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实效越来越备受一线教师关注。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不能仅仅滞留于新的课堂模式与教学形式,教师要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功效方面下一番苦功。
关键词:教学实效;学生意识;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3-1
以新课改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模式已经实施了数个年头了,纵观诸多教学模式,无不集中彰显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良性特征。笔者认为,新课改的终极目标在于立足知识并超越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优良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意识谈以下设想。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是任何学习的先决条件,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更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砝码,初中历史学科亦不例外。审视时下的许多历史新课堂,虽不乏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形式和气氛,学生也确实能够乐在课中。然而,冷静思考,剖析热闹课堂的背后,却是由学科教师课前一手包办,完全将自己预设好的条块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套用,往里面钻,在教师圈定的框框里自主学习,每当完成其中的一个模块,再由学科教师统一收口。事实上,在教师事先既定的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并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达不成新课改的预期要求。要从根本上扭转上述不良局面,笔者认为,关键要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入手,学生一旦具备了学习上的自主意识,便会敦促自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前行。
为此,在日常历史课教学中,教师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这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力求基于内容,不妨可以选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的内容,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尽可能择取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接触或了解的内容;在影视及生活中接触过的历史内容等等。在教学到这些章节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需充当课堂学习的指导者、顾问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其次,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珍惜历史课本上的楷体字、图画、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通过它们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明白预习内容,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课堂价值增值。
二、着力提高学生的架构意识
新课改之下的历史课教学,不再是以往那种教师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学生画答案和背答案的机械过程,而要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提高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展示的表现,也是造就学生将来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特点,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科学架构阶段性知识网络,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编写知识提纲,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既可指导学生按历史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项、影响)和历史事件发展的三部曲(背景、经过、结果)阅读课文,列出知识提纲;也可以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从而架构了知识体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再如,还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因为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架构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对于架构历史知识的方法,不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引领学生把握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二是分类赋予学生架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新学习内容的阅读,揭示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
三、着力锤炼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借助于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显而易见,无论合作还是互动环节,协作与尊重意识时刻不能缺少,恰恰相反,更要培养自己的尊重意识,锤炼自己的写作意识。在历史课学习中,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其主要过程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合作探究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体验或再现过程的反思,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的图表资料等。当然,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学习,绝非仅仅限于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诸多探究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让所有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或不同意见。在课堂内外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就能以轻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态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实效;学生意识;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3-1
以新课改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模式已经实施了数个年头了,纵观诸多教学模式,无不集中彰显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良性特征。笔者认为,新课改的终极目标在于立足知识并超越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优良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意识谈以下设想。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是任何学习的先决条件,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更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砝码,初中历史学科亦不例外。审视时下的许多历史新课堂,虽不乏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形式和气氛,学生也确实能够乐在课中。然而,冷静思考,剖析热闹课堂的背后,却是由学科教师课前一手包办,完全将自己预设好的条块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堂上去套用,往里面钻,在教师圈定的框框里自主学习,每当完成其中的一个模块,再由学科教师统一收口。事实上,在教师事先既定的模式下的历史课堂,并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达不成新课改的预期要求。要从根本上扭转上述不良局面,笔者认为,关键要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入手,学生一旦具备了学习上的自主意识,便会敦促自身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前行。
为此,在日常历史课教学中,教师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这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力求基于内容,不妨可以选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的内容,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尽可能择取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接触或了解的内容;在影视及生活中接触过的历史内容等等。在教学到这些章节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需充当课堂学习的指导者、顾问的角色,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其次,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珍惜历史课本上的楷体字、图画、注释及竖体字等历史资料,通过它们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明白预习内容,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课堂价值增值。
二、着力提高学生的架构意识
新课改之下的历史课教学,不再是以往那种教师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学生画答案和背答案的机械过程,而要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提高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展示的表现,也是造就学生将来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特点,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科学架构阶段性知识网络,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编写知识提纲,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师既可指导学生按历史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项、影响)和历史事件发展的三部曲(背景、经过、结果)阅读课文,列出知识提纲;也可以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通过自学,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从而架构了知识体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再如,还可以采用指导学生系统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因为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架构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对于架构历史知识的方法,不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引领学生把握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二是分类赋予学生架构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新学习内容的阅读,揭示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
三、着力锤炼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借助于师生合作、生生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显而易见,无论合作还是互动环节,协作与尊重意识时刻不能缺少,恰恰相反,更要培养自己的尊重意识,锤炼自己的写作意识。在历史课学习中,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其主要过程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或网址,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合作探究问题一般可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体验或再现过程的反思,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的图表资料等。当然,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学习,绝非仅仅限于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诸多探究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让所有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或不同意见。在课堂内外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就能以轻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态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