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志 则国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默读,抓住主要人物和关键事件,并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人曾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来勉励人读书,似乎读书只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但有一个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人是谁,又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遇到生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句段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给课后生字注音、组词,并标出偏旁部首。
  3.检测自读,读准字音,读通长句。
  检查生字词读音,并利用图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理解“租界”“中华不振”“为之一振”和“振兴中华”。
  指导读好长句: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4.按结构归类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偏旁部首的变化和“斥”“凡”的笔画占位以及“肃”的笔顺。
  三、借助表格,梳理结构,概括主要
  内容
  1.迅速浏览课文,画出标志事情发生的时间(新学年开始了;十二岁那年;一个星期天),并据此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與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表格,再说一说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表格,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回顾“六要素”的公式:时间 地点 人物 原因 经过 结果=主要内容,复习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忽略次要人物,抓住主要人物和关键事件的新方法来概括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讨论并明确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规则:主要人物,关键事件;语句简练,要素齐全。
  (2)同桌间共同商议概括后面
  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不能随便去租界。他感到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欺侮没处说理,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3)全班交流讨论哪一组的概
  括最符合基本规则。
  4.指导学生概括三件事的小
  标题: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发现三件事内在的逻辑顺序,理清原因与结果,按不同叙事顺序说一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按事情发展顺序: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从小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按课文的叙事顺序来概括:周恩来之所以从小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概括,发现课文倒序写法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曲折,有悬念,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
  四、作业布置
  1.练写生字词,并听写过关。
  2.查阅资料,了解1910年的中国。
  (设计意图:在自学生词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小学阶段难度系数较高的一项阅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要依照梯度,给出支架,在反复实践中逐步达成。本课主要是借助表格自读梳理,在教师指导发现后再与同学合作交流,实践“主要人物,关键事件;语句简练,要素齐全”的概括方法。由一件事到三件事,由发现顺序到精练语言,使学生在这样的实战中,初步掌握把握主要内容的新方法,也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补充资料、结合课后诗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围绕“为什么而读书”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查阅资料,大家一定了解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过一段怎样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曾经怎样被欺侮,用伯父的话说就叫——“中华不振”。同学们读了都义愤填膺,有的同学认为周恩来当时应该“路见不平一声吼”,帮助那名中国妇女,才算是少年英雄。你同意吗?
  二、学习“中华不振”
  1.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在摇
  头,那原因一定很多。下面就来认真默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找出依据,标出关键词,在空白处批注感受,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为什么周恩来眼睁睁看着同胞受欺负,却不能伸手相助?
  预设:
  A.伯父的叮嘱已经强调那里是租界,洋人利益至上,没有法律与道德可言,所以出了事也“没有地方说理”。周恩来本来就是背着伯父去的,不能“惹出麻烦”。
  B.文中交代那里“和别处大不相同”,热闹非凡,说明那里是外国人的天堂,他们享有特权。
  C.中国巡警“不但不……反
  而……”,说明即便警察是中国人,但毫无同胞之情,维护外国人,说明这里没有基本的法律,更别提惩恶扬善了。
  D.文中用反问句强调围观的
  大人们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何况周恩来只有12岁。
  3.朗读第1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4.补充图片、视频等背景资
  料,了解当时国土被强占,国人受欺凌的屈辱历史,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
  三、学习立志读书
  1.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后,感觉痛心不已,让我们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回到那节修身课上,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学毕业后,他便赴日留学。临行前,他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后来又写下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补充介绍周恩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
  四、作业布置
  在中华振兴的今天,你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不对中国妇女伸出援手”,来入情入境地体会当时的屈辱情境,并在资料补充中,更加直观鲜明地感受何谓“中华不振”,以及不振的原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接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历史进行小练笔,从而使人文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14个生字,会写“歌、丛”等10个生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会写“丛林、深处”等5个词语。  2.能正確、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猜谜语。  (1)生在林中满山跑,身穿斑斓黄皮袄。百兽之中最凶猛,威
在短暂的一年教学工作中,我有些迷茫和退缩,有些不知所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将善意的目光投向教室的每一个地方?一位亲切的老教师推荐我读《给教师的建议》。我初读这本书,只是浅尝辄止。但随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看着这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我虔诚地开始了阅读。  如今的教师,已经不能用“传道授业解惑”来一言概之,更多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以及价
涵泳语文视域下的情境,是相对统一的整体,是动态的、流变的。所谓“情境整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在课堂任一时间点上全部课堂元素有机融合,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二是在全程意义上课堂要素前后贯通,自成系统。  一、整合课堂交往行为,建构主体依存性情境整体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生成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适应过程,它超越了环境的即时需要。涵泳语文课堂时有精彩生成,超越了课堂即时情境。无论是源于“教”的生
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地大量阅读。如何提高识字效率?一般认为:教学不仅要符合汉字规律、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还要符合字用规律,即要教常用字而不教生僻字,因为生僻字在阅读语料中的复现率低,不利于学生记忆,也不利于学生扩大阅读量。但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有些生僻字是常用字的偏旁,要不要教?比如,“喿、耑、壴”均是生僻字,却又是常用字的偏旁,“喿”(zào)构成了“噪、澡、藻、躁、燥、操、臊”等字,“
摘 要 随着IPv6组网技术在CERNET2中日益成熟,开发IPv6的校园网应用被提上日程。本文介绍了IPv6协议的基本优点及其技术应用,对IPv6协议在未来校园网的应用做了展望。  关键词 IPv6;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移动技术;网格  中图分类号: 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7-0064-02    Shallowly Discusses IP
要是在2013年7月份之前,我做梦都不会想到会跟跑步结缘,更想不到居然会跟马拉松结缘。而今,我已经顺利跑完了三届西湖国际马拉松,一届兰州国际马拉松,一届漓江越野马拉松,无伤无痛,且成绩在业余选手中还算“优异”。去年的西湖国际马拉松比赛,我用时3小时40分跑完了42.195公里。于是,“虞跑跑”这个绰号,也渐渐在朋友圈被认可并流传开去。茶余饭后,同事们、朋友们会偶尔打上一趣——“虞跑跑,你是全国小语
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当下教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深度学习,是一种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和运用的学习。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行统编本教材的背景下,在占时最多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一、聚焦语
【案例回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挖通、开凿、垒起”这些地方,感受到大禹治水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变堵为疏,具有超群的胆略、智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大禹还会怎样治水呢?请你们再读后面两句话,看看哪些词语、句子,让你仿佛看到了大禹治水的什么情景。请画下来,想一想。  (生读、画、思。)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从“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中我仿佛看到了大禹每天晚上
教学目标:  1.通过“趣味故事会”激发学生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  2.讲述故事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突出故事的趣味性。  3.讲故事要自然、大方,注意语气、表情变化,适当加上手势。  4.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抓住主要内容,边听边想,并能与同学分享故事中有趣的句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过渡语:本单元我们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是否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然而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轻视学生主体阅读活动或者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比比皆是:不顾学生原有的学情,一厢情愿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无效的阅读活动;“掠夺”学生的阅读时间,象征性地组织一些活动;“精心”设计过多的阅读活动,学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