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为一个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这个大家庭的缩影。在这个浓缩的群体中存在着网络似的人际、组织、道德等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因此要达到教育的目的,用高尚的情操武装这个群体,就需要用真诚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灵。
关键词:班主任 真诚 温暖
中图分类号:G625.1
自从1998年毕业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在这十几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很难,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难,从无数次失败后的探索中自己发现,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用真诚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灵,成效比较显著。下面我粗浅地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循循善诱“蹲点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他们思维比较迟钝,注意稳定不易改变,在学习上表现为“弱智”;在平时的活动中,自我表现能力差,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认知和理解较慢,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循循善诱‘蹲点法’”。如我班的问题学生“张富云、马兵、何敏”,我把他们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每讲完一个单元,经过信息反馈,提炼出他们共同的知识缺陷,再经过他们对知识的自我“过滤”与沉淀,找出他们各自的薄弱环节,然后利用晨读的时间给他们轮流“吃小灶”。在这个环节中,我一方面对他们前段的“漏洞”进行填补;另一方面,对将要传授的新知识进行超前渗透,让他们“笨鸟先飞”。在组织集体活動中,尽量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些“有问题”的学生能够解除困扰,摘掉后进的帽子,不至于因思维迟钝而惆怅。
二、抓准时机“激将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胆汁质型”的学生。他们精力旺盛,坦率正直,情绪易于冲动,心理过程具有迅猛而爆发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抓准时机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有意为他们创设逆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做,既可以使他们在相互的挑战与较量中经受锻炼,又可以使全班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促使整体教学效果有较大的突破。做法是:我先从整个班集体中摸出属于这种类型的学生,将他们暗自分成甲乙两组,先找甲组每个学生与我保持“单线联系”。开始对学生说:“经过几次考试我发现你还大有潜力可挖;演讲会上,你的水平发挥得也很好。从这两方面说,你很有可塑性,你能超过咱班或咱年级的×××吗?我不希望你在与×××的较量中轻易偃旗息鼓,可话又说回来,×××与你相比,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其它方面,从实力上看,可是势均力敌啊!”找完甲组后再找乙组每个学生,对他(她)说:“你现在是班里的佼佼者,但不能高枕无忧哇!你可还记得老师曾上课给你们讲的历史‘珍珠港事件’,你要让人家撵上去可会挫伤你的锐气啊!”运用这种“激将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动之以情“换位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多血质型”与“胆汁质型”两方面混合的学生。实践提示,“言者谆谆、闻着藐藐”的形式化教育不过是隔靴搔痒,只有通过心理换位才会收到融化情感、沟通心灵、启迪理智、激发上进的目的。如:我班某些学生对老师组织学生评优时,对评选结果不满意,或对学校将期中考试成绩排名这种做法有看法,或……就当场“变脸,”我将他们一一叫到办公室对他们分别引导:“今天你如果处在我的位置上,或是你将来当了老师,有学生像你对待我一样对待你,你又有何种感觉?我也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可我没像你今天这样,因为我认识到,当老师最大的快乐与幸福莫过于他的教诲能收到自己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就拿今天这事来说,我会暂且保留自己的意见,事后请求其他老师给予解释。”这样经过心理“换位法”,使趋于激化的矛盾得以消除,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提高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了自己的感召力。
四、求得共育“沟通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感情体验深刻,表现温柔、软弱、怯懦,反应敏感性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这些学生在家里常作“小皇帝”。由于父母对他们过于溺爱,致使他们性格软弱怯懦,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免疫能力都低下。对这样的学生,我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家长的情感。说服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要“志当存高远”,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要形成适应时代及未来要求的家教模式。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我从理论上引导,对文化较低的家长我把道理浅显化通俗化。通过家长再教育孩子消除依赖心理。经常与家长联系,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形成老师与家长“齐抓共育”的统一体。这种求得共育的“沟通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耐心等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他们的智力、能力、生长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进步也是不一样的,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父母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所以一直以來他自由、散漫,不爱学习,作业不爱做;不讲卫生,有时甚至逃学。我知道一下子改变他的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首先我得找一个“突破口。”有一天,这孩子穿着一身整洁的衣服来了,小脸也洗得干干净净的。我立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吴今成从今天开始改头换面了,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了,同学们将掌声送给他。”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不仅讲究个人卫生,班级卫生也抢着干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又让他当上了卫生委员。可是好景不长,他又逃学了。
过了几天,他爷爷领着他终于来上学了。我把他带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一副准备挨训的样子。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不仅要讲卫生而且还要严守纪律。这次逃学老师原谅你,今后不能这样了,能做到吗?”他轻声地说:“能。”“好,我们来拉钩。”他惊讶地抬起头望着我,我微笑着看着他。然后,他慢慢地伸出手,我们郑重地拉了钩。就这样,我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他,鼓励他。终于,他进步了许多,如今已变成一位听话、懂事的孩子。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最大的技巧是耐心。是啊,对待生命,要有花苞心态。花开早的,成长快的,我们欣赏;开花迟的,成长慢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总之,只要用耐心去等待;用慧心去播种;用爱心去耕耘;用真诚去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灵,孩子们成长的历程,将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探究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32.
关键词:班主任 真诚 温暖
中图分类号:G625.1
自从1998年毕业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在这十几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我真切地体会到做一名老师很难,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更难,从无数次失败后的探索中自己发现,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用真诚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灵,成效比较显著。下面我粗浅地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循循善诱“蹲点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他们思维比较迟钝,注意稳定不易改变,在学习上表现为“弱智”;在平时的活动中,自我表现能力差,他们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认知和理解较慢,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循循善诱‘蹲点法’”。如我班的问题学生“张富云、马兵、何敏”,我把他们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每讲完一个单元,经过信息反馈,提炼出他们共同的知识缺陷,再经过他们对知识的自我“过滤”与沉淀,找出他们各自的薄弱环节,然后利用晨读的时间给他们轮流“吃小灶”。在这个环节中,我一方面对他们前段的“漏洞”进行填补;另一方面,对将要传授的新知识进行超前渗透,让他们“笨鸟先飞”。在组织集体活動中,尽量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些“有问题”的学生能够解除困扰,摘掉后进的帽子,不至于因思维迟钝而惆怅。
二、抓准时机“激将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胆汁质型”的学生。他们精力旺盛,坦率正直,情绪易于冲动,心理过程具有迅猛而爆发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抓准时机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有意为他们创设逆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做,既可以使他们在相互的挑战与较量中经受锻炼,又可以使全班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促使整体教学效果有较大的突破。做法是:我先从整个班集体中摸出属于这种类型的学生,将他们暗自分成甲乙两组,先找甲组每个学生与我保持“单线联系”。开始对学生说:“经过几次考试我发现你还大有潜力可挖;演讲会上,你的水平发挥得也很好。从这两方面说,你很有可塑性,你能超过咱班或咱年级的×××吗?我不希望你在与×××的较量中轻易偃旗息鼓,可话又说回来,×××与你相比,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其它方面,从实力上看,可是势均力敌啊!”找完甲组后再找乙组每个学生,对他(她)说:“你现在是班里的佼佼者,但不能高枕无忧哇!你可还记得老师曾上课给你们讲的历史‘珍珠港事件’,你要让人家撵上去可会挫伤你的锐气啊!”运用这种“激将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明显得到了提高,全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三、动之以情“换位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多血质型”与“胆汁质型”两方面混合的学生。实践提示,“言者谆谆、闻着藐藐”的形式化教育不过是隔靴搔痒,只有通过心理换位才会收到融化情感、沟通心灵、启迪理智、激发上进的目的。如:我班某些学生对老师组织学生评优时,对评选结果不满意,或对学校将期中考试成绩排名这种做法有看法,或……就当场“变脸,”我将他们一一叫到办公室对他们分别引导:“今天你如果处在我的位置上,或是你将来当了老师,有学生像你对待我一样对待你,你又有何种感觉?我也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可我没像你今天这样,因为我认识到,当老师最大的快乐与幸福莫过于他的教诲能收到自己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就拿今天这事来说,我会暂且保留自己的意见,事后请求其他老师给予解释。”这样经过心理“换位法”,使趋于激化的矛盾得以消除,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提高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了自己的感召力。
四、求得共育“沟通法”
这种方法适应那些“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感情体验深刻,表现温柔、软弱、怯懦,反应敏感性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这些学生在家里常作“小皇帝”。由于父母对他们过于溺爱,致使他们性格软弱怯懦,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免疫能力都低下。对这样的学生,我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沟通家长的情感。说服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要“志当存高远”,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要形成适应时代及未来要求的家教模式。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我从理论上引导,对文化较低的家长我把道理浅显化通俗化。通过家长再教育孩子消除依赖心理。经常与家长联系,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形成老师与家长“齐抓共育”的统一体。这种求得共育的“沟通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耐心等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他们的智力、能力、生长环境等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进步也是不一样的,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孩子:父母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所以一直以來他自由、散漫,不爱学习,作业不爱做;不讲卫生,有时甚至逃学。我知道一下子改变他的行为习惯是不可能的,首先我得找一个“突破口。”有一天,这孩子穿着一身整洁的衣服来了,小脸也洗得干干净净的。我立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吴今成从今天开始改头换面了,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了,同学们将掌声送给他。”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不仅讲究个人卫生,班级卫生也抢着干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又让他当上了卫生委员。可是好景不长,他又逃学了。
过了几天,他爷爷领着他终于来上学了。我把他带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一副准备挨训的样子。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不仅要讲卫生而且还要严守纪律。这次逃学老师原谅你,今后不能这样了,能做到吗?”他轻声地说:“能。”“好,我们来拉钩。”他惊讶地抬起头望着我,我微笑着看着他。然后,他慢慢地伸出手,我们郑重地拉了钩。就这样,我耐心地一步步地引导他,鼓励他。终于,他进步了许多,如今已变成一位听话、懂事的孩子。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最大的技巧是耐心。是啊,对待生命,要有花苞心态。花开早的,成长快的,我们欣赏;开花迟的,成长慢的,我们要耐心等待。
总之,只要用耐心去等待;用慧心去播种;用爱心去耕耘;用真诚去温暖每一颗求知的心灵,孩子们成长的历程,将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探究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