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量一堂历史课是否为优质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三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得到提升,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形成。做到了这三条,这堂课也就完美了。“设疑、对话、延伸”的教学模式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和实际解题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上述三条标准,从而激活历史课堂。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设疑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自己设疑。一堂历史课,若问题设置得巧妙、新颖,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般来说,设疑要达到以下要求:目标清晰、指向明确,且具有启发性,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展示孙中山的插图(教材64页,略),教师设疑: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头衔?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在考察西方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思想?他以什么方式来拯救落后的中国?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疑,能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孙中山的救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同时也做到了前后联系、深入浅出。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设疑。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学教材,自己思考,自己在组内设疑、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和吃透教材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如:在讲到“中国民主进程丰碑”这一目中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各方的态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袁世凯、西方列强、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孙中山、清政府,并让每一组提出对时局的观点和看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学生自己设疑,学生弄明白了这些派别的主张,更加理解了孙中山的处境和所做的让步。
  2.对话是学生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师生对话并鼓励生生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生生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语言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有两种方式:一是师生对话。它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一种帮助和引导,师生双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和交流。通过师生对话,能引导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师生双方不仅在学习上合作,还要达到情感上的默契,这样教学内容就不再显得艰涩难懂,课堂也不再是使学生感到煎熬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学习新知、发展自己的快乐之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定要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要强求对话结果的一致性,只要能使问题得到聚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就达到了对话的目的。如:师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时,问题的答案一般倾向于“辛亥革命成功了”这一结论。在对话过程中,如果有学生回答“辛亥革命失败了”是否可以呢?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这一结论是完全可以的,但要证明“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如果学生找不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可进一步提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失败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解题和创新能力。二是生生对话。它体现的是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所限,学生间的对话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和持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留足对话交流的时间,并让其展示对话结果,那会呈现怎样的一种局面呢?如: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62页“学思之窗”的材料,并提出思考题: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交流,教师可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点拨指导,并让学生形成书面结论,然后挑选学生到讲台上来发表观点,这一系列过程控制在15分钟之内即可。通过这样的生生对话,让学生了解到虽同属于资产阶级,但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阶层,其主张自然有很大差异,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挽救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的。同时通过这样的生生对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3.延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能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教师在讲述武昌起义的背景时谈到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对邹容作进一步的介绍,并播放视频:邹容早年留学日本,后积极投身革命。他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论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系统阐述建立民国的设想。他于1903年被捕,1905年死于狱中。然后教师讲述:邹容为了革命理想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奔走呼号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的革命气节和英雄事迹值得大家学习。通过这样的延伸,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发读书的热情,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
  日益受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的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学生能力的培养、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着眼,从建设一个灵动的历史课堂出发,积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大胆创新,让学生在充满活力和朝气的课堂中动起来,飞扬青春、张扬个性、发展自己。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堪称曲折,因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屈辱史和血泪史。但也正是这种多灾多难的环境,再次历练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拥有强烈家国情怀的民族,在近代的曲折革命过程中,家国情怀得到更加深情的演绎。  为了探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国家课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部编历史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投入使用。2017年这套部编教材全国通用,改称统
走进歙县棠樾牌坊群,一座座牌坊见证了徽州的千年变迁,兴衰荣辱。学界对徽州牌坊的研究,多关注于贞节牌坊,而对数量最多的科第坊却关注较少,本文就围绕科第坊略析一二。  徽州牌坊分为科第坊、仕宦坊、忠孝节义坊以及其他类型(不在上述三种牌坊之列)。由于千百年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为毁坏,再加上文献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确切统计出徽州牌坊的具体数目,只能借助现有资料和现存牌坊进行推测。现将徽州各类牌坊的具体数量统计
所谓“四课型渐进式自主学堂”是郑州二中在信息化创新实验班进行教学转型实验中采用的课堂形态,课堂形态的内在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论,核心是“自主学堂”,“四课型”即基础先学课、展示反馈课、点拨思辨课、练习评价课,是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课型,时间可灵活分配。“自主学堂”体现了课堂即学堂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构建高效生本课堂。  作为一线高中
一、参与式教学的教育理念及导学案在其中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是经过调研论证而应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对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向输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讲,历史课是实施爱国教育的最好途径。但目前中学历史教育前景并不乐观,教师把历史教材中任何一段文字都看做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口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前英语教师对口语教学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在部分农村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需要对口语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鉴于此,本文对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小组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并实现功能对等,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应所带来的翻译腔,词性转换法成为翻译实践中一项必备的翻译技巧,它利用表面上语序结构等形式的改变来达到内容或信息的一致。基于My Kingdom for A Horse翻译实践,探究词性转换在英汉翻译中的具体运用,结合实例总结一般性技巧,希望对英汉翻译工作者在提高译文质量方面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词性转换;My
201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贯彻落实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考查要求,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满足了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难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一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新课改下,不少教师开始采用历史专题型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法是先把历史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小的专题,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人物关系来讲解历史。它能够
当前,我国青少年受到的诱惑很多,其思想品德状况令人担忧,这就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只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在知行统一中形成高尚的品德。  何谓知行统一呢?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文主要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落实知行统一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时代
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让我想起我们的课改,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一、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