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会以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引入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时,若能抓住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的一个情境问题:元旦文艺晚会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什么地方时,才对甲、乙两位同学公平呢?学生被这生活中的情景深深吸引,从而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的实质: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儿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教学中,师生主要靠语言交流。教师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教学“添括号”一节时,这样介绍:括号外的“+”号代表优点,括号外的“-”号代表缺点,优点要保持不变,缺点要全部改正。再如,在教学“单项式×单项式”时,可以把系数和相同的字母称为“好朋友”,做乘法运算时,先找好朋友。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标》提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和感染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请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摊骗人的甲,另一个扮演过路人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的群众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你的运气怎么样。”路过人乙听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可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有同学劝阻的,也有同学鼓励的,更有同学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5次,赢了1次,输了4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新课知识的载入作好了辅垫。再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节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些同学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辅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数学,既有快乐也有收获,一举两得。
四、课堂训练生活化
《新课标》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即要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对生活有帮助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用数学。如:在学习了《圆的垂径定理》之后,出示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一辆卡车高3米,宽2米,要经过一个半径为3.6米的半圆形隧道,这辆卡车能通过这个隧道吗?说明你的理由。看到这个生活化的探究问题,学生兴致很高,都想自己亲手解决,随后分析如何转化为几何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知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牢固地掌握,只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到数学存在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布置作业:如果“五一”“十一”你家外出旅游,算算哪种购票方式更合算?各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去哪家商场购买更合算?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布置作业怎样加固桌椅。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做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中间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掌握。“以景生情”,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总之,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课程引入与生活接轨
在教学时,若能抓住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先引入这样的一个情境问题:元旦文艺晚会时,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个位置进行抢气球游戏,当老师把气球放在直线MN(如图)什么地方时,才对甲、乙两位同学公平呢?学生被这生活中的情景深深吸引,从而积极地探索发现问题的实质: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哪儿呢?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
在教学中,师生主要靠语言交流。教师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在教学“添括号”一节时,这样介绍:括号外的“+”号代表优点,括号外的“-”号代表缺点,优点要保持不变,缺点要全部改正。再如,在教学“单项式×单项式”时,可以把系数和相同的字母称为“好朋友”,做乘法运算时,先找好朋友。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标》提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和感染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请两个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摊骗人的甲,另一个扮演过路人乙,其余同学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的群众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你的运气怎么样。”路过人乙听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可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有同学劝阻的,也有同学鼓励的,更有同学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5次,赢了1次,输了4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新课知识的载入作好了辅垫。再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节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些同学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辅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从生活中领悟数学,既有快乐也有收获,一举两得。
四、课堂训练生活化
《新课标》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即要使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对生活有帮助的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用数学。如:在学习了《圆的垂径定理》之后,出示了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一辆卡车高3米,宽2米,要经过一个半径为3.6米的半圆形隧道,这辆卡车能通过这个隧道吗?说明你的理由。看到这个生活化的探究问题,学生兴致很高,都想自己亲手解决,随后分析如何转化为几何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
学生的数学知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牢固地掌握,只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到数学存在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布置作业:如果“五一”“十一”你家外出旅游,算算哪种购票方式更合算?各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去哪家商场购买更合算?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布置作业怎样加固桌椅。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做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中间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字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情景中掌握。“以景生情”,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总之,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