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互传信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积极主动的表达能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但实际上有时我们却难免会碰上“有问无答”、“启而不发”的窘况,导致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误区;应对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的成功与否无不跟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将提问题看作是一种简易的教学方式,使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1.教师“满堂问”,学生无思考.为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这种提问只是一种课堂作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提问目的.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教师“连珠炮”式提问,学生思考浅.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教师问题单调,学生兴趣平淡.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数学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
二、课堂提问的应对策略
1.目标明确,抛砖引玉.课堂提问必须先设计问题,如创设情境?已有知识的衔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何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总结归纳?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难易适中,衔接自然.课堂提问要定准难度.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摸准学情.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出一些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3.充分思考,及时反馈.课堂提问应重视分析学生信息反馈.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4.着眼全体,分层试教.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着眼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和提高.
5.启发点拨,柳岸花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点拨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诱导、思维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
“是不是”、“对不对”
等不经思考的问答.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从而学生的兴趣将被“启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去思考、去讨论.如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向学生提一些有利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适当补充说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有多种角色,提问题只是其中一个角色,整个角色的成败影响到全局.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答疑解惑者、导演,要研究学生,功于设计课堂问题.确实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启发、引导、激励学生,注重提问的适度性、梯度性和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南京市秣陵中学 (211111)]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存在误区;应对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的成功与否无不跟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将提问题看作是一种简易的教学方式,使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1.教师“满堂问”,学生无思考.为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教师常常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这种提问只是一种课堂作秀,会偏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提问目的.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因而,有些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有时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
2.教师“连珠炮”式提问,学生思考浅.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3.教师问题单调,学生兴趣平淡.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数学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
二、课堂提问的应对策略
1.目标明确,抛砖引玉.课堂提问必须先设计问题,如创设情境?已有知识的衔接?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何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总结归纳?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难易适中,衔接自然.课堂提问要定准难度.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太难,无从下手,造成学生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提问考虑难易适度必须摸准学情.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出一些问题,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3.充分思考,及时反馈.课堂提问应重视分析学生信息反馈.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4.着眼全体,分层试教.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问题提出后,不是让学生随口而出,而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着眼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和提高.
5.启发点拨,柳岸花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启发点拨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还应设计富有启发、诱导、思维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
“是不是”、“对不对”
等不经思考的问答.只要教师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从而学生的兴趣将被“启起来”,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去思考、去讨论.如在某一重要环节或一堂课结束之前,向学生提一些有利于归纳总结的问题,“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适当补充说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过程有多种角色,提问题只是其中一个角色,整个角色的成败影响到全局.因此教师作为一个答疑解惑者、导演,要研究学生,功于设计课堂问题.确实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启发、引导、激励学生,注重提问的适度性、梯度性和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南京市秣陵中学 (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