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使中华民族更具内涵。《不懂就要问》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求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大胆向老师提问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学到孙中山先生谦虚好问的精神品质,还引发了教师对现在语文教学的广泛思考。分析了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和《不懂就要问》带来的启示,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小学语文是小学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锻炼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小学语文也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通过《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老师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职责,自己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大多语文课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学习一直被老师起牵引,老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一直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抵触情绪。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知识丰富,并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学习语文。
2.学生不愿意提问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安静,他们不愿意提问,只是听老师讲。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学生应该马上弄懂它,如果一直积攒问题,就会形成习惯,疑问越积累越多,最终对导致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知识,并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疑问是正常现象,学生可以先思考疑问,当思考不出结果时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其实很多情况下,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了几天的问题,老师可能几句话就会使你豁然开朗。
二、《不懂就要问》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鼓励学生提问
“不耻下问”是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的真理,连孔子、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人都能做到不懂就要问,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老师应该在这个期间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多问问题,只有存在疑问才证明学生在思考,老师的教学才有意义。老师教学的指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方向,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问,给他们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救救地球》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课上提问他们自己的感想;或者询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救救地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即使他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差很大,老师也要看出学生的独到之处,因为很多语文上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一个微笑,会让学生处于一个放松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悟”
在《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中,教书先生秉持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去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自己悟出文章的意思,当学生们实在想听,才去讲讲。这个讲的机会十分难得,所以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就会更加认真地去听,珍惜老师讲的机会。老師讲在疑难处、关键处,如此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授《雨儿在唱歌》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让他们把疑问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去解决疑问,最后老师收集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他们在自己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文章。对于难度不大的章节来说,老师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3.在“读”中学习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很多其他课程也是如此,“读”对于学习新知识非常重要,很多知识的学习就是先从“读”开始,学生应该学会要怎么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大声朗读、默读、带着问题读等。《不懂就要问》文章中的教书先生先让学生熟读,然后再让他们背诵。语文的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通过读可以掌握很多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先理解了文章,再去背诵。
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当学生熟读了之后,很容易就能背诵下来了。特级教师万永富在与青年教师谈话时说:“能讲也要少讲,不能讲干脆不讲;带领学生把书读熟比讲错了强!”教师要想带领学生熟读,在备课时首先自己要过了朗读关,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指导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上讲很多,学生哪里不会就讲哪里,结果往往是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却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学生会越来越懒,不愿意思考,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会越来越多,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多提问、多成长。
参考文献:
[1]焦顺华.《不懂就要问》教学三问[J].江苏教育,2013.
[2]刘寿华.《不懂就要问》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教育,2009.
编辑 杜元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小学语文是小学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锻炼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时,小学语文也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通过《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老师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职责,自己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大多语文课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学习一直被老师起牵引,老师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一直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抵触情绪。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知识丰富,并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他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学习语文。
2.学生不愿意提问
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很安静,他们不愿意提问,只是听老师讲。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学生应该马上弄懂它,如果一直积攒问题,就会形成习惯,疑问越积累越多,最终对导致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知识,并不能真正学会语文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疑问是正常现象,学生可以先思考疑问,当思考不出结果时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其实很多情况下,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了几天的问题,老师可能几句话就会使你豁然开朗。
二、《不懂就要问》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鼓励学生提问
“不耻下问”是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的真理,连孔子、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人都能做到不懂就要问,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老师应该在这个期间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多问问题,只有存在疑问才证明学生在思考,老师的教学才有意义。老师教学的指责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方向,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问,给他们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救救地球》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课上提问他们自己的感想;或者询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救救地球”,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即使他们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相差很大,老师也要看出学生的独到之处,因为很多语文上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一个微笑,会让学生处于一个放松的环境,会给他们带来温暖,学生有了自信心,就会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悟”
在《不懂就要问》这篇文章中,教书先生秉持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在课堂上从不主动去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自己悟出文章的意思,当学生们实在想听,才去讲讲。这个讲的机会十分难得,所以学生在老师讲的时候就会更加认真地去听,珍惜老师讲的机会。老師讲在疑难处、关键处,如此才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例如,在讲授《雨儿在唱歌》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让他们把疑问都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去解决疑问,最后老师收集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他们在自己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文章。对于难度不大的章节来说,老师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3.在“读”中学习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很多其他课程也是如此,“读”对于学习新知识非常重要,很多知识的学习就是先从“读”开始,学生应该学会要怎么读,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大声朗读、默读、带着问题读等。《不懂就要问》文章中的教书先生先让学生熟读,然后再让他们背诵。语文的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通过读可以掌握很多文章中的信息,让学生先理解了文章,再去背诵。
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时,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当学生熟读了之后,很容易就能背诵下来了。特级教师万永富在与青年教师谈话时说:“能讲也要少讲,不能讲干脆不讲;带领学生把书读熟比讲错了强!”教师要想带领学生熟读,在备课时首先自己要过了朗读关,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指导学生。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课上讲很多,学生哪里不会就讲哪里,结果往往是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却只接受了很小一部分,学生会越来越懒,不愿意思考,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会越来越多,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多提问、多成长。
参考文献:
[1]焦顺华.《不懂就要问》教学三问[J].江苏教育,2013.
[2]刘寿华.《不懂就要问》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教育,2009.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