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重要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既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化;多样化;设疑;主体参与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跳远课时,起跳的一刹那为什么要用双脚用力蹬地?为什么要向前上方跳?落地为什么要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要好的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小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四面转法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正反口令,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或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喊口令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四面转法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蚂蚁搬家”中,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走得又快又好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的积极性。同样在踺球,跳绳活动中,当学生拿到踺球或绳子,都想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踢法或是跳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高年级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在“体育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且“喜欢学”,在身体素质,跳绳,基本体操,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能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除了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有三点。
1.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鼓励。例如,在实心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这样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的。
3.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从而使课堂氛围很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外活动时利用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汉卿等.体育教学方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体育方法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李习友.新视野、新里程[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怀霞(1981-),女,体育学士,小学一级教师,巢湖市东风路小学体育教师。
【关键词】兴趣化;多样化;设疑;主体参与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跳远课时,起跳的一刹那为什么要用双脚用力蹬地?为什么要向前上方跳?落地为什么要由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要好的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小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如四面转法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正反口令,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或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喊口令练习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四面转法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蚂蚁搬家”中,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走得又快又好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的积极性。同样在踺球,跳绳活动中,当学生拿到踺球或绳子,都想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踢法或是跳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教委颁布了(96)1号文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逐步推广落实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校高年级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实行了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主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比例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在“体育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加大了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且“喜欢学”,在身体素质,跳绳,基本体操,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能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除了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教师自己也要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具体有三点。
1.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2.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鼓励。例如,在实心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这样学生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的。
3.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从而使课堂氛围很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外活动时利用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汉卿等.体育教学方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体育方法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李习友.新视野、新里程[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怀霞(1981-),女,体育学士,小学一级教师,巢湖市东风路小学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