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to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水平测试时,出了这样一道习作命题:
  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下的都是一粒珍珠。长大以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人生珍贵的项链。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题目自拟)。注意把活动的经过写清楚,把有意义或有情趣的地方写具体。
  就是这道习作命题中的“语文宴践”愁煞了师生:学生不知如何选材——愁,教师不知如何评判——愁!
  案例:
  [镜头1]
  “喂,班长,你写的是什么语文实践活动?”监考老师刚收完试卷,一个男孩就冲到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小眼镜”的面前。
  谁知,素有“才女”之称的“小眼镜”听了,竟忧心忡忡地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好像没组织什么语文实践活动。没办法,我就写了在作文书上看到的一个活动,也不知道算不算语文实践活动……”
  一个“羊角辫”闻声惊叫起来:“那我写的‘烧不坏的手帕’会不会就偏题了呀?下笔前,我把‘语文实践活动’这六个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可就是不知道该写什么……”说完。她居然哭了起来。
  [镜头2]
  (某六年级的作文批改现场)
  阅卷组长:(面朝命题人)根据这个命题要求,你说说可以写哪些活动呢?
  命题人:一定要写语文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表演课本剧、辩论赛、出手抄报。(停住了,似乎在思考)
  阅卷组长:还可以写什么呢?
  命题人:上街找错别字。(又皱着眉头,在思考)
  甲:那么,写“鸡蛋会跳舞”这一类的科学实验算是语文实践活动吗?
  命题人:(直摇头,很肯定地)当然不是,那是科学方面的。
  甲:那就算偏题了,偏题的作文怎么给分呢?
  阅卷组长:如果偏了题,就算写得再好,也只能放在二档,最多得24分或25分(满分30)。
  乙:(浏览了一本装订好的试卷)你们看,这连续的好几个学生写的不是扫墓,就是烧不坏的手帕、谁是大力士等等。可是,从卷面看来,这些孩子好像语文学得不错!如果这样给分,这次作文命题算失败!这样一棍子打死的评分标准,孩子的作文兴趣全没了……
  反思:
  
  一、拓宽渠道,丰富体验。引“源头活水”
  
  对于上述命题,出卷者都说不出几个可写的题材,何况学生?就算这几个题材可以写,但是否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组织了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呢?就算组织了,参与其中且有深刻体验的学生又能有几个?至于上街找错别字,那更是寥寥无几了!“一定要写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就像一道“紧箍咒”,让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一筹莫展。
  其实,平常有不少这样的命题,可以写的内容比较少,出现了学生“积蓄不足”的现象。“积蓄不足”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在不少学校中,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学生有意义的生活体验被湮灭、被剥夺了。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教者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何愁没有“源头活水”?
  
  二、拓展命题,关注体验,激童心之趣
  
  在这道习作命题的背后,折射出命题者童心的缺失。教师要永葆一颗童心,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绪体验,不然,就可能会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学生。
  记得张祖庆老师曾说过:“作文命题者的思想首先要转变,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要心中装有儿童。出作文题目,不是为了‘为难儿童’,而是为了‘激发儿童’。”教师给学生命题习作,首先要深入学生中去,要弄清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熟悉了哪些人,参加了哪些活动,接触了哪些事物……
  那么,怎样的习作命题才是好的呢?应该“像导火索,要能够瞬间引燃孩子素材储备这个火药库”,使学生一看就心情激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因此,习作命题的开口度可大一些,给学生选材的范围要广一些。上面的命题,不妨去掉“语文”这道“紧箍咒”,把“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语文实践活动”,改成“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们老师一定组织过许多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参加的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做实验、做水果拼盘等;在社区等公共场所参加的志愿者服务;参加夏令营或外出旅游……”。这类命题不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如此,命题成为一个引子,而不是完成习作时痛苦的“瓶颈”。命题得到拓展后,学生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了。大家都有话说了。说的水平高低就容易区分,也就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其他文献
记者2月14日从中小学习字和书法教育高峰论坛上获悉,习字和书法已被列为天津市一至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材正在编写中,将免费向学生提供。  参加论坛的专家指出,汉字和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能培养人的品德和审美,怡情冶性。但是,由于电脑普及以及过分重视外语等原因,现在很多学生忽略了对母语文字的学习与继承。而邻国日本、韩国却很重视汉字,很早就在中小学里开设了书道或书艺课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
作文评语是老师与学生沟通次数较多、范围较大的一种文字交流方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中年级学生初试写作,就像婴儿牙牙学语,他们所用的每一个特别贴切的词语,所造的每一个特别精彩的句子,都使我兴奋不已。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可见,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即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利用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评析好词佳句,感悟语言真谛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本身的语言文字就各具特色,有的活泼生动,有的美妙绝伦,有的质朴纯真……许多课文都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学的孩子而言,写字基本还是一片空白。那么,如何以最肯定、最优美的线条,在这片空白之上勾勒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呢?下面笔者想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观察方法“导”中求——得之于心,应之于笔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影响学生写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观察力。学生对于汉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都需要专注地观察和自我建构。俗话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美味”。  一、体验式品读——感受文本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语言凝练含蓄,韵律优美,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素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进行体验式品读,让他们
话题作文不仅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究其原因,是其文体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的优势:学生围绕话题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曾有人作过比较,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生创新能力最高,初中、高中逐步退化。而高中生在作文教学、考试中已开始松绑,那小学生就更不应该给太多的束缚。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是感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孩子们通过朗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与幸福。这首儿童诗内容简单,孩子们可以很快理解到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本文以《家》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上好一堂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一、情景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感  《家》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那这堂课笔者也要选择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开头,让学生在教学伊始就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因此,我选择出示图片的方法来导入课文的
十几年前,先师何以聪送我一本沈蘅仲先生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旋又蒙沈先生送我签名的另一本《知困录——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何师嘱咐我:“沈老师是有学问的老辈语文教师,你搞语文教学的,要好好读他的书。”后来,我真的好好读了这两本书不止一遍。对沈老师那种秉承乾嘉学风的治学功夫很是敬佩。沈老师每备一课,“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真正做到竭泽而渔的地步。也许有人认为用那样功夫来备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激情呢?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自主学习,一齐收获了惊喜、激动与创造。  片断一  生1:老牛突然说话了,为什么牛郎不感到惊讶?  生2:牛郎和老牛关系密切,不会感到惊讶。  生3:牛郎对老牛很好,他知道老牛会说话也不会伤害他。  生4:牛郎很孤独,正希望老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