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爱在左,情在右,在研修的日夜,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潛心学习的众人,对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思品教育教学水平,打造高效课堂,有了深入的理解和直接的感受。专题讲座、案例讲解、作业赏析、名师专家点评指导、同行同事交流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
原来的教学,只是完成了知识的传播,对于能力的培养和价值引领方面,做到的非常少。平常上课就是以本(课本)为本,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让学生背熟,然后,反复做练习题。有时,学生对知识点不背,或者没有背会,就罚写N遍。在老师的“严管”之下,考试的成绩还算不错。如果有活动,或者需要外出讲课,就临时抱佛脚,借来一些先进点的人家讲过的类似的课例,生搬硬套。
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一些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做人。于是,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分批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回来后,各班立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桌凳拉开,每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利于学生相互研讨。教学模式一律采用“杜郎口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或者不讲,完全让学生去探究。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也摸着石头过河——试着,用“杜郎口模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预习新知识,把知识点找出来;然后按照《学案》的内容,小组间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接着进行合作展示;最后是拓展延伸和巩固练习。一学期下来,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会上,让我大吃一惊:全校倒数第一!教学以来,成绩总是前几名的我,怎能相信眼前的事实!当时真想有个地缝钻进去。痛定思痛,静下心来,想想,这样的成绩,也不是没有原因。这学期的教学模式,只是学了人家的一点皮毛,精华没学到。有很多不正确的做法:其一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时,一是没有针对性,对材料的内容上,没有指导方向,范围太大,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寻找。二是学生绝大部分住校,学校条件不允许学生课下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的资料有限,学生手里只有课本和练习册,缺少寻找资料的途径。对于合作展示这一块,学生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老师选取的情境和案例,有的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太大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由物景到情景到心景”,只是表演了出来,效果可想而知。
改变,从研修开始:
首先:需要树立课程意识,学习课程理念。从传统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注重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升华,以崭新的课程观代替陈旧的课程观,自觉反思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处理好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生。仔细调查学情,了解学生,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每个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智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还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更要与时俱进,对于社会新生事物要和学生一起吸收进来。我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读懂他们的内心,知晓他们的要求。平等地与每一个孩子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彻底去掉师道尊严的思想,与他们“打成一片”,消除师生间的间隔,从而了解学情,为生本教学打好基础,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做好铺垫。
第三:运用情景教学。在平时的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随时积累有用的情景资源,并做好记录,让情境成为自己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问题的提出,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还要有启发性、开发性和思考的价值。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课堂开始和进行时设一些“选择冲突式的提问”,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感悟式提问”用在课堂的结尾处。
第五:注重预设和生成,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有事先的精心预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使课堂进行的井井有条,而又充满活力;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间的互动,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确信“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地课堂”的观念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有生成。
最后,需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教姿、教态、语言都恰到好处。学习借鉴有效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学案导学再到主题模块教学,每一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主题模块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每一次的尝试就有每一次的收获,在课改的道路上,逐步的体会着,一堂优质课的定位,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沐浴着新教育的春风,继续学习,加油!努力!
原来的教学,只是完成了知识的传播,对于能力的培养和价值引领方面,做到的非常少。平常上课就是以本(课本)为本,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总结出来,让学生背熟,然后,反复做练习题。有时,学生对知识点不背,或者没有背会,就罚写N遍。在老师的“严管”之下,考试的成绩还算不错。如果有活动,或者需要外出讲课,就临时抱佛脚,借来一些先进点的人家讲过的类似的课例,生搬硬套。
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一些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做人。于是,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分批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回来后,各班立即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桌凳拉开,每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利于学生相互研讨。教学模式一律采用“杜郎口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少讲,或者不讲,完全让学生去探究。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也摸着石头过河——试着,用“杜郎口模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预习新知识,把知识点找出来;然后按照《学案》的内容,小组间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接着进行合作展示;最后是拓展延伸和巩固练习。一学期下来,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会上,让我大吃一惊:全校倒数第一!教学以来,成绩总是前几名的我,怎能相信眼前的事实!当时真想有个地缝钻进去。痛定思痛,静下心来,想想,这样的成绩,也不是没有原因。这学期的教学模式,只是学了人家的一点皮毛,精华没学到。有很多不正确的做法:其一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时,一是没有针对性,对材料的内容上,没有指导方向,范围太大,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寻找。二是学生绝大部分住校,学校条件不允许学生课下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的资料有限,学生手里只有课本和练习册,缺少寻找资料的途径。对于合作展示这一块,学生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老师选取的情境和案例,有的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的太大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由物景到情景到心景”,只是表演了出来,效果可想而知。
改变,从研修开始:
首先:需要树立课程意识,学习课程理念。从传统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注重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升华,以崭新的课程观代替陈旧的课程观,自觉反思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处理好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生。仔细调查学情,了解学生,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每个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智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还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更要与时俱进,对于社会新生事物要和学生一起吸收进来。我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读懂他们的内心,知晓他们的要求。平等地与每一个孩子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彻底去掉师道尊严的思想,与他们“打成一片”,消除师生间的间隔,从而了解学情,为生本教学打好基础,为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做好铺垫。
第三:运用情景教学。在平时的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随时积累有用的情景资源,并做好记录,让情境成为自己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特色,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问题的提出,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还要有启发性、开发性和思考的价值。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课堂开始和进行时设一些“选择冲突式的提问”,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感悟式提问”用在课堂的结尾处。
第五:注重预设和生成,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有事先的精心预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使课堂进行的井井有条,而又充满活力;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间的互动,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确信“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地课堂”的观念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有生成。
最后,需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教姿、教态、语言都恰到好处。学习借鉴有效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学案导学再到主题模块教学,每一种模式都有可取之处。学案导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主题模块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每一次的尝试就有每一次的收获,在课改的道路上,逐步的体会着,一堂优质课的定位,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沐浴着新教育的春风,继续学习,加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