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这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这种教学实践完全以教材课文内容为基础,学生接触的课外知识相对少一些,同时课堂模仿性写作训练也相对多一些。因此,课后教师必须要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
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意义在于有效,以写促学的意义在于高效。相信通过教师对“写”的充分重视,长期坚持踏踏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计每一处课堂的随阅练笔,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益,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赵淑红.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4]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编写.
[5]滕云.小学英语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读写结合 阅读 练笔 实效 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近年来,在学校课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把阅读和写作进行高度整合,从课文阅读材料中探寻合适的训练点,扎扎实实开展有序、适量、高效的课堂随阅练笔,以弥补小学英语没有写作训练课的不足。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三大步”:Pre-reading,While-reading 和Post-reading。
一、Pre-reading口头说话热身读写
Pre-reading 作为阅读准备的阶段,一般有头脑风暴和根据话题或图片自由说等形式。例如:在教学译林版五上Unit 7 At weekends (后面简称五上)时,在 Pre-reading 阶段,通过快速闪现图片,让学生说出一些活动类的词汇。随后,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关键词,先在两人小组中讨论,然后再在全班面前展示,进行小组竞赛。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学生一般都可以说出类似这样的一段话:At weekends,I play basketball.I go to the park.I go boating.I have a picnic.I draw pictures...这种形式的口头表达,既复习了相关的动作类词汇和第一人称的一般现在时表达,激活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又为下一步的阅读作准备。另外,课文的插图都是为展现课文故事情节,表达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因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复习相关知识,为阅读作铺垫。
二、While-reading提炼课文积累读写
1.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以及复习和整合旧知识。例如,在教学Unit5 What do they do? 时,笔者使用了思维导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阅读前,笔者让学生谈一谈:What do your parents do?笔者把学生说到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中心词Mike,Su Hai 的周围,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填写下来: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思维导图进行课文复述。
2.表格。表格形式直观简洁,便于学生理清思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楼房状图表让生填写每一层的对应房间。另外,这种图表还可以应用在学生的练笔阶段,方法是先让学生完成图表,再进行练笔。课文内容图表化还不是教学阶段的结束,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还要加强对阅读材料的熟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课文遣词造句、连句成文和布局谋篇的方法,为下一步的练笔作充分的准备。
三、Post-reading读写迁移学以致用
读写迁移,通过随阅练笔对小学英语阅读课进行延伸和深化,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一个质的转变。我们的随阅练笔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填充式练笔。填充式练笔是保留文章或对话的主干,将一些关键词或词组挖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填空。
2.改写练笔。在写作训练初始阶段,学生常会有一种“没头苍蝇”的感觉,以范文引路,可扶持学生进行写作,慢慢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爱上写作。
3.课文仿写练笔。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模仿范例是一种最基本也是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形式。
四、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反思
这种读写结合的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的,讲究一练一得。学生通过练笔加深了对课文阅读内容的理解,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真正做到阅读与练笔共实效。学生不但在练笔中运用了所学的“四会”单词和句型,而且还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当然,这种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这种教学实践完全以教材课文内容为基础,学生接触的课外知识相对少一些,同时课堂模仿性写作训练也相对多一些。因此,课后教师必须要提供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
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意义在于有效,以写促学的意义在于高效。相信通过教师对“写”的充分重视,长期坚持踏踏实实的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计每一处课堂的随阅练笔,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益,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赵淑红.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4.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4]小学英语教学法[M].广西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编写.
[5]滕云.小学英语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