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b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舞蹈高等教育在面临新时代时,也应重新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变化,在时代洪流与社会变迁中逐步调整自身,培养新时代所需的新型舞蹈人才。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当下现行的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其产生背景、理念与实践三个角度展开深入剖析,借助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已有的实践成果,梳理与总结适应于当下舞蹈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传统文化;舞蹈高等教育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身处新时期的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学院的引导下,作出了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方法的新尝试。本文将从产生背景、理念与实践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现行的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求能够为当下舞蹈类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念与实践的经验。
   新型舞蹈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时代契机
  纵观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舞蹈高等教育自身完善的需求都影响并促动着舞蹈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这样的时代契机与社会背景,正是新型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最佳契机。由此,明确当代新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标准,从而明确舞蹈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探索“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如何建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
  1.教育教学新思想的倡导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提出了多项关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思想,这些思想指明了目前及未来一个阶段教育行业的关注点,更明确了舞蹈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当下的舞蹈高等教育也应进一步反观自身,构建更完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真切地关注到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需求、舞蹈高等教育自身完善的需求、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2.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的新要求,并强调了“立德树人”在其中的重要性。身处新时代,学院也正在“从自身特色优势出发,从实际需求出发,锁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任务,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积极探索‘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创新实践中进行着系统性改革。”[3]无论是宏观政策的引导,还是学院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构建新的舞蹈类学生培养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3.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向
  作为舞蹈类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的具体内涵是随着社會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到底应该指向何处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其“多元化”的内涵包括什么,更是需要明确的实质性问题。社会对于舞蹈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并且遍及了舞蹈行业甚至以外的各个岗位,这就要求人才要具有舞蹈表演教育、编创、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在面对飞速发展的客观世界时,必须具备认识事物的创新意识,不断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起来,付诸实践行动。因此,这种“多元化”的能力并不只是某种具体的、明确的专业素养,而是指人才走向社会后不断适应与调适自身、自主学习并逐步自我成长的能力,是一种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这就是人才“多元化”能力的内涵,在此将其称为“实践创新能力”。而究其特性,这一能力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是一种多维度、多种多样的,出现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为其构建一个有针对性、有效促进人才的综合能力成长的培养体系就成了当下必要的课题。
  因此,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围绕舞蹈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定位,旨在培养热爱舞蹈艺术,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文化素养的舞蹈表演精英人才。以“文化浸润”为核心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建构适应当代舞蹈类人才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理念
  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优势,试图以此树立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文化浸润,传承创新”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应运而生,该理念作为新时期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核心思想,指导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开展各项实践行动。
  1.何为“文化浸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中华文化伴随着时间的流淌在一代一代的延续中逐步积淀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以此为基础的“文化浸润、传承创新”,就是指“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在吸收优秀、 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培育人才、建设专业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认知、体验、继承、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艺术人才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特别是树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意识。”[4]因此,以文化建设为导向的舞蹈高等教育也许就是当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有效路径,它通过文化的影响来提升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2.“文化浸润,传承创新”理念的形成契机
  “文化浸润,传承创新”理念的形成在新时代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在外部因素方面,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已然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为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中国民族民间舞身为一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有着纯正的民族血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若能够深挖、研究传统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就能够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除此之外,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当下社会,求新求变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而“实践创新能力”就是面对时刻充满新鲜感的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行动上,更体现在思维上,通过一系列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展开的人才培养活动,力求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活动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精神来塑造青年一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舞蹈类学生在长期的专业学习生涯中,容易缺乏除专业素养以外的其他能力的成长,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创新精神的迫切需求,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当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生活,想要更好、更快地适应,就要不断进行自主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并将理论付诸实践行动中加以验证,才能够获取更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养分,而以“文化浸润,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所开展的各种手段,正是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强化该能力。另一方面,基于舞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学院的舞蹈高等教育要实现进步,就要重视舞蹈“文化内涵”的补充和深化。而“文化浸润”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力图以传统文化为“养分”,并以其无形却强大的影响力为“催化剂”,从多维度、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这就使得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各种手段具有了“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从而解决舞蹈高等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问题。
   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
  在实践层面,“时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将‘文化浸润’的核心理念渗透到舞蹈技术技能培养与舞台艺术实践的各个环节,内在地贯穿从技术能力到文化体悟,再到艺术呈现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技能性课程、文化传习课程、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在观念上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事业与国家民族发展的文化观,在思维上培养学生勾连贯通式的立体思维模式,在能力上强化学生自我培养与不断拓展的能力结构。同时,‘文化浸润’还通过课堂内外多维度的艺术实践手段,鼓励与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形成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督促的内在动力机制,获得自我完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浸润’理念的提出,将现代教育观落实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高等教育之中,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论证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5]因此,主要聚焦于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实践创新能力相关的范例进行介绍,从而体现出该人才培养体系在针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
  1.课堂内的创新手段
  课堂内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增设,通过设置既符合专业需求,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和实践的课堂教学手段来实现最终目标,如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调查”课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见表1)。
  作为一门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田野采风的方法类课程,“田野调查”课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层面考虑,旨在让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与实操能力,为将来田野调查的开展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关注到田野调查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的重要性。第二,基于学生能力与意识养成层面,旨在通过教师设置定向问题、学生自主实践调研的方式,使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当下社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现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第三,基于学生的思想层面,在授课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价值,多方面、多層次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发现、了解、实践的过程中,真正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2.课堂外的多维实践
  课堂外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以第二课堂开展学生活动,通过契合专业特色的系列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信息捕捉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操练学生的执行能力”[6],最终提升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生会以及“源味儿工社”与“宣传社”两个学生社团分别开展活动,以不同的手段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会在系团总支的带领下,主办“智慧与美”品牌学生活动,并承担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系列演出活动的幕后工作,使学生体验到了“台前 幕后”双重身份的转换。[7]由此可见,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的模式下,最大程度锻炼了舞蹈专业学生所需的除舞蹈表演以外的幕后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编导等需要主持演出的相关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实现学生的多样化综合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宣传社”,是一个民族文化宣传组织,以线上与线下宣讲两种方式开展活动,线上主要是以官方微信、网站的方式宣传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下活动主要是通过“舞蹈文化交流与传播小分队”实地宣传的模式开展活动,学生在实地宣讲的过程中,主动地对传统文化产生进一步认知和思考。”[8]“源味儿工社”主要举办“民族记忆传承与保护大赛”“校园民俗体验活动”两大系列活动,以有趣新鲜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将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呈现出来。
  多样化的社团实践活动,由于趣味性强、符合青年学生的喜好,具有较强的新鲜感,且能够被学生普遍接受;同时,所有活动都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此,这样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锻炼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个人的策划、统筹与动手执行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当下社会对于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且也是通过非课堂手段巩固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成果的手段,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面对舞蹈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对于舞蹈类人才的需求,建构“多维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要立足于专业特点,利用已有的人才培养资源,将新的、符合时代的观念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明确的专业素养,而是人才面向社会后,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开展自主学习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实践创新能力也会根据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与可调适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与社会,当下的舞蹈类人才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够在从校园走向社会后,更好地调适和发挥自己,从而释放出时代和社会所渴求的青年一代的激情、热情、活力与能量。
  本文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基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构建舞蹈类学生多维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FVE-A-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郭磊.迈向“双一流”:北京舞蹈学院新一轮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3):1-6.
  [4][5][6][7][8]黄奕华,朱律.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史(1954—2019)[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273,309,310.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责任编辑:翟迪]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技术和文化支撑。在新时代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高水平建设关乎国家社稷,关乎民生福祉。要着力“八个转变”,深化内涵建设;要着力平台打造,履行使命担当;要着力办学效益,提升实力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高水平;一流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我
摘 要: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美术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美术学学科现拥有美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两个独立教学科研机构,涵盖美术史、美术教育、绘画创作、艺术设计、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文化、书法创作等多个专业方向。美术学学科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多个专业领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果。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
摘 要:北京开放大学延庆分校以“新思想、新模式、新品牌”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分校发展大局,更新观念,找准路径,突出实效,提高党组织建设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证。  关键词:新时代;分校党建;路径   统一认识,传播“新思想”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理念。北京开放大学延庆分校(以下简称分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每一
摘 要:自2010年起,我国开始在研究型大学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北京作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区,辖区内的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无疑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对在京的8所“985工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发现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实践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关键词:“985工程”大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保障  《国家中
摘 要: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重要的工作对象。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特别是做好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具有重要意义。从北京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现状、特点以及有待进一步提高之处,并结合党外知识分子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路径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北京高校集中,党外知识分子数量较多,约占
摘 要: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奖励的评定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梳理分析高校学生奖励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大学现有学生荣誉奖励工作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对高校学生个人奖励体系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奖励;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奖励体系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奖励体系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系性激励制度,是高校学生管
@ 张春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  教师的情感支持是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交互反馈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情感支持体现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关怀、理解、尊重,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首先,良好的情感支持要求教师要创造积极的氛围,善于分享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
摘 要: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越是在关键时期、越是面临重大事件,思政课教师越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关键词: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广大思政课教师做好立德树
@ 周晔(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判断,是特指、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并有能力、有实力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自己伟大的历史贡献。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新时代,美好未来不只是呼唤,而是世界竞争场上实力的角逐!美好未来要靠今天撸起袖子加油干。如今,信息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与劳动力”、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商品与资本”
摘 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切实做到接得住、管得好,X大学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涉及预算调剂、报销核算、绩效支出以及科研财务助理等,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的自主支配权,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如何更好地平衡“放”与“管”的关系、更大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消除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信息孤岛、从碎片化改革后向整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