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是文化的,也是浪漫的,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盈结合得比巴黎更好了。巴黎的文化不仅显现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等标志性的璀璨建筑,还在一间间小小的咖啡馆,里面名流荟萃,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有一位艺术大师、文学巨匠恰巧与你擦肩而过,或许一句寒暄,就悄悄完成了与大师的对话。而这些,都不过是文化巴黎的冰山一角。
巴黎的浪漫,更与文化相辅相成,法国人天生有浪漫的风骨,崇尚自由,随性而为,信奉心中那道最美的人生风景。文化的巴黎,浪漫的巴黎成为了许多知识名流、艺术大师的向往之地。当然,电影《情迷六月天》中作家亨利·米勒所生活的烟花巴黎,也是一些天生多情的人渴望放浪形骸的温柔之乡。这些,都是巴黎给我们的神话和传说。说一句:“巴黎,我爱你”,简单而不失敬爱,代表了电影人的温暖心声。
电影《巴黎,我爱你》是全球不同国籍的20位知名导演联袂拍摄的一组短片集,每人五分钟,结合“爱的神话和巴黎的神话”,围绕巴黎20个街区把18个关于爱的故事通过风格各异的影像表现出来,旨在向“巴黎和电影”致敬。
本片导演耳熟能详的有格斯·范桑特、科恩兄弟、沃尔特·萨雷斯、杜可风、伊莎贝尔·科塞特、汤姆·泰克维尔等等,很多人也是冲着主角之一朱丽叶·比诺什来看这部片子。虽然是大师云集、明星荟萃,但恰是在这样盛名之下,观众更容易去细心检视,甚至吹毛求疵。想起某位80后作家曾说:经典都是天才的玩笑,佳作都是智者的胡扯。这种电影短片就是大师们驾轻就熟的拈花一笑,不用过多发力,光芒自露。比之早先著名的电影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关于时间哲理的抽象思考,《巴黎,我爱你》要感性得多。巴黎的风光旖旎,加上一个个不期而遇的爱情,使电影像细腻的绸缎缓缓展开。
18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大多数的主题都是美妙的邂逅。我想没有比偶遇爱情更为浪漫的事了,电影里每个段落基本都有偶遇的故事发生,而一些微妙的爱情就在眼光的接触中悄然绽放。声光流动,18个故事像万花筒般在我们眼前翻转。有人说,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感动。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4区马海区、12区巴士底区、8区玛德莲娜区,10区圣丹尼区、14区蒙素立公园这5个关于爱的故事。
爱情之声,来自夏魂
4区马海区讲述了一个同性恋的故事。陌生的男孩一直对另外一个男孩说话,但两人之间有语言不通的障碍,这并不影响爱情的表达,这种冥冥中的沟通完全是靠声音和眼神去完成的,而支配它们的是奇妙的感情。虽然并不认识,但陌生男孩却说,我像在另一个时空见过你,你是不是相信这个世界有我们的另一半。表白诗意而浪漫,我相信因为语言不通,这种表白并非做秀。在这种爱情磁场中,也许说过什么之后都不记得了,它出自灵魂,是内心对爱情的感应。
执子之手。相看泪眼
12区巴士底区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喜新厌旧的爱情故事。丈夫厌倦了妻子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而另择新欢,但就在宣布决绝之时妻子却说已患绝症,不久于人世。慈悲在丈夫心里滋生,从此开始细心地陪伴妻子,心头萦绕着生命消逝的感伤。多年后,丈夫在街头见到同样穿红大衣的女子,都会想起妻子,黯然神伤。“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种古典式的浪漫,也许是每个人渴望的爱情永恒。而永恒到底是什么?可能我们渴望的永恒只是那种永恒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当爱情也洗尽铅华,怎样才能维系之间的关系使其长久?也许当爱情只剩记忆,遗憾和感伤才能让人懂得永恒只是一种永远的失去与追寻。
人鬼情未了
8区玛德莲娜区吸血鬼的故事完全是两个花痴的故事。气氛渲染得好,音乐也给得到位,很有鬼魅阴森的感觉。吸血鬼的故事是欧洲的古老传说,导演以此为形式,表现了一段人鬼之恋。如果说爱情可以超越性别,那么它也可以超越人鬼,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爱情故事总会让人动容。美色也有化邪恶为善良的力量,还是那句话,爱情的确是美好的东西。
开始的开始,最后的最后
10区圣丹尼区盲人的爱情从开始到结局都如同臆想。他们相遇,开始了开始,一起看电影,舞蹈,拥抱,接吻,做爱,像季节一样走过春夏秋冬,一切都像戏剧。这场爱情在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开始和结局都显得飘忽,仿佛从未开始也从未结束。汤姆·泰克维尔的电影特色之一就是画面剪接异常出色,一直保持着《罗拉快跑》的杂而不乱,这个小短片也不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娜塔丽·波曼就是当年《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小女孩,真是给人时光荏苒之感。
刹那间,悲喜交集
巴黎动人的绝不只是邂逅的爱情,还有城市本身以及这个城市所寄托的梦想。电影最后,14区蒙素立公园一位游客的独白使电影的主题和巴黎的韵味更为绵长和充实:“我坐在哪处,独自在外国,远离所办的事,认识的人。突然产生一种感觉,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期待很久,总之难以形容,或者是我这一辈子中……不知不觉所失去的。只能说,刹那间……悲喜交集,悲少而喜多。我感到活力,对,活力。那一刻,我爱上了巴黎,我觉得巴黎也爱上了我。”这种与城市之间的微妙感情,也似曾相识地出现在我的心里,那种感觉有对一个城市的喜欢和憧憬,也有对生命时光逝去的感伤。像这位美国游客,妈妈和姐姐已经过世,孤身一人,对生命的感触十分细腻和敏锐,也只有安静的异国他乡才能给人去默默念想的情怀。城市也会像天空一样,给人遐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梦想都不是凭空而存在,淘金梦也好,文艺梦也罢,它总会与一个城市相连。有些城市记录了我们生命的寸寸光阴,而还有些城市总遥远地给我们的生命注入梦想的力量和活力,巴黎,于这位美国游人是这样,于本片的20位导演也是这样。而当我们有了这种感受,或许就理解了《巴黎,我爱你》的主旨精髓。
电影汇集了很多关于爱的小故事,风格千秋各异,有些桥段也不乏创意灵光,比如王尔德的复活、小丑的滑稽表演、人物大串联等,我也不否认这些短片有主题先行、概念化的毛病,这并不妨碍我们循着声光去巴黎旅行,去追寻巴黎带给我们的文艺梦想,感受影像本身给我们带来的瑰丽的人文风景和浪漫的欧洲风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长篇累牍将巴黎描写得错彩镂金,但文字让人昏昏欲睡,哪比得过影像赏心悦目。
《巴黎,我爱你》是06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今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祝寿片《每人一部电影》也是一个短片集,据说是由35位与戛纳结缘的知名导演联合拍摄,其中也有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侯孝贤、蔡明亮这些华人导演,虽然有秀场之嫌,但对自己喜欢的导演还是很期待。
巴黎的浪漫,更与文化相辅相成,法国人天生有浪漫的风骨,崇尚自由,随性而为,信奉心中那道最美的人生风景。文化的巴黎,浪漫的巴黎成为了许多知识名流、艺术大师的向往之地。当然,电影《情迷六月天》中作家亨利·米勒所生活的烟花巴黎,也是一些天生多情的人渴望放浪形骸的温柔之乡。这些,都是巴黎给我们的神话和传说。说一句:“巴黎,我爱你”,简单而不失敬爱,代表了电影人的温暖心声。
电影《巴黎,我爱你》是全球不同国籍的20位知名导演联袂拍摄的一组短片集,每人五分钟,结合“爱的神话和巴黎的神话”,围绕巴黎20个街区把18个关于爱的故事通过风格各异的影像表现出来,旨在向“巴黎和电影”致敬。
本片导演耳熟能详的有格斯·范桑特、科恩兄弟、沃尔特·萨雷斯、杜可风、伊莎贝尔·科塞特、汤姆·泰克维尔等等,很多人也是冲着主角之一朱丽叶·比诺什来看这部片子。虽然是大师云集、明星荟萃,但恰是在这样盛名之下,观众更容易去细心检视,甚至吹毛求疵。想起某位80后作家曾说:经典都是天才的玩笑,佳作都是智者的胡扯。这种电影短片就是大师们驾轻就熟的拈花一笑,不用过多发力,光芒自露。比之早先著名的电影短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关于时间哲理的抽象思考,《巴黎,我爱你》要感性得多。巴黎的风光旖旎,加上一个个不期而遇的爱情,使电影像细腻的绸缎缓缓展开。
18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大多数的主题都是美妙的邂逅。我想没有比偶遇爱情更为浪漫的事了,电影里每个段落基本都有偶遇的故事发生,而一些微妙的爱情就在眼光的接触中悄然绽放。声光流动,18个故事像万花筒般在我们眼前翻转。有人说,总有一个故事会让你感动。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4区马海区、12区巴士底区、8区玛德莲娜区,10区圣丹尼区、14区蒙素立公园这5个关于爱的故事。
爱情之声,来自夏魂
4区马海区讲述了一个同性恋的故事。陌生的男孩一直对另外一个男孩说话,但两人之间有语言不通的障碍,这并不影响爱情的表达,这种冥冥中的沟通完全是靠声音和眼神去完成的,而支配它们的是奇妙的感情。虽然并不认识,但陌生男孩却说,我像在另一个时空见过你,你是不是相信这个世界有我们的另一半。表白诗意而浪漫,我相信因为语言不通,这种表白并非做秀。在这种爱情磁场中,也许说过什么之后都不记得了,它出自灵魂,是内心对爱情的感应。
执子之手。相看泪眼
12区巴士底区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喜新厌旧的爱情故事。丈夫厌倦了妻子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而另择新欢,但就在宣布决绝之时妻子却说已患绝症,不久于人世。慈悲在丈夫心里滋生,从此开始细心地陪伴妻子,心头萦绕着生命消逝的感伤。多年后,丈夫在街头见到同样穿红大衣的女子,都会想起妻子,黯然神伤。“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种古典式的浪漫,也许是每个人渴望的爱情永恒。而永恒到底是什么?可能我们渴望的永恒只是那种永恒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当爱情也洗尽铅华,怎样才能维系之间的关系使其长久?也许当爱情只剩记忆,遗憾和感伤才能让人懂得永恒只是一种永远的失去与追寻。
人鬼情未了
8区玛德莲娜区吸血鬼的故事完全是两个花痴的故事。气氛渲染得好,音乐也给得到位,很有鬼魅阴森的感觉。吸血鬼的故事是欧洲的古老传说,导演以此为形式,表现了一段人鬼之恋。如果说爱情可以超越性别,那么它也可以超越人鬼,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爱情故事总会让人动容。美色也有化邪恶为善良的力量,还是那句话,爱情的确是美好的东西。
开始的开始,最后的最后
10区圣丹尼区盲人的爱情从开始到结局都如同臆想。他们相遇,开始了开始,一起看电影,舞蹈,拥抱,接吻,做爱,像季节一样走过春夏秋冬,一切都像戏剧。这场爱情在看得见与看不见之间,开始和结局都显得飘忽,仿佛从未开始也从未结束。汤姆·泰克维尔的电影特色之一就是画面剪接异常出色,一直保持着《罗拉快跑》的杂而不乱,这个小短片也不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娜塔丽·波曼就是当年《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小女孩,真是给人时光荏苒之感。
刹那间,悲喜交集
巴黎动人的绝不只是邂逅的爱情,还有城市本身以及这个城市所寄托的梦想。电影最后,14区蒙素立公园一位游客的独白使电影的主题和巴黎的韵味更为绵长和充实:“我坐在哪处,独自在外国,远离所办的事,认识的人。突然产生一种感觉,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期待很久,总之难以形容,或者是我这一辈子中……不知不觉所失去的。只能说,刹那间……悲喜交集,悲少而喜多。我感到活力,对,活力。那一刻,我爱上了巴黎,我觉得巴黎也爱上了我。”这种与城市之间的微妙感情,也似曾相识地出现在我的心里,那种感觉有对一个城市的喜欢和憧憬,也有对生命时光逝去的感伤。像这位美国游客,妈妈和姐姐已经过世,孤身一人,对生命的感触十分细腻和敏锐,也只有安静的异国他乡才能给人去默默念想的情怀。城市也会像天空一样,给人遐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梦想都不是凭空而存在,淘金梦也好,文艺梦也罢,它总会与一个城市相连。有些城市记录了我们生命的寸寸光阴,而还有些城市总遥远地给我们的生命注入梦想的力量和活力,巴黎,于这位美国游人是这样,于本片的20位导演也是这样。而当我们有了这种感受,或许就理解了《巴黎,我爱你》的主旨精髓。
电影汇集了很多关于爱的小故事,风格千秋各异,有些桥段也不乏创意灵光,比如王尔德的复活、小丑的滑稽表演、人物大串联等,我也不否认这些短片有主题先行、概念化的毛病,这并不妨碍我们循着声光去巴黎旅行,去追寻巴黎带给我们的文艺梦想,感受影像本身给我们带来的瑰丽的人文风景和浪漫的欧洲风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长篇累牍将巴黎描写得错彩镂金,但文字让人昏昏欲睡,哪比得过影像赏心悦目。
《巴黎,我爱你》是06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今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祝寿片《每人一部电影》也是一个短片集,据说是由35位与戛纳结缘的知名导演联合拍摄,其中也有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侯孝贤、蔡明亮这些华人导演,虽然有秀场之嫌,但对自己喜欢的导演还是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