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写作教学之本,绝不能为了学作文而去教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就是说作文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要为学生服务。那么,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呢?我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之间互评。
看看话说明白了没有,语句通不通。这是初步学习修改,要求一定要低,不要强调非要怎么样。在和同学互相交流评价习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觉得作者表达不清的地方,可以直接和作者沟通,给作者提意见。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修改能力,同时学生在修改他人作文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表达的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每次习作完成之后,让学生先给自己打个等级,给自己的文章写上评语。然后,老师参照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评语,给学生以热情的激励。这样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无疑会起到促进每个自我不断前进、不断提升的作用。
二、教师评价,及时肯定,及时鼓励。
评价语言要有真情,奥苏伯尔曾经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他指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获得学习的成功。翻开学生的习作,发现有些教师所写的评语情况实在叫人难以接受,那种“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工整”等标签式的评语,似乎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不管哪篇文章都可以套上一两条,怎能点醒学生,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圣谕——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激发还是扼杀,全在评价者(尤其是教师)的一念之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价者应该“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评价笔中含情,笔下传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到使儿童愿意学习……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他在学习上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鉴于此,习作的评语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情真”。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学习苦恼。作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对于这样的作文,在个别的眉批之后,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真难过,学习会让你这么苦恼,这一定不全是你的错,因为你不但聪明,还有一颗好胜的心,没关系,让我俩一起努力,相信你一定会赶上大家的。”这样的评价,对他的鼓励一定多于打击。另外,对学生习作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习作目标和要求,把学生习作中取得的成绩归纳出来,予以热情的肯定,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感到我能行,我也能做得好。从而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产生兴趣;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以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意见,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就会更成功了,那就不会因这些失误产生忧伤——产生“惧作”心理了。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用好评价,在学生习作的评价中,要针对每一篇作文,只针对一点或两点来评价,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而鼓励自不必说。我们在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素材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优美之处的眼睛,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话语的精彩之处,学生看见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然会减轻内心对作文的恐惧,增加表达的热情。实践证明,教师的一点小小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批改作文时看到差一些的作文容易烦躁,这时候一定要“制躁”,提醒自己:“我自己写文章都有不少困难,而我面对的是才学作文的小学生呀!”
三、评价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作文评价与批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而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种认为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写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评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帮助,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能让学生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总之,习作评价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习作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凸显个性体验,有效地促进习作评价改革。
一、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之间互评。
看看话说明白了没有,语句通不通。这是初步学习修改,要求一定要低,不要强调非要怎么样。在和同学互相交流评价习作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觉得作者表达不清的地方,可以直接和作者沟通,给作者提意见。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修改能力,同时学生在修改他人作文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表达的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每次习作完成之后,让学生先给自己打个等级,给自己的文章写上评语。然后,老师参照学生的自评,写出赏识性的评语,给学生以热情的激励。这样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无疑会起到促进每个自我不断前进、不断提升的作用。
二、教师评价,及时肯定,及时鼓励。
评价语言要有真情,奥苏伯尔曾经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他指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去克服一个个困难,获得学习的成功。翻开学生的习作,发现有些教师所写的评语情况实在叫人难以接受,那种“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书写工整”等标签式的评语,似乎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不管哪篇文章都可以套上一两条,怎能点醒学生,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圣谕——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激发还是扼杀,全在评价者(尤其是教师)的一念之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价者应该“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评价笔中含情,笔下传情,以殷殷真情去评价一篇篇习作,去呼唤一颗颗心灵。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你想到使儿童愿意学习……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他在学习上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鉴于此,习作的评语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情真”。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学习苦恼。作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对于这样的作文,在个别的眉批之后,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真难过,学习会让你这么苦恼,这一定不全是你的错,因为你不但聪明,还有一颗好胜的心,没关系,让我俩一起努力,相信你一定会赶上大家的。”这样的评价,对他的鼓励一定多于打击。另外,对学生习作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照习作目标和要求,把学生习作中取得的成绩归纳出来,予以热情的肯定,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感到我能行,我也能做得好。从而对写作这一艰苦的劳动产生兴趣;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正确的引导,以商谈的口吻提出修改的意见,并指出这样修改的理由,让学生感到把这地方改过来就会“好上加好”——就会更成功了,那就不会因这些失误产生忧伤——产生“惧作”心理了。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用好评价,在学生习作的评价中,要针对每一篇作文,只针对一点或两点来评价,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地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而鼓励自不必说。我们在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素材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优美之处的眼睛,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话语的精彩之处,学生看见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然会减轻内心对作文的恐惧,增加表达的热情。实践证明,教师的一点小小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批改作文时看到差一些的作文容易烦躁,这时候一定要“制躁”,提醒自己:“我自己写文章都有不少困难,而我面对的是才学作文的小学生呀!”
三、评价作文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作文评价与批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而不是唯一的方法,那种认为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写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评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帮助,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批改的方式、方法,能让学生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总之,习作评价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习作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凸显个性体验,有效地促进习作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