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种模式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讨论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思想、情感、心灵、智慧和知识的交流。因此,教师要在全体学生身上做文章,每一个环节都要关注全体学生,使他们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而不是只让少数几个学生发言。在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实现“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前奏。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读书活动。可是,刚入校的儿童,由于念儿歌惯了,常常“有口无心”。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低年级课文简短且朗朗上口,有的学生只念几遍,就会背了,于是就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却只会跟着别人念。若长期这样,学生就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对此,我要求一年级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定要指读,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每一个字,手口一致地读。若是诗歌,还要求学生有节奏地读。当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后,可让学生拿出笔,把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用圆圈圈出来,然后利用拼音或请同学帮忙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并用特殊符号标出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学完课文之后,有时还可表演读,这样既有趣又有益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记忆。学生慢慢地养成了阅读时动手的习惯,就能够专心读书了。
二、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自己想读、想说,但又不能认真倾听。对此,我在范读课文时或请学生个别读时,就请学生们当“小评委”,要求他们认真听,动笔做记录,然后评一评哪些字的字音读准了,哪些字的字音没读准;哪儿该轻读,哪儿该重读;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慢,哪些地方可以读得快。如在学习课文《花朵》时,我请一位学生读完后,小评委们就纷纷举手点评,有的说:“洪炜杰同学,你的轻声读得很好。”有的说:“花朵的‘朵’,你应读到位一点。”有的说:“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对这些认真听又积极发言的学生,我及时地表扬、鼓励。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边读边想是提高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良好阅读习惯。每一节语文课中,我们多次让学生读课文,那么读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边读边想,才能知道课文写什么、怎样写。教学《司马光》,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字,把字音读准,不会读的字先借助拼音读一读或请别人帮忙。反馈之后,让学生拿笔,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生字和其他不懂的地方。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带着“从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为什么会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要是当时你也在,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养成动口的好习惯
“说”是语文能力之一。课堂是学生交流的主阵地,鼓励学生在小组中或在集体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好说,但常说不完整,说得不规范,说得没序。因此,在课堂中,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管他们说得怎么样,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常会直接用简短的词组回答。那么,我们要引导他们用“我知道了……”这个句式来交流。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说完整的话的习惯了。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每节课都让学生“先学后教”,每节课都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想起来,动起来。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动摇,不懈怠,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读书,一定能学会读书。
(责编 莫彩凤)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读书活动。可是,刚入校的儿童,由于念儿歌惯了,常常“有口无心”。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低年级课文简短且朗朗上口,有的学生只念几遍,就会背了,于是就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却只会跟着别人念。若长期这样,学生就不能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对此,我要求一年级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定要指读,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每一个字,手口一致地读。若是诗歌,还要求学生有节奏地读。当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后,可让学生拿出笔,把文中不认识的生字用圆圈圈出来,然后利用拼音或请同学帮忙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并用特殊符号标出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学完课文之后,有时还可表演读,这样既有趣又有益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记忆。学生慢慢地养成了阅读时动手的习惯,就能够专心读书了。
二、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强,自己想读、想说,但又不能认真倾听。对此,我在范读课文时或请学生个别读时,就请学生们当“小评委”,要求他们认真听,动笔做记录,然后评一评哪些字的字音读准了,哪些字的字音没读准;哪儿该轻读,哪儿该重读;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慢,哪些地方可以读得快。如在学习课文《花朵》时,我请一位学生读完后,小评委们就纷纷举手点评,有的说:“洪炜杰同学,你的轻声读得很好。”有的说:“花朵的‘朵’,你应读到位一点。”有的说:“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对这些认真听又积极发言的学生,我及时地表扬、鼓励。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边读边想是提高学生这种综合能力的良好阅读习惯。每一节语文课中,我们多次让学生读课文,那么读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边读边想,才能知道课文写什么、怎样写。教学《司马光》,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字,把字音读准,不会读的字先借助拼音读一读或请别人帮忙。反馈之后,让学生拿笔,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生字和其他不懂的地方。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带着“从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为什么会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要是当时你也在,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养成动口的好习惯
“说”是语文能力之一。课堂是学生交流的主阵地,鼓励学生在小组中或在集体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好说,但常说不完整,说得不规范,说得没序。因此,在课堂中,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管他们说得怎么样,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如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常会直接用简短的词组回答。那么,我们要引导他们用“我知道了……”这个句式来交流。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说完整的话的习惯了。
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每节课都让学生“先学后教”,每节课都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想起来,动起来。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动摇,不懈怠,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读书,一定能学会读书。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