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如何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且赋分比例呈增长之势。在2009年高考中,全国卷该题由原6分增至8分,上海卷近两年都是8分。到2011年陕西卷该题已经升至11分。这都说明古诗鉴赏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复习备考当加倍关注。
  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鉴赏的考查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标题、作者、题材、意象、抒情字眼、注释、技巧七个方面着手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审视诗词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是眼睛和窗口。学生透过标题,可以把握大意、感知情感、了解写作技巧等。
  1.把握大意。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透过标题“览古”二字,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可知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已跃然纸上。再结合全诗,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渴求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更是讽喻统治者了。
  2.感知情感。如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只要有看标题的意识,就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如贺知章《咏柳》,一看便知是咏物诗,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从标题看是咏物诗,再结合全诗内容看,作者借这个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崇尚高尚风格和勤奋的精神志趣,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冥》,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再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从题目看,“望”就是观,“野”是处所,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打量诗词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其创作情绪。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豁达豪迈之情。
  就创作流派而言,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是《诗经》,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是《楚辞》,代表作家有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鉴赏引路。
  三、留心文后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往往会出示注释,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如果不结合注释,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再结合注释,联系此时作者的遭遇,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之情又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四、把握重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五、扣紧抒情字眼
  不少古诗词选用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抒发情感。阅读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些词语,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所在了。
  六、关注题材内容
  就詩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蒋捷《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濠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叙事抒怀,往往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咏史诗: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内容形成于盛唐,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体味艺术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同时,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借助技巧的鉴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的美妙,从而提高其诗歌鉴赏水平。
其他文献
阿玮同志:你好! 最近儿子乖乖的学习成绩成了使我头痛的问题。他今年9月开始上六年级,明年6月份毕业就该上中学了,可他一点儿都不用功,还常常说他讨厌念书,无论我对他说什么
胡浩、朱立毅在2012年6月26日新华社网撰文指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6日发布《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学
[写作引导]“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又称之为小议论文,就是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的文章。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是这类文体的突出特点
几何教学有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及符号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三种几何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对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由于三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
住建部与工程勘察设计相关的重点工作会上,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处长尚春明发表讲话,他说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总体来讲受控,不过从施工图审查一次通过率仅40%多,去年保障房大检查,
春风拂面,鲜花盛开。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向全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Spring breeze, flowers i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输入“推荐引擎”这四个字,不到一秒钟,中国搜索引擎百度就找到了464万个链接,但是大部分人往往还没有读到第五条,便已丧失耐心继续再看下去了。在互联网世界,每一处让用户体验不爽的地方,往往暗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推荐引擎就是奔着这个机会来的。在数据的海洋中,它只呈现你想看到的内容。  “无论用户在互联网的哪一个页面,他所需要的信息就在他的面前。”中国本土推荐引擎研发者、浪淘金公司创始人周杰向《中国
摘 要: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共同作用的结合体,课堂提问可以说是这个结合体的联系桥梁。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既设计得好又具效果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而作为数学后进生是学生主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少数民族数学后进生有普通后进生的共性,也有他们的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