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创设有效的对话时空、对话资源、对话环境场,让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有效对话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有效对话 时空 话题 环境场
教育上的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包括教育主体之间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共同体验、共同创造的过程。对话意味着教育双方不仅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师生的问答对象仅限于少数人,只有少数学生能幸运地成为回答问题者;问题的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多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形式,答案就在书中,且答案往往是唯一和定型的,缺少思维的挑战和思考的深度,学生学习的体验单调乏味,难以感受到学习的欢乐。真正的有效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一、创设有效对话的时空
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等待时间”,给予学生思维的时空。“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Rowe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Rowe训练一些教师将其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秒至5秒,在那些成功地增加了等待时间的教师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喜的变化,如:学生回答失败的情况减少了,学生深思熟虑的回答增加了,学生之间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加了……一些后继研究证明,增加等待时间导致了学生更长和更高质量的回答而且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也增加了。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同时,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大增加,有学生列式:(5×5 5×10 5×10)×2或5×5×2 5×10×4;有学生列式:上、下底面的面积有2个5×5,所以列式为:5×5×10;因为有4个5×10的面,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合起来也是5×10,因此共有5个5×10,所以还可以列式为5×10×5。这样的课堂,不仅仅在表面上活起来了,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效的对话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话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真正融汇到教学中并产生作用:其一,话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话题具有“挑战性”,有相对的难度与深度,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其二,话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的,弥补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具有这两个条件的话题才是有效话题。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有关专家调研,我国小学数学知识近80%缺乏生活内容来支持。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形成矛盾,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材中只有几个分数算式,枯燥无味。我们可以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分数,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话题,并围绕话题组织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在对话中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对话的话题要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产生联想的,要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对话交流才能得出结果。对话的话题除了联系已有知识外,还要联系个人经验,这样学生不感到生疏,温故知新,容易开启思路,产生联想,逐渐形成了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利于对话的环境场
前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曾指出,教室座位设置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教室氛围的营造、学生座位的安排,创设利于学生对话的环境场。
课堂的空间布局与对话教学自由、开放心理场的形成紧密相关。那么,如何安排座位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话呢?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其中一员。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面向全班学生慷慨陈词,不时利用肢体语言配合自己的演说,而且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人的见解,不时对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质疑……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教室,需要有适合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倾听的座位安排。因此,教师应设置有利于对话氛围的多种座位模式。
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全班讨论等情况及时变换座位排列,座位排列模式需要改变时就改变。当前教室的布局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中央的位置,容易强化教师中心主义,不利于对话的充分展开。因此,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氛围,更有助于把较多的教学空间让给学生。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在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激发灵感,燃起思维创新的火花,才能触类旁通。新课程下的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耐心倾听学生的对话,并积极地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这样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意味着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说自己想说的,谈自己想谈的,论自己想论的。这样课堂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
【关键词】有效对话 时空 话题 环境场
教育上的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包括教育主体之间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共同体验、共同创造的过程。对话意味着教育双方不仅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
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师生的问答对象仅限于少数人,只有少数学生能幸运地成为回答问题者;问题的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多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形式,答案就在书中,且答案往往是唯一和定型的,缺少思维的挑战和思考的深度,学生学习的体验单调乏味,难以感受到学习的欢乐。真正的有效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一、创设有效对话的时空
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等待时间”,给予学生思维的时空。“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Rowe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Rowe训练一些教师将其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秒至5秒,在那些成功地增加了等待时间的教师们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喜的变化,如:学生回答失败的情况减少了,学生深思熟虑的回答增加了,学生之间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加了……一些后继研究证明,增加等待时间导致了学生更长和更高质量的回答而且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也增加了。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同时,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高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大大增加,有学生列式:(5×5 5×10 5×10)×2或5×5×2 5×10×4;有学生列式:上、下底面的面积有2个5×5,所以列式为:5×5×10;因为有4个5×10的面,而上、下底面的面积合起来也是5×10,因此共有5个5×10,所以还可以列式为5×10×5。这样的课堂,不仅仅在表面上活起来了,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有效的对话资源
课堂教学中的话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可真正融汇到教学中并产生作用:其一,话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即话题具有“挑战性”,有相对的难度与深度,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使学生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其二,话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缺失能够弥补,且弥补的内容是开放发散的,弥补的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量变或质变。具有这两个条件的话题才是有效话题。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对话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对话的内容富有新鲜味,引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对话,这样对感知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有关专家调研,我国小学数学知识近80%缺乏生活内容来支持。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形成矛盾,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材中只有几个分数算式,枯燥无味。我们可以讲述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分数,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话题,并围绕话题组织讨论,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同时在对话中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对话的话题要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产生联想的,要大部分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对话交流才能得出结果。对话的话题除了联系已有知识外,还要联系个人经验,这样学生不感到生疏,温故知新,容易开启思路,产生联想,逐渐形成了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三、创设利于对话的环境场
前苏联教育家季亚琴科曾指出,教室座位设置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应注重教室氛围的营造、学生座位的安排,创设利于学生对话的环境场。
课堂的空间布局与对话教学自由、开放心理场的形成紧密相关。那么,如何安排座位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话呢?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其中一员。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争论,面向全班学生慷慨陈词,不时利用肢体语言配合自己的演说,而且还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人的见解,不时对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质疑……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教室,需要有适合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倾听的座位安排。因此,教师应设置有利于对话氛围的多种座位模式。
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根据小组、全班讨论等情况及时变换座位排列,座位排列模式需要改变时就改变。当前教室的布局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中央的位置,容易强化教师中心主义,不利于对话的充分展开。因此,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氛围,更有助于把较多的教学空间让给学生。
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在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激发灵感,燃起思维创新的火花,才能触类旁通。新课程下的教师,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耐心倾听学生的对话,并积极地做出评价。对学生而言,这样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意味着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说自己想说的,谈自己想谈的,论自己想论的。这样课堂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