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一直都不缺乏师德榜样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塑造孩子心灵的伟大使命,良师可化腐朽为神奇,劣师可摧花朵为尘埃,教师就是世俗眼光中的道德圣人。蒙昧无知的孩子,需要教师拨响心中的琴弦,需要教师作为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才能开发巨大的潜能,谱写人生的美好乐章。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何其重要。可是一连串师德事件的发生,从“范跑跑”到“杨不管”,从“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冲突”“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虐博事件”到“北师大教授季广茂粗口骂人”,不禁让我重新审视“教师”“师德”这些字眼,而与此相关的思考也在深人。
  我无意评论“范跑跑”地震后的表白中反映出的道德境界,人在生死瞬间寻求求生机会本无可厚非,但以教师身份大放厥词,无疑是师德事件中耻辱的一幕。而在安徽省吴店中学学生打架致死事件中,授课教师杨经贵充当血腥事件“看客”的行为,当然应该被舆论谴责,但挖掘原因,比起范美忠的“不愿管”,杨经贵的“冷血”就显得另有隐情,因管理学生而遭到报复的老师并不少见,这样的事件也不是特例。在安全与师德的博弈中,师德又败下阵了。难道就没有敢管的人吗?有。杨帆、季广茂等人都是名校教授,论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应该远高于众人之上,而与学生冲突、当众爆粗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姑且不论发生事件时当事人有无苦衷,就事件本身而言,无疑是没有把握好管教的尺度。看来,教师对学生管理陷入了一种生存困境,到底是不想管、不敢管,还是管太宽,抑或是第四种选择?师德事件的发生,让社会掀起了层层巨浪,人们在指责师德沦丧的同时,更应该进行思考:师德为什么会沦丧?我们该怎样重建新时代的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作为教育者来说,他的工作就不仅是跟学生在课堂上见面,而且应当是跟学生同一信仰的志同道合者,相互倾慕,找到满足像马克思所说的人对人的需要的巨大幸福。”由此可见,教师是应该成为而且有理由成为孩子的道德榜样的。事实上,我们的眼睛不应该只被某些师德沦丧的事件蒙蔽,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一直都不缺乏师德的榜样。就拿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栏目《感动中国》来说,细数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震撼过我们的60多个人物,其中就有这样一些教师的身影。他们堪为万世师表,为我们教师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让我们景仰,让我们憧憬,让我们对师德的建设重燃希望。
  师德就是爱的奉献。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巨额的财富,但他却用他的真诚、他的爱心,打起了师德的大旗,让这真诚、爱心在孤寂的大山里燃起了教育的火把,并且“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呼唤更多的徐本禹们加入到边远地区的教育队伍中来。
  师德就是心的付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树仁立德的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身为执业律师,本可享受锦衣玉食,因感于贫困学子无钱上学,于1971年,他们自费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一所树仁学院就是一座师德的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白发老人对教育30年无怨无悔付出的赤于之心。
  师德就是梦的坚守。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烛照深山的悬崖小学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靠着“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的梦想,扎根二坪18年。六届149个学生,是他们坚守梦想、播撒知识的证明,是他们,让昔日荒凉的“文盲村”变成今日闻名的“文化村”;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支撑出一片蓝天。
  师德就是汗的浇灌。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心灵放歌的女大学生李灵,身为80后,却用稚嫩的肩膀、全家的积蓄,为留守儿童开辟了希望的家园,沿街回收旧书,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用高尚为80后正名,用知识为乡村带来希望,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她而圆了求学的梦想。
  何谓师德?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难道还找不到答案吗?真正的师德必然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践行。无论是徐本禹还是李灵,无论是钟期荣、胡鸿烈,还是李桂林、陆建芬,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想用一己的力量去改变教育,他们都是能够拨动孩子心中琴弦的人。
  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师德现状,仅靠这些思想高尚的教育者是远远不能改观的。事实上,在许多落后偏远的地方,也曾有过不少支教者留下的足迹,在许多需要梦想支持的地方,也曾有过寻梦者留下的汗水,但能够像他们一样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呢?由此可见,新时代师德的建设,需要的不仅是这样的一些先行者,更需要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群体的认同与参与。高尚的师德当然需要呼唤,当然需要赞美,但再高尚的师德,没有教师群体的认同,没有教师群体的参与,也只是虚无的海市蜃楼。
  所幸有这样的一些群体正在浮现,例如重庆开县教师群体,在2003年发生的12·23井喷特大事故中,该县万余名园丁,在最危急的关键时刻,在生与死的角逐较量中,组织及时,措施得当,灾区3000多名住校生、500多名教职员工无一人伤亡。开县教师群体崇高的师德和伟大的师魂在这突发的灾难面前得到了彰显与升华。例如汶川地震中涌现的以谭千秋、叶志平为首的优秀教师群体,无论是以身体作为堡垒护佑孩子的生命,还是以质量作为底线保障孩子的生命,都是以崇高的师德作为行为的保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急关头,凸现瑰丽人生。不垮的高楼,要靠挺拔的栋梁;不倒的教师,要靠伟大的师魂。师德的可贵,就在于它在关键时候是经得住考验,耐得住磨砺的。我们不能期盼关键时刻总是那几位教师挺身而出,来自教师群体的力量,才是真正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力量!
  这些年,为了鼓励大学生到贫田地区献身教育,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选择毕业到西部工作的可免费就读大学、农村教师免费攻读教育硕士等,然单靠政策上三令五申颂扬师德,也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一味地把教师塑造成神,则是对教师职业的扼杀。还记得模范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个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没有哪个教师天生就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新时代师德的建设,也不是单靠几次会议、几个口号、几篇文章就能完成的,要有长期性、规划性、目的性。我们应该允许每一位教师与学生一同在学习的道路上达到道德的成长。
  古人云:有才有德成大事,有德无才不成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加强师德建设重在落实,尤其是在放宽教师准人资格之后,更应加强新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还要通过相关教育技能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等。教师不但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要“以德立教,以德兴教,以德服人”。从广度上说,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长远来说,如果后来的从教者都能发扬优点,推陈出新,我们的师德建设也就不会举步维艰。
  “许多教育的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和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肖川语)师德的培养也是如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拨响孩子心灵琴弦的智者,而每一位教师在拨响孩子心灵的琴弦之前,都需要拨响自己心灵的琴弦,让孩子与教师的心灵在教育的过程中交汇,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在进入学校、接触教师中,我们会听到许许多多感人的教育故事。本集子收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来自班主任大赛中的优秀故事。教育故事是教师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的教育生涯,也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足迹。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故事的强大威力,故事都是引领我们进入社会生活,滋养我们不断成长的土壤。  如果说物理世界由原子构成,那么人类生活世界则由故事构成。我们每天感受经历的一切都是故事—真
《丑小鸭》这篇经典童话,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为自读课文。虽然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广为人们所知,但因其篇幅较长,具体情节较为曲折,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读来理清故事脉络,复述并完成对“丑小鸭”艺术形象及其意义的探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如何引领学生既能较快地走进故事,又能深入思考故事内涵,理解人物形象呢?  我们先看作者的创作意
2018年10月,我们有幸来到美国威斯康星州河城蒙特梭利小学(River Falls Public Montessori Elementary)进行每周一次的见习(这样的见习持续了16周)。我们两人一组被分配到不同的教室。每个教室基本上只有一位负责教师(类似于国内的班主任)。这位负责教师同时也兼任多门课的任教。每周三我们和该校的学生从早上八点相处到下午两点。虽然每周只有一天时间的见习,但是收获很大
时下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一节课的设计在引入环节一定要有“生活情境”。因此在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设计中充斥了大量诸如购物、吃饭、装修、乘车等所谓的生活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某种意义上贴近的是人物质层面的生活,并不一定符合学生思维方面的规律。  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其所熟悉的自然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建立联系,无疑是好的做法,但并非必须如此。因为数学课程中一些内容的发生与发展,是遵循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展开
多次听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一般是先出示或让学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而让学生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从而进行验证。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验证”环节上,这样的安排感觉课堂上学生参与研究的状态是被动的,例如,是怎么聯想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学生研究圆锥体积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学生利用了哪些以前的活动经验?……教者又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这一课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教师對如何进行复习课教学常常感到困惑。以二年级“表内乘法复习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概括了四点教学要领:激“趣”、导“理”、巧“练”、重“评”,以期解决低年级复习课难上的问题,供一线教师借鉴。  【关键词】激“趣”;导“理”;巧“练”;重“评”  复习课与新授课、练习课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同授课类型。复习是对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
【摘 要】课例尝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信息筛选、信息表征、信息联想等阅读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有效信息,用画图、摘录等形式厘清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并从有关联的信息中,联想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主要从“基于学生起点,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阅读能力;解决问题  一、课前思
【摘要】研究者以Y学校158名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的关键实习事件。研究发现,正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幼儿美好品质、幼儿园精神环境良好、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等;负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社会认同低、幼儿消极反馈、幼儿园精神环境局限、园所安排不合理、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欠缺、自我专业能力欠缺等。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摘 要】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教学更偏重于对平均数的计算,忽视了对平均数概念本质的认识。而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教学,力求还原平均数的本原意义,教学中以估计大数作为认知的起点,在问题解决和不断质疑中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向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平均数;数学史;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概念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平均
蔡:小智,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我感觉备课很充分了,可一上起来,就十分别扭,老师跟学生都觉得不爽、不对头。  智:原因当然很多,但“节奏”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蔡:于漪老师说:“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化学课恐怕也有这个问题吧。  智:当然,上课有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  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节奏并不是什么刻意追求的外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