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我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个方面来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能。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一、以读促学,开发潜能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文言文教学中,仍停留在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实际上,只有通过不断反复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通读。文言文朗读比起现代文会碰到更多的困难。但初中课文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则,朗读时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就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每教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要读准字音,不要读错。遇到生字可查字典,遇到多音字或异读字,一定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找其准确的读音。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可汗”应读为“kěhán”,不读“kéhàn”,这是专有名词保留古音的读法,叫古音异读。又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应读为“yòu”,不读“yǒu”。这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异读。另外,要求读顺句子,不念破句。朗读的难点是碰到一些长句或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成了一个双音词的情况,必须注意句中章节停顿。如果误读,对释词译句就带来了困难。至于少数不理解的词语可先放过去,只求感性认识,粗略了解课文大意。
2.仿读。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范读课文(或课文录音),听时要留意停顿,注意语气语调。让学生揣摩几分钟,请一位学生仿读,句读读错或语调忽视之处教师立即改正。也可在读完后请其他学生订正,以此巩固范读效果。学生只有学会读,才能培养出语感,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诵读即朗读、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先让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抛弃注释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再看注释或通过上下文揣摩。实践证明,在读法指导后,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绝大部分语句还是能读懂的。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巡回解惑,对普遍性问题在全班点拨分析,并且引导学生选择集中(或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读时的收获感受,使学生对文章深意有了认识,这也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过程。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首先,对所教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按优中差不同等级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层次级别。
其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再次,在布置作业时,也考虑层次性。由于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如果用同一种难易度的习题来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太难而不愿学习,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置作业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类的习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好”的目标。
三、构建模式,主动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协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和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构建互动模式,设计和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互相命题、互相答题、互相评题,这正是协作学习形式之一。
如教《口技》一文时,将其分成四段,分给全班4个组,一组一段。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1)分配任务。2)课前准确,要求各组出好题,写在透明胶片上。3)课上活动,由亮题——答题——评题——析疑四步组成。开展活动时,(1)先由命题组任意指定某组回答;(2)应试组答题;(3)命题组评判;(4)众组析疑:文段中凡有疑虑的,都可发问,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裁定,以上为一个回合。然后各组依次轮流出击,教师评判总结。由于学生有了支配权、评判权、参与欲望强,积极性高,活动中都表现得兴奋积极。
一、以读促学,开发潜能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文言文教学中,仍停留在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实际上,只有通过不断反复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还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通读。文言文朗读比起现代文会碰到更多的困难。但初中课文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则,朗读时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就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每教新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要读准字音,不要读错。遇到生字可查字典,遇到多音字或异读字,一定要从课文注释或字典中查找其准确的读音。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可汗”应读为“kěhán”,不读“kéhàn”,这是专有名词保留古音的读法,叫古音异读。又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中的“有”应读为“yòu”,不读“yǒu”。这就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异读。另外,要求读顺句子,不念破句。朗读的难点是碰到一些长句或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成了一个双音词的情况,必须注意句中章节停顿。如果误读,对释词译句就带来了困难。至于少数不理解的词语可先放过去,只求感性认识,粗略了解课文大意。
2.仿读。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范读课文(或课文录音),听时要留意停顿,注意语气语调。让学生揣摩几分钟,请一位学生仿读,句读读错或语调忽视之处教师立即改正。也可在读完后请其他学生订正,以此巩固范读效果。学生只有学会读,才能培养出语感,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诵读即朗读、背诵,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唯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先让学生对照注释默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一句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抛弃注释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再看注释或通过上下文揣摩。实践证明,在读法指导后,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绝大部分语句还是能读懂的。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巡回解惑,对普遍性问题在全班点拨分析,并且引导学生选择集中(或主要)表现文章中心的句段,玩味研读,进而说出作者的观点和自己读时的收获感受,使学生对文章深意有了认识,这也正是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过程。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首先,对所教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按优中差不同等级把学生分成ABC三个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层次级别。
其次,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再次,在布置作业时,也考虑层次性。由于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如果用同一种难易度的习题来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太难而不愿学习,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置作业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类的习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好学生吃得饱,差学生吃得好”的目标。
三、构建模式,主动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协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对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论据和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构建互动模式,设计和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互相命题、互相答题、互相评题,这正是协作学习形式之一。
如教《口技》一文时,将其分成四段,分给全班4个组,一组一段。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1)分配任务。2)课前准确,要求各组出好题,写在透明胶片上。3)课上活动,由亮题——答题——评题——析疑四步组成。开展活动时,(1)先由命题组任意指定某组回答;(2)应试组答题;(3)命题组评判;(4)众组析疑:文段中凡有疑虑的,都可发问,学生解决不了的,由教师裁定,以上为一个回合。然后各组依次轮流出击,教师评判总结。由于学生有了支配权、评判权、参与欲望强,积极性高,活动中都表现得兴奋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