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导入”。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导入十分关键,必须充分重视。成功的导入,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中心句、重点段或人物做导语
这种导入方法就是抓住中心,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个中心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这样导入:“亲人指的是有血缘的人,课题中的亲人是谁对谁说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他们之间到底都帮助对方做了什么?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谜语做导语
谜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玩乐向课堂转移,从而达到快速进入课堂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人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也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法,上课前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猜谜活动,在这种氛围中我说:“老师听了你们的猜谜很激动,也想给大家出条谜语,不知大家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在此基础上出示:“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学生大声答道:“是花生。”借此,我话锋一转:“对。花生又叫落花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前边加个‘落’字吗?”说到这里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读起课文来。
三、问题情境做导语
问题情境,就是让那些学生把不知或浅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刺激学生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确定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内化,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智力才能得到提高,而思考的欲望与动机依靠目标才可得到激发。问题就是一种目标,向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确定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内容的目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主体目标,激发思想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当我们面对一篇不熟悉的古文时,可以通过分析题目获取主要信息,问自己几个小问题,猜测文章可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不禁问自己:谁去看雪?什么时候去看雪?去哪看雪?描绘了怎样的雪景?作者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带着这样的疑问初读课文,他们迅速读出主要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旧知识做导语
利用旧知识导入,就是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从旧知识引到新的知识点上,以旧启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作一些适当的旧知识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迅速同化。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音乐歌曲做导语
音乐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轻松和欢乐,它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在进入新课之前,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教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又如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
六、悬念做导语
悬念是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因势利导,通过诡秘的表情、巧妙的反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从而为达到本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定下“基调”。例如,我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一开始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能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这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段导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新知探索前激发求知欲望,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给学生造悬念,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吊胃口”。这种方式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着认真学习本节课后会解心中之迷。这样,学生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处于积极求知和学习的心理状态、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成功的渴望。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又是艺术中的艺术,需要教师多在学生身上动脑筋、想主意,变着法儿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应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教师不仅要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切不可机械模仿、千篇一律,而且要考虑施教对象的身心、知识、阅历等,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上多费些心思,精雕细琢,使其成为“凤头”,从而使语文课堂拥有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一、中心句、重点段或人物做导语
这种导入方法就是抓住中心,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个中心的。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这样导入:“亲人指的是有血缘的人,课题中的亲人是谁对谁说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他们之间到底都帮助对方做了什么?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谜语做导语
谜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玩乐向课堂转移,从而达到快速进入课堂的目的。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人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也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法,上课前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猜谜活动,在这种氛围中我说:“老师听了你们的猜谜很激动,也想给大家出条谜语,不知大家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在此基础上出示:“青藤藤,开黄花,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学生大声答道:“是花生。”借此,我话锋一转:“对。花生又叫落花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前边加个‘落’字吗?”说到这里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读起课文来。
三、问题情境做导语
问题情境,就是让那些学生把不知或浅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刺激学生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确定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知识才能内化,思维才能得到训练,智力才能得到提高,而思考的欲望与动机依靠目标才可得到激发。问题就是一种目标,向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确定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内容的目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主体目标,激发思想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对研究的对象发生兴趣,有了兴趣,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当我们面对一篇不熟悉的古文时,可以通过分析题目获取主要信息,问自己几个小问题,猜测文章可能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不禁问自己:谁去看雪?什么时候去看雪?去哪看雪?描绘了怎样的雪景?作者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带着这样的疑问初读课文,他们迅速读出主要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旧知识做导语
利用旧知识导入,就是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从旧知识引到新的知识点上,以旧启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作一些适当的旧知识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迅速同化。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音乐歌曲做导语
音乐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轻松和欢乐,它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在进入新课之前,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乐曲,在情感上能唤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我多想去看看》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一首歌中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播放课件“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同时教师用优美的动作打节奏。)又如教《月光曲》一文,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舒缓缠绵。
六、悬念做导语
悬念是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因势利导,通过诡秘的表情、巧妙的反诘,设置悬念,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从而为达到本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定下“基调”。例如,我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时,一开始这样提问:“同学们,飞机能在黑夜里安全地飞行,这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地飞行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段导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新知探索前激发求知欲望,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给学生造悬念,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吊胃口”。这种方式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着认真学习本节课后会解心中之迷。这样,学生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处于积极求知和学习的心理状态、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成功的渴望。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入又是艺术中的艺术,需要教师多在学生身上动脑筋、想主意,变着法儿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好铺垫,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师就应该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教师不仅要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切不可机械模仿、千篇一律,而且要考虑施教对象的身心、知识、阅历等,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上多费些心思,精雕细琢,使其成为“凤头”,从而使语文课堂拥有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主编.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