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借”与“拿”的故事
今年新接了一个班,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处处小心翼翼的,没想到还是做了件令我后悔不已的事情。那是星期四晚上,有个家长打电话说孩子的游戏机可能被一个同学拿了,让我询问一下,第二天别忘记带回来还给他。由于晚上已经比较迟了,我怕打扰学生休息,决定第二天七点左右家长快要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再说。第二天早上,我自以为考虑得比较周到,怕打电话把学生的家人都给吵醒了,于是给学生妈妈发了条短信:某某某妈妈,请您问问孩子,他是否拿了某某的游戏机,如果拿了,就请别忘记带回来。信息刚发出,我就知道有个词用错了,不出所料,一会儿电话就回过来了:“徐老师,我问过了,不是拿,是借的。”其实,学生就是拿的,而且是未经我允许擅自拿的。因为那台游戏机是被我收掉放在抽屉里的。于是,我连忙向家长解释,确实是自己粗心没注意用词。不过我也婉转地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家长也就没再说什么。当老师不容易啊!有时一个字就可能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二、“魔鬼在细节”
由此我想到了密斯·凡·德罗的一句话:“魔鬼在细节。”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上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与家长接触中,有些细节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第一,了解家长。家长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可能是领导,有点高高在上;可能是个商人,财大气粗,蛮不讲理;可能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卑微胆小。但教师要相信一点,不管家长用何种方式与教师交流,他的目的和教师都是一样的,就是想让他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优秀。若因家长的方式粗鲁无知,而与之对抗抵触,只会使双方都生气。家长急教师缓,温柔开解;家长怒教师笑,幽默过招。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是培养教师交际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教师要大胆尝试、总结,让一个淡漠的家长慢慢变热情,让一个暴躁的人在交谈后能心平气和。
第二,尊重家长。家长都是要面子的,教师切忌在外人面前数落其孩子的不是。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孩子的不足,开场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在心理上都会比较愿意接受,家访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顿批评,家长很容易嘴上服了,心里不服。哪怕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但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就会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教师就更别指望家长与学习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会逐渐丧失,甚至家长会离教师越来越远,家校联系的大门慢慢的就被关闭了。有时家长为了袒护子女,很容易撒谎,教师如果一针见血说破了,只会平添尴尬,甚至引起争执。这时,教师应该参破家长谎言背后的用意,然后用一句“即使……”把真实的情况作为一种假设分析给他听。这种做法不是虚伪,而是考虑到家长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只是方式方法不对而已。有机会教师可以提醒家长,让他明白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且让他了解这种错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第三,指导家长。大多数家长是十分愿意与教师配合教育好子女的,但方法上总是欠缺太多。时下家长教育子女最时髦的方法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却又超级负责,把子女关进房中或某个地方,一声令下,就以为万事大吉,看见子女抱着一本书就以为一切都灿烂了。等到子女懒惰病养成后又开始后悔不迭。因此,作为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些管理办法。比如,对易开小差的孩子,提醒家长盯时要盯紧,不可命令下达后自己先溜了,要有效果地抓时间,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促其完成学习任务;对懒惰的孩子,要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多讲讲激励性的故事,别心疼,多让他干家务,帮别人做点事,少让他赖在电视机前;对勤奋的孩子,可补充些有利于其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有用的项目,不可只顾眼前的成绩,还要注意指导孩子进行身体锻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协调。班主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需要用技巧去处理好双方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学生、指导家长的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共同性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责编 刘宇帆)
今年新接了一个班,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庞,处处小心翼翼的,没想到还是做了件令我后悔不已的事情。那是星期四晚上,有个家长打电话说孩子的游戏机可能被一个同学拿了,让我询问一下,第二天别忘记带回来还给他。由于晚上已经比较迟了,我怕打扰学生休息,决定第二天七点左右家长快要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再说。第二天早上,我自以为考虑得比较周到,怕打电话把学生的家人都给吵醒了,于是给学生妈妈发了条短信:某某某妈妈,请您问问孩子,他是否拿了某某的游戏机,如果拿了,就请别忘记带回来。信息刚发出,我就知道有个词用错了,不出所料,一会儿电话就回过来了:“徐老师,我问过了,不是拿,是借的。”其实,学生就是拿的,而且是未经我允许擅自拿的。因为那台游戏机是被我收掉放在抽屉里的。于是,我连忙向家长解释,确实是自己粗心没注意用词。不过我也婉转地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家长也就没再说什么。当老师不容易啊!有时一个字就可能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二、“魔鬼在细节”
由此我想到了密斯·凡·德罗的一句话:“魔鬼在细节。”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上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与家长接触中,有些细节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第一,了解家长。家长的知识层次、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可能是领导,有点高高在上;可能是个商人,财大气粗,蛮不讲理;可能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卑微胆小。但教师要相信一点,不管家长用何种方式与教师交流,他的目的和教师都是一样的,就是想让他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优秀。若因家长的方式粗鲁无知,而与之对抗抵触,只会使双方都生气。家长急教师缓,温柔开解;家长怒教师笑,幽默过招。这是对教师的考验,是培养教师交际能力的一个大好机会。教师要大胆尝试、总结,让一个淡漠的家长慢慢变热情,让一个暴躁的人在交谈后能心平气和。
第二,尊重家长。家长都是要面子的,教师切忌在外人面前数落其孩子的不是。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孩子的不足,开场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在心理上都会比较愿意接受,家访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顿批评,家长很容易嘴上服了,心里不服。哪怕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但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就会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教师就更别指望家长与学习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会逐渐丧失,甚至家长会离教师越来越远,家校联系的大门慢慢的就被关闭了。有时家长为了袒护子女,很容易撒谎,教师如果一针见血说破了,只会平添尴尬,甚至引起争执。这时,教师应该参破家长谎言背后的用意,然后用一句“即使……”把真实的情况作为一种假设分析给他听。这种做法不是虚伪,而是考虑到家长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只是方式方法不对而已。有机会教师可以提醒家长,让他明白自己有错误的地方,且让他了解这种错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第三,指导家长。大多数家长是十分愿意与教师配合教育好子女的,但方法上总是欠缺太多。时下家长教育子女最时髦的方法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却又超级负责,把子女关进房中或某个地方,一声令下,就以为万事大吉,看见子女抱着一本书就以为一切都灿烂了。等到子女懒惰病养成后又开始后悔不迭。因此,作为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些管理办法。比如,对易开小差的孩子,提醒家长盯时要盯紧,不可命令下达后自己先溜了,要有效果地抓时间,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促其完成学习任务;对懒惰的孩子,要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多讲讲激励性的故事,别心疼,多让他干家务,帮别人做点事,少让他赖在电视机前;对勤奋的孩子,可补充些有利于其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有用的项目,不可只顾眼前的成绩,还要注意指导孩子进行身体锻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总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相互协调。班主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需要用技巧去处理好双方的关系,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教育学生、指导家长的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共同性和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