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研究型学习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蓬蓬勃勃地开展着,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则以探究性为主。本文从初三化学实验着手,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开放演示实验,大胆地把课堂演示实验让予学生,激发他们的情,调动他们的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进入21世纪,在各种教育刊物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新名词——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操作按书本P43)。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学习素质。
实验课上,在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后,也可让学生进行些探究性实验。如:鉴别两块外表相似的石头:一块是大理石,一块是花岗石(主要成分SiO2);让学生鉴别一些溶液:HCl和H2SO4;NaOH和Ca(OH)2等。从限制条件题设计鉴别方案:只用酚酞试液鉴别三瓶无色溶液:H2O、NaOH、HCl;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四种无色溶液:Na2SO4、BaCl2、Na2CO3、HCl。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渗透探究性教学,也促使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经常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新知,发展新动向,同时也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知识。近年的试题在朝着开放性、发展性、综合性方向发展,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综合性试题中学科的交叉、渗透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正是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3.《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朝阳街86号溧阳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进入21世纪,在各种教育刊物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新名词——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学生们很喜欢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这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二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二支高低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就让学生情绪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了。这时老师应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操作按书本P43)。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学习素质。
实验课上,在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后,也可让学生进行些探究性实验。如:鉴别两块外表相似的石头:一块是大理石,一块是花岗石(主要成分SiO2);让学生鉴别一些溶液:HCl和H2SO4;NaOH和Ca(OH)2等。从限制条件题设计鉴别方案:只用酚酞试液鉴别三瓶无色溶液:H2O、NaOH、HCl;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四种无色溶液:Na2SO4、BaCl2、Na2CO3、HCl。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渗透探究性教学,也促使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充电,经常阅读有关报刊、杂志,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新知,发展新动向,同时也要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知识。近年的试题在朝着开放性、发展性、综合性方向发展,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乐趣,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综合性试题中学科的交叉、渗透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性教学,正是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3.《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朝阳街86号溧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