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弘扬中华民族的声乐人才,是摆在声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发现具有良好嗓音条件和艺术气质的好苗子。因为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所以声乐人才不仅要懂得声乐基本原理,而且要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除了靠勤学苦练外,这些技巧不少是要靠悟性和感觉的。因此,善于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并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为其打下正确、牢固的发声基础,有利于其成长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
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要做到“三要”,克服“三不要”,这对每一位学者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三要
一要“勤”,就是要勤思,勤练。对学者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就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勤思考。每一首歌,练习中有哪些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才能弥补不足,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是学习声乐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所谓“唱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勤练对歌声来说就更重要了。扎实的音乐基本功是歌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保持这种素质,就要做到“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使自己在保持原有的音乐基本技能上,还能不断提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要“博”,“博”就是要知识面宽。一首歌除了音乐有关的知识外,往往还涉及文学、历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者在熟悉歌曲的同时,多看有关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演唱当中去,在不知不觉提高自身对美的感觉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要“韧”,韧就是有毅力。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都与科学家长期不懈地努力紧密相连。学歌者也是如此。即便是一首小曲目,对其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都需要自身日积月累,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这时,学歌者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撒网”,只能是一事无成。
二、三不要
在努力做到“三要”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些消极因素对学歌者的影响,那就是“三不要”。
一不要“懒”。懒是阻挡学歌者进步的最大障碍。天天坚持练基本功不容易,但要偷一次懒却很容易。一些学歌者在平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的音乐技能日渐荒废,不进反退。因此,学歌者想要取得一点成绩,首先必须战胜“懒”这个自我,这样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信心百倍,泰然自我。
二不要“散”。散是“懒”的变身兄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既无作业,又无升学压力,一来二往,就会使一些学歌者由懒而散,懒散成习。
三不要“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随着各级部门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歌者的竞争将会日渐激烈。作为歌者更要有一种危机感,要使自己紧张起来,在快节奏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日新月异的音乐教育步伐,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般来说,初学歌者都有喉音重,舌位高,喉位高声音出现僵、卡、夹、扁,咬字吐字不清等通病。可以用大声地,有位置朗读歌调,用“u”母音练习来让高位置的喉咙放下来,并用半打哈欠的感觉使下巴放松、喉位相对稳定等方法练习,逐步克服这些毛病。要针对不同民族的语言风格来要求初学者,如演唱新疆民歌,就要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语言和每个民族风格习惯,如维族歌,哈族歌,锡伯族歌等,了解后才能唱出各民族的风格,并唱得自然亲切。
对少数民族声音人才,要鼓励他们多方面、多渠道地发展。继承和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声乐传统,掌握好中国创作性的艺术歌曲和外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方法,多方面地、综合性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以便更好地、科学地演唱本民族歌曲,丰富多彩地表现生活。歌手的心灵素质问题也很重要,尤其是注意解除唱高音时的恐惧感和胆怯感。其实,唱高音就是一种肌肉和声带的配合操练,再加上呼吸与共鸣,没有多么复杂和神秘。蒙古族歌手大都能自然地唱长调,这与他们生长的环境有关。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能宽广放声高歌。要解决初学者歌手的心灵干扰,就要鼓励他们,激起他们练习高音和演唱高音的欲望。还要经常讲“三要”、“三不要”的实质问题,在阐明本民族歌曲和唱艺术歌曲有哪些相同之处,区别声音正确与否,介绍喉器的构造及生理现象后,再着重强调呼吸与共鸣腔体的作用,了解歌唱时发声器管的配合关系,进行方法和激起的练习、咬字吐字的正确训练,这样就能很好地解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以达到掌握和运用唱高音的技巧,使他们能自如地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提高自己的歌唱艺术水准。
三、强调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声乐教学和学生学习声乐取得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调整局部的问题时,一定要在保持住整体发妞的基础上注意局部的调整,而不是丢掉整体去注意局部。否则,学生找来找去,越找越乱,满脑子都被声乐理论框住了,根本无法张嘴唱歌,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辩证的,听觉是平衡的,在强调高位置时,要注意气息深度的支持;在强调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在强调气息深度时,要注意声音位置的高度;在强调声音集中时,要注意喉咙打开;强调放松时,要注意帮助发声肌肉的积极拉紧;唱宽母音时,要注意集中;唱窄母音时,要注意空间感;在强调字个性时必须强调声音状态的共性。绝对不能丢掉正确的发声状态,去寻找什么“依字带声”,“字正腔圆”。就是说,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个性。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条件也差的情况下,只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第一,必须有好的声乐老师。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有爱学生的爱心;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观点;具有解决声乐教学中的难点、缺点的教学方法和得力手段;必须自觉地为声乐教学早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刻苦钻研;必须具备不图名、不图利的高贵品质。
第二,必须有刻苦学习精神,有明确学习目的,热爱声乐事业,有悟性的学生的积极配合。
声乐人才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以百姓为师,向人民学习,向艺术高明的民间艺人和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把专业基础打得扎实牢固,为将来丰富人民的舞台而努力,做新世纪中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人,为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而不懈努力。
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发现具有良好嗓音条件和艺术气质的好苗子。因为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所以声乐人才不仅要懂得声乐基本原理,而且要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除了靠勤学苦练外,这些技巧不少是要靠悟性和感觉的。因此,善于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并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为其打下正确、牢固的发声基础,有利于其成长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
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要做到“三要”,克服“三不要”,这对每一位学者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三要
一要“勤”,就是要勤思,勤练。对学者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就要在日常的练习中勤思考。每一首歌,练习中有哪些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才能弥补不足,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是学习声乐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所谓“唱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勤练对歌声来说就更重要了。扎实的音乐基本功是歌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保持这种素质,就要做到“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使自己在保持原有的音乐基本技能上,还能不断提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要“博”,“博”就是要知识面宽。一首歌除了音乐有关的知识外,往往还涉及文学、历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学者在熟悉歌曲的同时,多看有关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演唱当中去,在不知不觉提高自身对美的感觉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要“韧”,韧就是有毅力。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都与科学家长期不懈地努力紧密相连。学歌者也是如此。即便是一首小曲目,对其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都需要自身日积月累,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这时,学歌者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撒网”,只能是一事无成。
二、三不要
在努力做到“三要”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些消极因素对学歌者的影响,那就是“三不要”。
一不要“懒”。懒是阻挡学歌者进步的最大障碍。天天坚持练基本功不容易,但要偷一次懒却很容易。一些学歌者在平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的音乐技能日渐荒废,不进反退。因此,学歌者想要取得一点成绩,首先必须战胜“懒”这个自我,这样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信心百倍,泰然自我。
二不要“散”。散是“懒”的变身兄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既无作业,又无升学压力,一来二往,就会使一些学歌者由懒而散,懒散成习。
三不要“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随着各级部门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歌者的竞争将会日渐激烈。作为歌者更要有一种危机感,要使自己紧张起来,在快节奏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日新月异的音乐教育步伐,如此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般来说,初学歌者都有喉音重,舌位高,喉位高声音出现僵、卡、夹、扁,咬字吐字不清等通病。可以用大声地,有位置朗读歌调,用“u”母音练习来让高位置的喉咙放下来,并用半打哈欠的感觉使下巴放松、喉位相对稳定等方法练习,逐步克服这些毛病。要针对不同民族的语言风格来要求初学者,如演唱新疆民歌,就要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语言和每个民族风格习惯,如维族歌,哈族歌,锡伯族歌等,了解后才能唱出各民族的风格,并唱得自然亲切。
对少数民族声音人才,要鼓励他们多方面、多渠道地发展。继承和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声乐传统,掌握好中国创作性的艺术歌曲和外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和方法,多方面地、综合性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以便更好地、科学地演唱本民族歌曲,丰富多彩地表现生活。歌手的心灵素质问题也很重要,尤其是注意解除唱高音时的恐惧感和胆怯感。其实,唱高音就是一种肌肉和声带的配合操练,再加上呼吸与共鸣,没有多么复杂和神秘。蒙古族歌手大都能自然地唱长调,这与他们生长的环境有关。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能宽广放声高歌。要解决初学者歌手的心灵干扰,就要鼓励他们,激起他们练习高音和演唱高音的欲望。还要经常讲“三要”、“三不要”的实质问题,在阐明本民族歌曲和唱艺术歌曲有哪些相同之处,区别声音正确与否,介绍喉器的构造及生理现象后,再着重强调呼吸与共鸣腔体的作用,了解歌唱时发声器管的配合关系,进行方法和激起的练习、咬字吐字的正确训练,这样就能很好地解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以达到掌握和运用唱高音的技巧,使他们能自如地演唱各种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提高自己的歌唱艺术水准。
三、强调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也是声乐教学和学生学习声乐取得成败的关键之一。在调整局部的问题时,一定要在保持住整体发妞的基础上注意局部的调整,而不是丢掉整体去注意局部。否则,学生找来找去,越找越乱,满脑子都被声乐理论框住了,根本无法张嘴唱歌,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辩证的,听觉是平衡的,在强调高位置时,要注意气息深度的支持;在强调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在强调气息深度时,要注意声音位置的高度;在强调声音集中时,要注意喉咙打开;强调放松时,要注意帮助发声肌肉的积极拉紧;唱宽母音时,要注意集中;唱窄母音时,要注意空间感;在强调字个性时必须强调声音状态的共性。绝对不能丢掉正确的发声状态,去寻找什么“依字带声”,“字正腔圆”。就是说,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只有在共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个性。
综上所述,在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条件也差的情况下,只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第一,必须有好的声乐老师。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具有爱学生的爱心;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观点;具有解决声乐教学中的难点、缺点的教学方法和得力手段;必须自觉地为声乐教学早出人才、出好人才而刻苦钻研;必须具备不图名、不图利的高贵品质。
第二,必须有刻苦学习精神,有明确学习目的,热爱声乐事业,有悟性的学生的积极配合。
声乐人才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以百姓为师,向人民学习,向艺术高明的民间艺人和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把专业基础打得扎实牢固,为将来丰富人民的舞台而努力,做新世纪中国民族声乐的继承人,为培养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