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石,至关重要,而“品味语言,揣摩意蕴”教学便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揣摩语言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性的操作步骤。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揣摩语言 方法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部分,被众多的教育者看成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石,它可以使人增知、益智、恰情、脱俗,其最终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使人感受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所以,此项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揣摩语言”教学的好坏就成了阅读能力强弱的关键,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做好“揣摩语言”这一教学工作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一定的方法,安排恰当的步骤。
二、揣摩语言的具体方法
1.凭借注释
此法适用于揣摩因涉及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陌生典故等而造成理解障碍的词语、句子,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便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那流水无情、人生短暂、时不待我的感唱,说出了千古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苏轼化用孔语,借景抒情,在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同时,表达了潇洒超脱、回归自然的情怀,别具哲理意蕴。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量运用典故的句子,学生根据注释,其中的真正含义便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养成认真阅读注释的习惯,结合文意分析理解是必要的。
2.指称筛选法
文中的代词和某些概括性词语都有指称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由近及远地从上句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一般说来,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要揣摩的词句的意义就容易读懂了。例如“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明确“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针对科学家调查发现的现象,而非“科学家调查”这个行为,因此提取的信息应该是“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第二个“这”指代的范围较大,提取筛选信息时要切实理解文本的意思。“这”个原因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依据标点符号的知识,可明确“事实”后的冒号是起提示下文具体内容的作用,即冒号后的句子是“这”指代的内容。但题目要求简要回答,所以需要进行提炼,即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3.分析综合法
分析,即把一件事物,一种形象,一个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方法;综合,即把分析束的各组成部分、各自的属性,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合成统一整体的方法。对具体表述和带有列举性质的句子,可用综合法,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找到能概括它的共同属性的总概述的语句,那么这些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对总括概述的句子,可用分析法,顺藤摸瓜,推求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综合与分析方向相反,是用综合法,还是用分析法,要看总括概述的这个句子的位置而定。
4.逻辑推导法
文章的语句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有主有从,有前提有结论,有原因有结果,有提出有解说,有排列的顺序,有对应的关系,等等。利用这种逻辑联系,推求词语、句子的含义或排列语句顺序的方法叫逻辑推导法,例如揣摩朱光潜的《漫谈说理文》中“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而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推导而知,它实际是“实用性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这一结论的类比条件和三段论前提。其中的推理过程是:
大前提:文章的媒介语言实用文媒介也是语言 类比
小前提:语言的功能是交际
交际就是要把话说得好,要美
结论:文学要把话说得好,要美实用文也要把话说得好,要美 类比
5.语法分析法
有些句子长,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学生很难一下子把握句子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先做些语法分析,再揣摩其中关键的词语,最终把握全句的意思。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其中第三段是由一个句子构成的段落,就必须用此种方法揣摩。
6.修辞品味法
修辞方法本身不仅各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句子附加上某种情味,以达到生动传神的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应根据语境和修辞方法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去揣摩、品味。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讳饰、排比、对偶、反复、互文、反语、双关、呼告、拈联、对比等。例如,同样都是借梅花来抒发情怀,林逋赞美梅的高洁,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逃避现实的心态;陆游以梅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致晚年产生了“孤芳自赏”的思想。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积极乐观的、敢于斗争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通过对比,同一意象所蕴涵的不同的情感,所折射出的不同的世界观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7.形象鉴赏法
人物、事物、景物在作者笔下,都可成为文章的形象。形象的背后便是情思的抒写和道理的阐发。形象的塑造可以是整段、整篇的描绘,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乃至一词一字的勾勒。抓住形象特征,联系上下文,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想象,提示形象背后的情思和道理,是揣摩语言常用方法之一。鉴赏文学作品,散文的景物形象,诗歌意境形象,小说与剧本的人物形象,都适用于这种揣摩方法。比如下面这句,可用这种方法揣摩:“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8.风格旁通法
风格,与时代、民族、地域、作家、文体等多种因素有关。同一作家、同一风格的作品在语言习惯、取材范围、表达方面往往有共同处。故这篇文章里的某个语句,触类旁通,可能在那篇文章里得到答案,即前人提出的“以杜解杜法”就类似这种方法。如《拿来主义》中“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这句话,就可与《琐忆》中“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一句参照理解。
9.矛盾破解法
有些文章句子看似自相矛盾,成分间搭配“悖理”或其词语使用不合习惯等,我们可根据文中照应之处,破解这种“矛盾悖理”,从而透彻理解语义,这就是矛盾破解法。如下列句子就可用这种方法揣摩:“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为了忘却的纪念”,“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在的悠久古老”,等等。
三、揣摩语言的操作步骤
1.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所以,第一步便是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由篇到段,筛选出直关文意理解的、具体的、有某种语用特征的语句、关键句。
3.在关键句中筛选出关键词语,理解词语、句子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4.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揣摩语言的深层内蕴、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5.把揣摩结果整理成简练的文字。
总而言之,对语文教学中“揣摩语言”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恰当的方法、必要的步骤必不可少,实际上,方法虽不是智慧,但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恰当运用方法,必能提高我们揣摩语言的能力。在掌握恰当方法的同时,合理的步骤安排也不可有所偏废,应严格地一步步落实,不可操之过急,待习惯已成,便可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石亚红.在整体感知中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2]孙维敬.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揣摩[J].现代语文,2006,(5).
[3]周鹏.语言揣摩在新课标中的运用[J].学语文,2009,(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揣摩语言 方法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部分,被众多的教育者看成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石,它可以使人增知、益智、恰情、脱俗,其最终目标是提高阅读能力,使人感受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所以,此项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点,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揣摩语言”教学的好坏就成了阅读能力强弱的关键,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做好“揣摩语言”这一教学工作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一定的方法,安排恰当的步骤。
二、揣摩语言的具体方法
1.凭借注释
此法适用于揣摩因涉及历史背景、文化背景、陌生典故等而造成理解障碍的词语、句子,如苏轼《赤壁赋》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便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那流水无情、人生短暂、时不待我的感唱,说出了千古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苏轼化用孔语,借景抒情,在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同时,表达了潇洒超脱、回归自然的情怀,别具哲理意蕴。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大量运用典故的句子,学生根据注释,其中的真正含义便一下子豁然开朗。所以养成认真阅读注释的习惯,结合文意分析理解是必要的。
2.指称筛选法
文中的代词和某些概括性词语都有指称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由近及远地从上句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一般说来,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要揣摩的词句的意义就容易读懂了。例如“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明确“这是为什么?”主要是针对科学家调查发现的现象,而非“科学家调查”这个行为,因此提取的信息应该是“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第二个“这”指代的范围较大,提取筛选信息时要切实理解文本的意思。“这”个原因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依据标点符号的知识,可明确“事实”后的冒号是起提示下文具体内容的作用,即冒号后的句子是“这”指代的内容。但题目要求简要回答,所以需要进行提炼,即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3.分析综合法
分析,即把一件事物,一种形象,一个概念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的方法;综合,即把分析束的各组成部分、各自的属性,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合成统一整体的方法。对具体表述和带有列举性质的句子,可用综合法,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找到能概括它的共同属性的总概述的语句,那么这些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对总括概述的句子,可用分析法,顺藤摸瓜,推求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综合与分析方向相反,是用综合法,还是用分析法,要看总括概述的这个句子的位置而定。
4.逻辑推导法
文章的语句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有主有从,有前提有结论,有原因有结果,有提出有解说,有排列的顺序,有对应的关系,等等。利用这种逻辑联系,推求词语、句子的含义或排列语句顺序的方法叫逻辑推导法,例如揣摩朱光潜的《漫谈说理文》中“文学的媒介是语言,而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根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推导而知,它实际是“实用性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这一结论的类比条件和三段论前提。其中的推理过程是:
大前提:文章的媒介语言实用文媒介也是语言 类比
小前提:语言的功能是交际
交际就是要把话说得好,要美
结论:文学要把话说得好,要美实用文也要把话说得好,要美 类比
5.语法分析法
有些句子长,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学生很难一下子把握句子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先做些语法分析,再揣摩其中关键的词语,最终把握全句的意思。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其中第三段是由一个句子构成的段落,就必须用此种方法揣摩。
6.修辞品味法
修辞方法本身不仅各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句子附加上某种情味,以达到生动传神的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对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应根据语境和修辞方法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去揣摩、品味。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讳饰、排比、对偶、反复、互文、反语、双关、呼告、拈联、对比等。例如,同样都是借梅花来抒发情怀,林逋赞美梅的高洁,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但又逃避现实的心态;陆游以梅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但仕途上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以致晚年产生了“孤芳自赏”的思想。毛泽东笔下的梅则是积极乐观的、敢于斗争的形象:“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通过对比,同一意象所蕴涵的不同的情感,所折射出的不同的世界观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7.形象鉴赏法
人物、事物、景物在作者笔下,都可成为文章的形象。形象的背后便是情思的抒写和道理的阐发。形象的塑造可以是整段、整篇的描绘,也可以是三言两语乃至一词一字的勾勒。抓住形象特征,联系上下文,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想象,提示形象背后的情思和道理,是揣摩语言常用方法之一。鉴赏文学作品,散文的景物形象,诗歌意境形象,小说与剧本的人物形象,都适用于这种揣摩方法。比如下面这句,可用这种方法揣摩:“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8.风格旁通法
风格,与时代、民族、地域、作家、文体等多种因素有关。同一作家、同一风格的作品在语言习惯、取材范围、表达方面往往有共同处。故这篇文章里的某个语句,触类旁通,可能在那篇文章里得到答案,即前人提出的“以杜解杜法”就类似这种方法。如《拿来主义》中“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这句话,就可与《琐忆》中“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一句参照理解。
9.矛盾破解法
有些文章句子看似自相矛盾,成分间搭配“悖理”或其词语使用不合习惯等,我们可根据文中照应之处,破解这种“矛盾悖理”,从而透彻理解语义,这就是矛盾破解法。如下列句子就可用这种方法揣摩:“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为了忘却的纪念”,“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在的悠久古老”,等等。
三、揣摩语言的操作步骤
1.新教材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所以,第一步便是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初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由篇到段,筛选出直关文意理解的、具体的、有某种语用特征的语句、关键句。
3.在关键句中筛选出关键词语,理解词语、句子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4.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揣摩语言的深层内蕴、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5.把揣摩结果整理成简练的文字。
总而言之,对语文教学中“揣摩语言”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恰当的方法、必要的步骤必不可少,实际上,方法虽不是智慧,但是通向智慧的桥梁,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恰当运用方法,必能提高我们揣摩语言的能力。在掌握恰当方法的同时,合理的步骤安排也不可有所偏废,应严格地一步步落实,不可操之过急,待习惯已成,便可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石亚红.在整体感知中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2]孙维敬.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揣摩[J].现代语文,2006,(5).
[3]周鹏.语言揣摩在新课标中的运用[J].学语文,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