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师走人课堂上课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准备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以《我的责任》一文为对象,谈谈备课的有关情况。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营养品。教师备课,不仅要给从阅读文本人手,抓住课文特色,理清课文内容,更要了解单元的教学要求。
我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我的责任》这篇课文。它隶属于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话题下的第二课。
这个单元编入三篇文章,构成一个系列整体:我的角色——角色责任一承担职责。在整体上,应引导学生把个人角色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经过不同场合角色的转换,确定自己角色的责任,并探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问题。
《我的责任》一课,承前文《我是谁》,接后文《我能做好》。有桥梁之作用。它既巩固“我”对社会人物角色的认识和“我”在社会的角色体验,又明确启示“我”该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角色职责。至此,《我的责任》课文的教学指向就有把握了。
二、教学理念
有教学,必有理念的支撑。《我的责任》一文,应该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哪些基本理念呢?经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钻研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成长心理特点,对照“课标”的要求,决定在这些理念上寻求突破:
1.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等,加强社会情境角色的认识与定位,明确“我”的责任;
2.在情境体验中,感受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3.根据课文插图,感知履行责任的方法;
4.创设情境,体会有责任心的巨大社会效益;
5.找寻责任岗位,时刻履行自己责任。
三、课前准备
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如果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般沉寂,要么叽叽喳喳样拒听。依据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堂教学的充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经过深思熟虑,我着手进行了课前准备。
1.情境角色责任录像带;
2.“我”分别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该做什么卡片;
3.不同人物角色的头饰;
4.岗位计划表格;
5.有关岗位责任的故事。
四、活动板块
课堂教学活动外围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教学活动了。基于文本以模块(两部分)编排。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发展较慢的特点,选取“活动板块”设计教学是比较适宜的。
第一板块:观插图,定角色
利用课文的前四幅插图,定位房间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家务该谁来做、教室该谁打扫的角色。让学生选择角色,结合插图,与同桌说一说所选的角色及该角色的责任行为和实现行为后的效果,并互相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
[提供选择角色的机会,拓展角色责任的感知空间,学生更乐意接受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再由角色出发,去说演、看、评,初步感知责任心,提升责任美感。]
第二板块:填卡片,正角色
播放情境角色责任录像带,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说说其中哪些角色适合自己;再围绕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等方面,告诉同学自己已经充当了哪些角色、做了什么;同时,与同学探讨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还有什么角色是自己没有做到的。
填写“我”分别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该做什么的卡片。
[角色与“我”同行,责任与“我”共成长。录像的播放,扩展了学生无处不有的责任意识,诱发学生生活经验,透视角色生活责任,让学生随时随地正确把握角色,完成角色任务。]
第三板块:护角色,明责任
通过对课文图片的观察理解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内容展开讨论:妈妈要帮“我”洗头。奶奶不让“我”择菜。“我”不知道该为班里做什么等问题。
以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学校师生等角色组成小组,学生选择戴上人物角色头饰,进行情境表演,体验自己的角色责任。
[一帆风顺的生活,固然可以得到一份快乐。如果是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之后完成任务,那更是品尝幸福的甘甜。角色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的认识与感受。同时,创设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自己做;在他人不理解而出现干扰时,要想方法,给予说明,这就是保护角色,这就是负责任。]
第四板块:找岗位,负责任
利用插图,认识在家、在学校的一些岗位,也了解岗位的职责。倾听老师阅读有关岗位责任故事。填写岗位计划表格,适时向老师、同学、家人和自己的好朋友宣布,请他们及时监督。
[从家庭、学校这些身边的岗位开始,逐渐过渡深入到创设的故事情境岗位中,理解责任,体会有责任心的巨大社会效益,树立起坚定的责任心。]
潜心会文,精心设计,是备课的一条重要理念。凭借文本,理清意图,走入学生,落实“课标”,定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的营养品。教师备课,不仅要给从阅读文本人手,抓住课文特色,理清课文内容,更要了解单元的教学要求。
我选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的《我的责任》这篇课文。它隶属于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话题下的第二课。
这个单元编入三篇文章,构成一个系列整体:我的角色——角色责任一承担职责。在整体上,应引导学生把个人角色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经过不同场合角色的转换,确定自己角色的责任,并探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问题。
《我的责任》一课,承前文《我是谁》,接后文《我能做好》。有桥梁之作用。它既巩固“我”对社会人物角色的认识和“我”在社会的角色体验,又明确启示“我”该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角色职责。至此,《我的责任》课文的教学指向就有把握了。
二、教学理念
有教学,必有理念的支撑。《我的责任》一文,应该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的哪些基本理念呢?经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钻研分析,结合三年级学生的成长心理特点,对照“课标”的要求,决定在这些理念上寻求突破:
1.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等,加强社会情境角色的认识与定位,明确“我”的责任;
2.在情境体验中,感受自己的责任是什么;
3.根据课文插图,感知履行责任的方法;
4.创设情境,体会有责任心的巨大社会效益;
5.找寻责任岗位,时刻履行自己责任。
三、课前准备
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如果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呈现,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般沉寂,要么叽叽喳喳样拒听。依据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堂教学的充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经过深思熟虑,我着手进行了课前准备。
1.情境角色责任录像带;
2.“我”分别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该做什么卡片;
3.不同人物角色的头饰;
4.岗位计划表格;
5.有关岗位责任的故事。
四、活动板块
课堂教学活动外围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教学活动了。基于文本以模块(两部分)编排。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发展较慢的特点,选取“活动板块”设计教学是比较适宜的。
第一板块:观插图,定角色
利用课文的前四幅插图,定位房间谁收拾、书包该谁收拾、家务该谁来做、教室该谁打扫的角色。让学生选择角色,结合插图,与同桌说一说所选的角色及该角色的责任行为和实现行为后的效果,并互相演一演、看一看、评一评。
[提供选择角色的机会,拓展角色责任的感知空间,学生更乐意接受贴近自己生活的角色。再由角色出发,去说演、看、评,初步感知责任心,提升责任美感。]
第二板块:填卡片,正角色
播放情境角色责任录像带,要求学生在观看后说说其中哪些角色适合自己;再围绕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等方面,告诉同学自己已经充当了哪些角色、做了什么;同时,与同学探讨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还有什么角色是自己没有做到的。
填写“我”分别在家里、在学校班级里、在社会上该做什么的卡片。
[角色与“我”同行,责任与“我”共成长。录像的播放,扩展了学生无处不有的责任意识,诱发学生生活经验,透视角色生活责任,让学生随时随地正确把握角色,完成角色任务。]
第三板块:护角色,明责任
通过对课文图片的观察理解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内容展开讨论:妈妈要帮“我”洗头。奶奶不让“我”择菜。“我”不知道该为班里做什么等问题。
以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学校师生等角色组成小组,学生选择戴上人物角色头饰,进行情境表演,体验自己的角色责任。
[一帆风顺的生活,固然可以得到一份快乐。如果是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之后完成任务,那更是品尝幸福的甘甜。角色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的认识与感受。同时,创设情境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力所能及的事,应该自己做;在他人不理解而出现干扰时,要想方法,给予说明,这就是保护角色,这就是负责任。]
第四板块:找岗位,负责任
利用插图,认识在家、在学校的一些岗位,也了解岗位的职责。倾听老师阅读有关岗位责任故事。填写岗位计划表格,适时向老师、同学、家人和自己的好朋友宣布,请他们及时监督。
[从家庭、学校这些身边的岗位开始,逐渐过渡深入到创设的故事情境岗位中,理解责任,体会有责任心的巨大社会效益,树立起坚定的责任心。]
潜心会文,精心设计,是备课的一条重要理念。凭借文本,理清意图,走入学生,落实“课标”,定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