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中,努力创造机会,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实践空间,积累素材,让他们能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会表达。改革评价方式,体验写作乐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材料可写,知道怎么写,有信心去写,让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起好步。
关键词 情境 作文 高效
课标告知我们,要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对这门新学科既有一份期待,又伴着一份害怕。如何消除作文心理障碍,让学生将这份害怕转化为热爱,就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大重任。而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个最关键的原因:一是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由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对生活又缺乏深入、持久的有意观察和思考,许多新颖有趣、真切感人的事物从身边白白流逝;二是有话不知怎么写。课外阅读少,语言积累少,语言贫乏,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薄弱;三是缺乏写作的信心。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会创造机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材料可写,知道怎么写,有信心去写,努力打造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
一、给予实践空间,积累素材
课标要求学生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然而素材从何而来?我想除了学生阅读书籍获得之外,更多的是从实践活动中而来。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因为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少了这个源泉,学生在作文格式、结构、字数、命题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少了“诗”兴,缺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缺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因此教师善于让学生捕捉生活的乐趣就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实践情境,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其获得丰富的习作体验,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
第六册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将一次活动经过记录下来,写清活动过程。我就安排学生自由搜集素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小活动、小游戏等,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碰到困难学会克服。在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无材料可写”的问题解决了,且作文也多了几分灵气。
课堂上一位学生在《夹老鼠》中这样描述道:“袁佳欢这只‘大老鼠’在圈内不停地转呀转,两眼盯着空隙。‘哼,看你往哪逃!’我暗暗想。‘不好!那边有空隙!’‘压下!压下!……’我大叫道。可是,‘大老鼠’一个跟斗,还是翻了出去。‘唉——咦——’曹川那只‘老鼠’怎么不见了?原来我们对付‘大老鼠’时,他从另一边溜走了,真是两只狡猾透顶的‘老鼠’啊!”这样的习作传神、逼真多了!可见实践确实给予学生灵性,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百玩不厌,乐此不疲,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捕捉到身边有趣、真切、感人的素材,让这些素材汇入习作之中,让习作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二、课内课外结合,学会表达
课标要求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可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会出现 “词不达意”“挤牙膏”等现象,这多数和学生语言积累相对贫乏,组织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克服上述困难最佳办法就是利用课内外的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表达,如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境,进行习作说话的训练。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教材中的佳词妙语,供学生借鉴,特别是表达方式值得学生去品味,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长此以往,日积月累,那么到作文课,就不会有因“肚中无货”而“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惑了。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不同位置的云雾时,把它们分别比作帽子、腰带、天幕、大海,让学生体会词句的优美、表达的准确,并评价比喻的写作优点。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还当场学习了表达,这对今后习作语言的生动性的训练是有帮助的。
三、改革评价方式,体验写作乐趣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习作评价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分数尺度,让学生从高分中获得欣喜,从教师亲切的言语评价情境中获得信心,从优秀作文的多种展示形式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让他们与同学、教师、家长沟通交流,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温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让习作课堂温暖生动,富有浓浓的人情味。
起步作文很关键,也很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创设有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 情境 作文 高效
课标告知我们,要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对这门新学科既有一份期待,又伴着一份害怕。如何消除作文心理障碍,让学生将这份害怕转化为热爱,就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大重任。而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三个最关键的原因:一是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由于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对生活又缺乏深入、持久的有意观察和思考,许多新颖有趣、真切感人的事物从身边白白流逝;二是有话不知怎么写。课外阅读少,语言积累少,语言贫乏,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薄弱;三是缺乏写作的信心。基于上述原因,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会创造机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材料可写,知道怎么写,有信心去写,努力打造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的课堂。
一、给予实践空间,积累素材
课标要求学生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然而素材从何而来?我想除了学生阅读书籍获得之外,更多的是从实践活动中而来。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因为活动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提供了不断更新变化的丰富的写作源泉,少了这个源泉,学生在作文格式、结构、字数、命题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少了“诗”兴,缺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缺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因此教师善于让学生捕捉生活的乐趣就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实践情境,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其获得丰富的习作体验,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
第六册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将一次活动经过记录下来,写清活动过程。我就安排学生自由搜集素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小活动、小游戏等,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碰到困难学会克服。在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无材料可写”的问题解决了,且作文也多了几分灵气。
课堂上一位学生在《夹老鼠》中这样描述道:“袁佳欢这只‘大老鼠’在圈内不停地转呀转,两眼盯着空隙。‘哼,看你往哪逃!’我暗暗想。‘不好!那边有空隙!’‘压下!压下!……’我大叫道。可是,‘大老鼠’一个跟斗,还是翻了出去。‘唉——咦——’曹川那只‘老鼠’怎么不见了?原来我们对付‘大老鼠’时,他从另一边溜走了,真是两只狡猾透顶的‘老鼠’啊!”这样的习作传神、逼真多了!可见实践确实给予学生灵性,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百玩不厌,乐此不疲,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捕捉到身边有趣、真切、感人的素材,让这些素材汇入习作之中,让习作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二、课内课外结合,学会表达
课标要求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才能“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可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习作中会出现 “词不达意”“挤牙膏”等现象,这多数和学生语言积累相对贫乏,组织能力相对薄弱有关,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克服上述困难最佳办法就是利用课内外的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表达,如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创设情境,进行习作说话的训练。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教材中的佳词妙语,供学生借鉴,特别是表达方式值得学生去品味,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长此以往,日积月累,那么到作文课,就不会有因“肚中无货”而“不知如何下手”的困惑了。
在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不同位置的云雾时,把它们分别比作帽子、腰带、天幕、大海,让学生体会词句的优美、表达的准确,并评价比喻的写作优点。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还当场学习了表达,这对今后习作语言的生动性的训练是有帮助的。
三、改革评价方式,体验写作乐趣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习作评价中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分数尺度,让学生从高分中获得欣喜,从教师亲切的言语评价情境中获得信心,从优秀作文的多种展示形式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让他们与同学、教师、家长沟通交流,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温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能够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让习作课堂温暖生动,富有浓浓的人情味。
起步作文很关键,也很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创设有效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