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间,教室里孩子们叽叽喳喳;偶尔,又见家长匆匆走向教室。“出什么事啦?”我的神经立即紧张起来,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直奔本班教室。
嘿!教室里真够热闹的。小桦举着“中国结”说:“我妈妈说,‘中国结’是传统文化。”龙龙说:“这是现在编的,不是传统文化!”小杰的爸爸见我进来,忙对我说:“老师,儿子要我送‘传统文化’到学校来,我还真不知怎么帮他。”这下,班里多半孩子都拥了过来,有的拽着衣角问,有的捧着“传统文化”让我看。我四下一瞧:搜集的东西还真不少:有对联、折扇、针线包、邮票、毛笔,有《古诗七十首》、《成语故事》等书籍,有网上下载的资料和旅游景点出售的各式小挂件……再看教室那一角,两个小女孩正为一套小唐装争得面红耳赤。
出现这样的情形是我备课和布置综合性学习时始料未及的。不仅是我,整个备课组的教师,面对“综合性学习”,还真有点束手无策。
看来,再这么备一篇课文、教两节课、课后布置任务,按老套套,是难以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了。于是,我们对第五单元重新备课,按新思路重新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两个多星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搜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逐渐有所理解、有所感受。尤其是参观年级组举办的展览,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说:“想不到我们新民生产的竹制品也是传统文化,我爸爸还是厂里的技术员呢!厉害吧!”“那有什么。老师说我们湖源的毛笔不仅是传统文化,还小有名气呢!”“哎呀,我们‘龙门古镇’才有名呢,每年还有庙会,可热闹啦!”“是的,是的,老师说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工艺品,而且还有名家名作、名建筑、名山名水、传统节日,多着呢!”“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丰富啊!”……我看着孩子们洋溢的笑脸,不时冲他们竖起大拇指。不能理解的有时也对他们进行鼓励,也请搜集资料的学生说一说。
最后,通过习作,孩子们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写成研究报告,进一步感受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的孩子写深入了解了一个节日,知道了节日的来历及意义。有的孩子仔细研究某一样艺术品的渊源历史、制作过程以及价值。有的孩子着重研究了某一古代建筑物,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伟大。还有的孩子研究了一幅名画、一首古诗、一位名人、一副对联……内容十分丰富,情感真挚淳朴。如,有个孩子研究了风筝的历史,他在“报告”中写道:很多人都会认为放风筝是一种乐趣,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古人就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了。唐代建立后,人们认为“木鸢”太笨重,有人提议可以用纸来做,就这样,“纸鸢”发明出来了。又过了很多年,人们在纸鸢上装上了一种“箫”的乐器,把纸鸢放上天,会发出像一种叫“筝”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所以,纸鸢改名为“风筝”了……孩子为风筝自豪,感叹古代人们的智慧,说春暖花开时放放风筝,感觉真好。有个孩子研究“国画”名称的由来:我知道了很多冠以“国”字的名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我想:原来,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而且还这么有趣。我一定要好好亲近她,多多了解她!……还有孩子在“报告”中写外婆给他讲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感觉吃粽子的时候多了一份崇敬之情……
面对孩子们自己动手举办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展”,手捧他们介绍“祖国传统文化”的习作集,我们感叹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无限活力,感叹孩子们学习中无尽的创造力。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感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有几点是必须转变的:
1.我们的教学应是单元整体构思,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进程,突出单元主题,加强整合,不孤立地进行各部分的教学,包括综合性学习,它必须立足课内。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有一个整体的策划。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活动展示,都要综合考虑,甚至对整个活动效果,也要做到心中有底。
2.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与途径,活动的计划以及具体措施,最好应由学生自己酝酿与提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示范与引导。
3.综合性学习还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刚从二年级上来的学生,无论知识的积淀,还是对问题的认识,都还难以独立选择课题进行探究,因此家长的配合会使活动开展得更有效、更安全。
4.综合性学习也得考虑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姓“语”,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上。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让教师、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综合性学习的好处和开展的方式,真正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使得以后活动的开展有了保障。
(责编韦文)
嘿!教室里真够热闹的。小桦举着“中国结”说:“我妈妈说,‘中国结’是传统文化。”龙龙说:“这是现在编的,不是传统文化!”小杰的爸爸见我进来,忙对我说:“老师,儿子要我送‘传统文化’到学校来,我还真不知怎么帮他。”这下,班里多半孩子都拥了过来,有的拽着衣角问,有的捧着“传统文化”让我看。我四下一瞧:搜集的东西还真不少:有对联、折扇、针线包、邮票、毛笔,有《古诗七十首》、《成语故事》等书籍,有网上下载的资料和旅游景点出售的各式小挂件……再看教室那一角,两个小女孩正为一套小唐装争得面红耳赤。
出现这样的情形是我备课和布置综合性学习时始料未及的。不仅是我,整个备课组的教师,面对“综合性学习”,还真有点束手无策。
看来,再这么备一篇课文、教两节课、课后布置任务,按老套套,是难以展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了。于是,我们对第五单元重新备课,按新思路重新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两个多星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搜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逐渐有所理解、有所感受。尤其是参观年级组举办的展览,他们认识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说:“想不到我们新民生产的竹制品也是传统文化,我爸爸还是厂里的技术员呢!厉害吧!”“那有什么。老师说我们湖源的毛笔不仅是传统文化,还小有名气呢!”“哎呀,我们‘龙门古镇’才有名呢,每年还有庙会,可热闹啦!”“是的,是的,老师说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工艺品,而且还有名家名作、名建筑、名山名水、传统节日,多着呢!”“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丰富啊!”……我看着孩子们洋溢的笑脸,不时冲他们竖起大拇指。不能理解的有时也对他们进行鼓励,也请搜集资料的学生说一说。
最后,通过习作,孩子们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写成研究报告,进一步感受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的孩子写深入了解了一个节日,知道了节日的来历及意义。有的孩子仔细研究某一样艺术品的渊源历史、制作过程以及价值。有的孩子着重研究了某一古代建筑物,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伟大。还有的孩子研究了一幅名画、一首古诗、一位名人、一副对联……内容十分丰富,情感真挚淳朴。如,有个孩子研究了风筝的历史,他在“报告”中写道:很多人都会认为放风筝是一种乐趣,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古人就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了。唐代建立后,人们认为“木鸢”太笨重,有人提议可以用纸来做,就这样,“纸鸢”发明出来了。又过了很多年,人们在纸鸢上装上了一种“箫”的乐器,把纸鸢放上天,会发出像一种叫“筝”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所以,纸鸢改名为“风筝”了……孩子为风筝自豪,感叹古代人们的智慧,说春暖花开时放放风筝,感觉真好。有个孩子研究“国画”名称的由来:我知道了很多冠以“国”字的名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都已改掉,唯有中国画仍保留“国画”的名称。我想:原来,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而且还这么有趣。我一定要好好亲近她,多多了解她!……还有孩子在“报告”中写外婆给他讲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感觉吃粽子的时候多了一份崇敬之情……
面对孩子们自己动手举办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展”,手捧他们介绍“祖国传统文化”的习作集,我们感叹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无限活力,感叹孩子们学习中无尽的创造力。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们感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有几点是必须转变的:
1.我们的教学应是单元整体构思,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进程,突出单元主题,加强整合,不孤立地进行各部分的教学,包括综合性学习,它必须立足课内。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有一个整体的策划。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组织、活动展示,都要综合考虑,甚至对整个活动效果,也要做到心中有底。
2.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与途径,活动的计划以及具体措施,最好应由学生自己酝酿与提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示范与引导。
3.综合性学习还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教育对象,毕竟是刚从二年级上来的学生,无论知识的积淀,还是对问题的认识,都还难以独立选择课题进行探究,因此家长的配合会使活动开展得更有效、更安全。
4.综合性学习也得考虑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我们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姓“语”,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上。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让教师、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了综合性学习的好处和开展的方式,真正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使得以后活动的开展有了保障。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