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流沙河游台湾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88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当年,我们三个书生,以耄耋流沙河为首,年已望七的书崇为少壮,首次出游台湾,最感兴趣的,是瞻仰岛上传统文化的遗迹遗风。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百年前只皇帝独享的书画、瓷器、玉器精品,现供庶众共享了,当然要花一笔门票钱去欣赏。在书画馆,遇上正展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的作品,我年少时,四家中文徵明、仇英与唐伯虎的书画,都见得不少,唯沈石田(沈周)颇少见。这终身不仕的民间画家,底层引车卖浆庶众向他求画,也来者不拒。巡游于近千米的画厅画廊,发现对这个文人画承先启后的大师,几十幅以毛笔画的作品,不仅有山水,也有飞禽走兽,且风格独特,不似有的国画家,只临摹或抄袭前辈。
  当年从大陆到台湾去的有两大文化人,一位是胡适,另一位是史学家钱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穆的《国史大纲》,在我们父辈口里就传诵一时。走马观花看了许多新鲜后,还想一谒胡适纪念馆与钱穆的素书楼,东打听,西问讯,不果,到了高雄,在中山大学余光中教授欢迎老友流沙河的筵席上说出这事,余光中说:陈水扁闹“去中国化”时,可能就把东南大学钱穆故居拆了。
  走在台北、高雄街头,望着伸出楼体的市招,满眼是一笔未简、一字未改的汉字,流沙河这钻研文字多年的老学究,便称道看见这些正体字顺眼。他从大文化角度坚持原形原体的汉字,效法陈寅恪先生,不怕有人说他保守。虽没有如陈先生出版《柳如是别传》及其他著作,坚持用正体字直排,他仍珍惜自己在港、台印的非简体字版本。流沙河这态度,能认为是他崇古复旧顽固吗?我想,他步陈寅恪的后尘,坚守正体字,也是效陈寅恪不愿断中国传统文化书简传承之脉吧。陈先生精通这世界十多种文字,还不会从比较中看到汉字的独特?用它可读懂三千年前甲骨文与钟鼎文,其生命力可贵么?看到流沙河赞赏台北遍街的未简化汉字,我也难以“守旧”、“复古”去贬损他了。
  进入台北高铁车站,广播里传来既陌生又熟悉的客家话,我这客家仔,幼时听父祖辈在家族中说过,虽然自己不会说了,入耳也能听懂一半。千多年前,衣冠南渡从中原南迁的客家移民,说的中原古音,还在台岛流行。岛上竟有数百万客家后裔。他们教训子孙的名言是:“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祖宗言,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根基吗?字古言古,都在此邂逅,作古的胡适与钱穆,也在此忆念,看来游台也如醉翁欧阳修,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人文与传统了。
  访游累了,回到饭店打开电视,发现有的频道,专播基督教、佛教、道家等宗教信仰的,竟然是高僧坐着娓娓说法,代替浓妆艳抹的播音美女煽情弄骚,望着慈眉善目的轻言细语,便生温雅气氛。另有频道,竟然在说风水讲堪舆,由风水师主持,像传播养生那么讲龙穴主贵,好水生财,这些与我这耄耋老人是隔了半个多世纪未见的货色了。
  台北与高雄虽是现代城市风貌,文庙都很恢弘。还具明、清时期原貌,正殿与庑廊里供奉的牌位,多得令我惊异。在大陆现在恢复的明清建的府县文庙里,不过把从前与孔夫子同享冷猪肉的颜、曾、师、孟,或朱熹、陆九渊的牌位立出,来同享香火。我们访问台北、高雄的文庙,供的宗儒的学者与贤者,几乎囊括了两千年的人物。尤其东西庑廊里,不仅见到集汉字写《说文解字》的汉代许慎,史家司马迁、司马光,北宋的儒家学者魏了翁,也在此享受香火。魏了翁是四川蒲江人,许多蜀人已不知他的名字与事迹了,我这蜀客在台岛见到岛民竟然尊仰古代蜀贤,能不感慨系之吗?
  此行台岛,行走匆匆,没访到胡适、钱穆遗迹,甚至把出自蜀乡的大画家张大千的摩耶精舍故居也漏访了。但访到林语堂故居和健在中山大学的学者、诗人余光中教授,弥补了一些遗憾。
  林语堂是“五四”后蜚声文坛那批文化人中,中西文化学养最深厚的学者型作家,获过哈佛和莱比锡大学文学博士。他在北大、厦大任过教授,创办过风行一时极具文化品质的杂志,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尤其英国幽默作家萧伯纳访问中国时,他借机在中国推崇幽默文化,甚至他首创,将西方的humour一词译成“幽默”。这“幽默”新辞,在中国过去辞典里是没有的。他曾想从推广幽默,来引国民进入现代文明,曾推崇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粘,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这些隽言说得多好呵!今天,當幽默被有人粗鄙地异化为油滑,忍不住感叹那些弄噱头逗趣是一种恶俗时,能不感念林语堂1933年说的话,对现实仍有深意与新意吗?
  林语堂故居,像他的人一样,也是中西合璧的优雅,既是中国四合院格式,又吸收西班牙建筑风格,尤其嵌一色蓝色琉璃瓦,更加清爽。院中的起居室、卧房、书斋与书库,仍照1978年主人逝世前原貌展出。当流沙河瞥见书斋里林语堂老式英文打字机时,禁不住高声叹腕:“林语堂有一创造发明被埋没了,即过去我们用的中文打字机,是他发明的。为此发明,他费尽心智,耗尽积蓄。当年他发明的中文打字机,一分钟就能打五十字,他还申请过专利哩。”
  参观完了,我们在环屋参天古树绿荫下坐下品茶,流沙河像在写悼念文章似的,说他少年时读林先生写的英语课本,怎么受益。有人回忆语堂先生译过数十种中国文化精萃给西方,不仅有《苏东坡传》,林黛玉那葬花词,也被他用精湛的英文译介到国外。我则忆起他在国外写的那本《吾国吾民》,吃透吾国吾民的文化性格,而那本《生活的艺术》提升我文化鉴赏与审美价值,在改革开放初受益匪浅。今天人们说起林语堂,就只知他那本《京华风云》小说了,而有人还只从电视剧知道这本书哩。流沙河提醒我,林语堂的墓就在屋后,离开故居前,我抽身到墓前鞠了躬,才与同游者拦计程车回台北。
  访问了林语堂故居,尚未填满未访到胡适、钱穆遗址的遗憾,终于在高雄拜望健在的余光中教授。现在台湾重文化的人以“国宝”称他,丰富了我们访游的文化内容。
  余光中与流沙河,从1980年代初便由诗交函交到心交,加上余光中几次入蜀的蜜交,历时已三十多年。刚下榻台北,余夫人范我存便电话询问,何时到高雄,说光中先生当夜即要设宴接风。想到他已八十六岁高龄,如此劳神来接待较他年轻的几个蜀客,实不敢当,推谢再三,终于达成协议:翌日到中山大学访问,再把酒言欢。但是我们一行六人刚在华园饭店驻下,便闻余光中偕夫人来行迎迓之礼,已在途中。流沙河与同行者迎出饭店,见耄耋的余教授竟驾车奔来,令流沙河一行诸人惊讶不已。   当流沙河与余光中拥抱在一起时,两个年过八旬诗翁的激情应是一首诗了。
  抗日时期,余光中与范我存皆年少避乱入蜀,他俩分别在重庆与乐山上中学。皆称四川是他俩第二故乡,见到几个蜀人,便有乡亲般的亲切。近几十年,巴蜀邀他返蜀讲学或参与文化活动,多次返蜀,曾有《入蜀》一诗,我一读难忘:“辣喉的是红油/麻舌的是花椒/大曲酒只消一落肚/便扫开岁末的阴寒/如扫开半世纪的贪馋无助/把我辘辘的饥肠/熊熊烧烫/交给了火锅/蜀入了我。”可见他蜀情之深厚。他访武侯祠,见过壁上草书的《出师表》。武侯祠文物馆请他题词,他写下十六字:“魏王无庙,武侯有祠。啼泣一表,香火万世。”如诗如赋,是浓缩的铭,若穿透历史的碑。有评论家称道余光中是用古汉语融现代汉语,煅打出新汉语的巨匠,这十六字题句,也可佐证。
  他在中山大学设的海滨餐厅,以海鲜待客。鲜美的鳕鱼两次进入我这蜀客之腹,忍不住,也仿他那《入蜀》诗,有这些句子在心中恿动:“青绿的鳞纹,是海之浪。细嫩的鲜味,是海之灵。当洁白的美肴入了腹,海入了我。”也以我的海情回报余先生的蜀情吧?
  我正沉浸在诗意里,忽听流沙河在席上说文学:东方与西方有侧重与差异,中国传统不像西方那么重小说,更重文章。这话引动有人评论诺贝尔文学奖来,说它更多以西方的文学观念去看世界文学,便认为这诺奖,不应看作世界文学奖,只可称西方文学奖。于是,又有人评说起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奖唯一汉学家马悦然。此公与余光中、流沙河都相识相熟。席上有人承认他是个世界级汉学家,中国《左传》等先秦典籍,也能译介给西方,他有高的汉学造詣,未必有高的文学修养与眼光。但也有人说他曾把老舍与沈从文入围诺奖,因入围听闻这两作家去世而作罢,能推崇老舍、沈从文,仍说明这马悦然还有文学鉴赏水平。宾主难得相遇,文人相遇,很难不说文学与文事吧?
  告辞主人归途中,我向流沙河谈我对余光中印象:既清纯又温雅,不像我等浅薄且浮躁。流沙河说,他一生潜心教书育人,读书写作做学问,没有干扰,怎不像当年北大、燕大那些学者教授呢?回到住的旅舍,想起余先生在台大的业师是梁实秋教授,梁与胡适都是留美文化学者。对余光中的心仪,这余夫子引我心里浮起李白那首写孟浩然的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又在心里仿袭出:“吾爱余夫子,两岸香诗文。红颜执讲坛,白首卧海滨。”以此来宣泄心中的赞赏。
  在高雄,游了有杭州西湖那么一半规模的莲湖,拜了很壮观的一座孔庙。听说古城台南离此颇近,便又去作一日游。上那里的赤坎楼,访过赶海盗与荷兰人的郑成功的纪念馆,进安平古堡,看过荷兰人的炮台与日本督抚的官邸,在一截古城墙边拍了照,然后坐在太阳伞下雅座上品咖啡。流沙河从堡上大员官邸,悟出“台湾”一名的由来,兴致很高地解释他的发现,与陈寅恪由典籍找到台湾一辞的出处相比,他从当年土著的口语形成另一悟解。此刻,这另一位余夫子(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又像个乾嘉学派书生,梁启超说这种人“凡常人容易滑眼看过之处,彼善能观察”。
  台南留给我们蜀客最深印象的还有那座与文庙对应的武庙,供奉的蜀汉统领、“荆襄军区”司令的关羽,以忠义道德打造出一个武圣来给武夫们作偶像。这庙是清代中期派来的府台大人杨廷理主建,几乎是原质原貌的清代建筑与殿堂。这府台写一手王体的好书法,流沙河一见他在匾额上写的“大丈夫”三字,便赞不绝口,谓此三字难写,竟然写得如此劲秀,赛过多少书法家了。我叫流沙河看另一石碑,上书有“山西夫子”来与山东孔子并称,颇有趣,这么圣化他,不是可看到拔高人物的风气,历史悠久吗?
  在台湾自由行半月归来,头脑里捕捉到这些信息与文化印象,笔之以文,供有兴趣者共赏吧?不是有一句“两岸可互补”的流行语吗,这互补,又岂只在经济领域,也应有文化层面的互补哩!写得不短了,就此打住吧。
其他文献
诚意仁心  《礼记·大学》:“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谓“诚意”是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如何能如此,那是因为自己有了认知,有了思想。“诚意”还可理解为:真的思想,真的愿意。王阳明在论完善人性和成就道德人格的问题时,把“诚意”放在优先地位,认为人只有通过真诚的道德努力,才能够成为一个儒家意义上的具有真实性的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当西方世界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大清帝国仍自命为世界中心,期待着万邦来朝,结果,等来的却是一群群乘着坚船、架着利炮不知来自何方的“蛮夷”。老朽的王朝被打得丢盔弃甲、屡战屡败,以至于曾严格恪守的那种“天朝自开辟以来,圣帝明王垂教创法,四方亿兆率由有素,不敢惑于异说”〔1〕的华夷之分原则也不得不有所松动,帝国精英中最开明人士开始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旗号,主动将重闭多
在我国,影响最广泛的两部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是这样对诗定义的:“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排列成行。”这样的概括看上去无可厚非,然而细细想来,两个大同小异的解释,却很难让人明白“什么是诗”:“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显然不是诗所独有,《古
作为一位新诗人,罗念生先生的名声不彰。其实,早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就曾在《清华文艺》、《清华周刊》等处发表诗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其诗作可见于《北平晨报·诗与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学周刊》、《新诗》等知名报刊,其诗歌写作生涯,大概持续到了1948年。诗作中有一首长达十二节二百六十余行的叙事诗《铁牛——一名战争》,不过似乎极少为人所知。他亦有诗集出版,不过仅有薄薄的一册《龙涎》(
数年前,我阅读过晋代文人嵇含所撰的《南方草木状》。起初,完全是因为爱屋及乌,更准确地说,是爱祖及孙——嵇含是嵇康的孙子。嵇康特立独行,傲骨铮铮,具有“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胆识,关键时刻不畏强权高压,为好友吕安仗义执言,虽死不惧。临刑前,他“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迈越今古,何其潇洒!《广陵散》虽绝,而其灵魂永存不灭。“天地悠长,人生若忽。苟非知命,安保旦夕。思与君子,穷年卒岁。优哉逍遥,幸无陨越……”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反映出千百年来社会对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相互关系的定位。“郎才女貌,才子佳人”,表明男性的价值在于才学才华,女人的价值则是容颜美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表明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依附地位。这两句流行语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间社会生活和两性地位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近二十年来,“郎才女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郎财女貌”,这一变化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哪
陈平原先生在《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中说:“新诗该往何处去,是可以、也应该认真讨论的,这与在思想文化层面上支持或反对白话文运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说法极具历史洞见性,也就是说,反对新诗的,不一定反对白话文运动;反对白话文运动的,也不一定反对新诗。陈先生认为章太炎的态度属于前者,而笔者所要谈的人物即吴宓属于后者。毫无疑问,与陈寅恪一样,吴宓对白话文运动持基本否定态度。不过,他对新诗的态度却有
在阿克顿勋爵看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因为人民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而奋起反抗,而是由一些新奇的观念所孕育,再被1787年美国(独立)革命的成功榜样所催生。至于革命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当时一般智识水平的人是难以预期的,就是每一个革命阶段的领袖也无法控制革命的局面或走向,因为他们心中只存了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激情,至于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则只有观念而还没有蓝图。大革命中,各种策略激烈冲撞,
我认识王晔的时间其实不长,而且至今只见过一次面。大约两年前我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那里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马教授告诉我,有个住在瑞典南方的中国人王晔把瑞典著名作家瑟德尔贝里的名作《格拉斯医生》翻译成了中文,他看了译稿,赞赏有加,觉得王晔翻得很不错。这部书在上海译文出版,马悦然还为这本书写了序。王晔后来到斯德哥尔摩来见了我和我妻子陈安娜,我们也得到了这部译作,确实是本好书。不久,我还看到王晔拿出了其他几
今年3月,著名维新志士谭嗣同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由贾维、谭志宏二先生辑校的《谭继洵集》将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好事,也是对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谭氏父子和浏阳谭氏家族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谭氏是清代浏阳第一望族,谭氏故居“大夫第”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谭氏的祖先原居江南西路洪州新建县。北宋靖康末年,谭孝成为避战乱,率族由江西新建迁往福建路汀州长汀县,谭孝成也就是谭氏迁鄞江的始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