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如何构建社会化的教育公共服务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nian2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在北京市通州区率先启动试点,通过“智慧学伴”平台,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供给。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理念进入课堂,学校正在发生怎样的悄然变化?2017年,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还在继续,技术如何施力教育,助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解教育的公平、均衡难题?带着这些问题,在2017年“两会”召开前夕,我们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就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实现技术的破局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 者:当前,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很热的词,那么,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有什么不同?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变革,将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影响?
  余胜泉:“互联网 ”时代学校教育的供给会越来越个性化。可能大家都知道可汗学院,可汗学院录了很多微视频,然而它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不是那些微视频资源,而是它的数据,在数据基础上形成的知识地图,根据知识地图形成学生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互联网 ”时代带来海量的数据,教育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大,更强调的是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教育大数据是及时性的现象与记录,可以分析微观、个体学生的特征,发现共性背后的个性。比如,都考90分的学生,可能老师认为都是好学生,但是背后的个性可能完全不同,而教育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生的个性。
  传统数据的目的在于凸显群体水平: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身体发育与体质状况,社会性情绪及适应性的发展等。这些数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实时采集,而是可以在周期性、阶段性的评估中获得。教育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 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学习的时间数据、学习的路径数据、学习的交互数据、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数据等,这些数据是高度个性化表现特征的体现。
  大数据可以让我们洞察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每一位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科水平的发展情况和学习能力发展情况,可以洞察每一个知识点上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可以洞察他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地方有问题,可以洞察真实的学生。
  通过教育大数据,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对学习过程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可以对教育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诊断性分析,我们可以在数据的表象背后发现它的本质规律,发现表象背后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做预测性的分析,在多变、不确定、动荡的背景下做出智能化的决策,形成洞察力。
  基于大数据建立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过去,老师是一刀切的统一模式面对学生;未来,可以实现个性化、选择性的学习,面向学习过程,实现个性化。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未来学校教育体系的基本方向,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将成为重要的数据平台,要在教育业务流程中形成无缝的数据流,既使用数据,又生产数据;既消费数据,又生产数据,是未来学校信息化的基本要点。
  记 者:刚才您提到基于大数据可以建立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具体是如何实现的?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通州开展了一个基于“互联网 ”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改进试点,基本思路是全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学习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学科优势的发现与增强。我们建立了一个发现学生个性的框架,从学生核心素养,到通用心理、认知的能力和体质健康、教育环境、发展倾向等,通过大约400多个指标描述学生的学习个性。
  以此为基础建立模型,我们在过程中采集学生的数据,对学习过程信息化,把这些信息变成数据,进行编码和语义分析。我们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个维度是针对个体的维度;另一个维度是群体分析,面向班级、面向年级、面向学校、面向学区、面向行政区域。通过整体分析,发现整体的问题,政府根据整体的问题来汇聚资源,形成资源池,让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特征,从这个资源池里面个性化地选择所需要的一些内容与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知识点、素养、能力、体质健康、综合素质的报告,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推荐所需要学习资源、双师以及跟能力相匹配的学伴。比如说,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根据他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来推荐他所合适的学习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个人的知识点,他在哪个知识点有问题,根据知识地图精准推荐学生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各个学科素养的训练、各个学科能力的训练,包括他的学科素养的評价。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趋势就是要面向学科素养,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知识,还要以学科素养观察世界。比如说,我们学完数学,要用定量的关系来观察世界;我们学完物理,要通过运动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学科素养,另外发现学生的学科优势。北京中考改革,除了基础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项,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把这个组合给学生排列出来,哪些学科具有比较优势,哪些学科不具有优势,通过发现学生的学科优势来更好地支持中考改革。普通家长要想了解这些学科优势、学科能力是很困难的,通过大数据可以把这个分析出来。
  记 者:“互联网 ”时代,社会化教育服务正在成为大势所趋。我们需要如何构建社会化的教育公共服务?
  余胜泉:“互联网 ”使得教育服务越来越社会化,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开放是大势所趋。大家都知道慕课,慕课不在于它的技术创新,而是在于模式创新。教育的优质服务不仅仅来自于学校,还可能来自于社会,学校的围墙将被打破,学校原来有优势的教育内容、师生交流、考核与文凭等,这是我们认为传统学校的优势。实际上,现在在网上都出现了竞争者,网上有更好的内容、更权威的评价和考试。在“互联网 ”时代,学习的消费者、内容的提供者、教学的服务者、资金的提供者、考试的提供者、证书的提供者都在发生变化,都形成了新的竞争性参与者。   “互联网 ”时代,开放教育的体系正在形成之中。未来的教育,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或许未来学校的形态是一种自组织,我们在精确了解学生学习数据的前提下,学生完全可以自组织自己的学习服务。
  比如,我们正在北京通州开展的双师服务,每位学生有两位老师,在学校有班级老师,在互联网上还有北京市8000多名骨干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教育,学生只需要有一个手机或一个Pad,就可以实现双师服务,不仅可以获得来自于本校的服务,还可以获得来自于校外的互联网上的服务。
  这个创新不在于技术创新,而是在于它是一种制度创新,双师服务使得我们学生享受的服务不仅来自于学校本身,更是超越了学校的边界,使得我们的教育供给越来越社会化。教育服务有可能来自于其他学校,来自于其他机构,来自于社会上的服务。未来,“互联网 ”时代的教育服务一定会穿越学校围墙的边界,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中去,这是未来学校必然的趋势。线上线下的融合,打破、推倒学校的围墙,社会化的教育服务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之中,成为有机的部分,教育供给会越来越社会化。
  记 者:面向未来,信息技术让各种变革的力量逐步从独立走向联合,虚实交融,共生、共进,这将会催生出现什么样的教育服务业态?
  余胜泉:教育的服务业态也越来越体现出虚实融合。新一代移动网络、普适计算、云计算技术可以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计算空间。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虚实结合、水乳交融的虚实融合的智慧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面会产生很多新的规律,实的空间是由原子组成,你拥有了我就没有,它是独占的;而虚拟空间的东西是由比特组成的,而比特组成的东西,你有一份,我也有一份,大家都有一份,分享次数越多价值越大。
  比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用IBM的Watson的机器人代替助教,为学生授课五个月,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这个机器人,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问题。今后人工智能的老师一定会比我们很多老师强。虚实结合形态下,会出现很多新的教育服务的业态,出现很多新的服务的现象。
  这就是未来学校会变革的基本方向,我们学校的教育服务越来越个性化,我们学校的服务会越来越出现虚实结合,我们的教育服务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出社会化的形态。这是我们整个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变化都在发生。
  记 者:“互联网 ”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余胜泉: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是并不意味着学校永远不会变化,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是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 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这就意味着这个学校整个运作的基本规则都会发生变化,整个运作的流程、运作的模式都会发生变化。
  我们中国的教育还处在流水线时代。要反思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经典假设,传统的教育认为,教育必须将孩子集中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让他们学习固定的时间长度,采用基于年龄、学科的学生组织方式,对统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而21世纪中后期将出现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行,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根据时间或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
  我们要建立虚实结合的智慧教育生态,今后我们的学校是实體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育人的空间不仅仅是学校的实体空间,还包括网上的虚拟空间。学生通过在实体空间接触老师、接触家长、接触同伴,在虚拟空间接触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适合的学习社区、更有帮助的学习工具等。学习者在这种虚实结合的生态圈中,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以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学校和教育机构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个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和教室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
  “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座右铭,这就是“互联网 ”时代未来学校面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如果我们视而不见的话,未来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
其他文献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教育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巨大的挑战,能否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未来人才,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突出地位,应该反映时代发展变化需求。电子教材的出现,使得传统教材的弊病日益凸显。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
【摘 要】现代信息化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变革,借助浩瀚的网络资料、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可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还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但在信息化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扬长避短,不可盲目一哄而上。作为教师,在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学基本功的锤炼。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
【本刊讯】2017年6月15日—16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北京教育新闻中心协办的“北京2017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以“教育督导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为主题,为各省、市搭建了区域教育督导交流协作平台,来自全国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教育专家、督學等近260人参加会议,共同分享了教育督导信息化的实践
【摘 要】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普及,“班班通”工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标志工程。对工程的评价也成为实践和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分析CIPP评价模式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内涵,尝试建立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班班通”工程评价框架。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评价基本能够全程、有效地对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进行过程监控并提供改进、决策依据。  【关键词】班班通;评价
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渠道变得越来越广泛。大到一整套知识系统的传播,小到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微课、微视频。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方式也许更易于接受。于是,总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今天的学生还需要自己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吗?阅读是否意味着低效?  阅读是一种运用文字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阅读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或者喜好,有意识地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样的一个故事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名为《一个笨蛋和一群草根》的视频,讲述了广西柳州电教站黄宁老师和他的柳州课件研究中心组的故事。视频“通过凝练柳州市20多位基层草根教师的故事,展现了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基层教师们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的坚持、努力、进取,他们所创造的常人往往看不到的价值,和他们内心享受的欣喜。由此展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过程中最为朴实的、微弱的力量和不懈的努力。”  这些草根教师的事迹让我深为感
“数字科学家”课程、“数字艺术家”课程、创客教育,信息技术课也可以这么上?没错。这些课程都是为北京景山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量身定制的。  回顾过去,景山学校曾肩负光荣与使命。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向景山学校赠送了一台苹果计算机。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景山学校肩负着这份光荣和使命,勇于实践与创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探索
【摘 要】发挥技术的数学教育价值,离不开技术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可以从情境创设、实验探究、流程再造三个方向探索融合途径。在可视化中理解数学本质,在数学活动中提升思维水平,在互动环境中变革学习方式。导数运算、复合函数等教学案例告诉我们,用与不用不一样,而HP Prime以其手持特点、符号计算优势、无线环境构建等,恰可彰显技术于数学教学的独有价值,正成为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学生视角可探索在
2016年中、高考已经结束,各地的招生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如今的中高考已经成为每年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类型,教育者应该理性看待中高考,还考试以本来的面目。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公民,本期,我们关注面向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  我们关注教育评价改革,是因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国家层面有“三通两平台”标准,上海市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中提出5项标准,涉及网络、教室多媒体装备、教师移动设备配置、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这一系列标准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提升了中小学普通教室的信息化配置,加强了中小学的网络和信息化安全规范化管理水平。随着这一系列标准的落地,区域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改善显著,尤其是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