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通过确立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深化校企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育教理论的实践与思考,探索符合学校办学特色、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
关键字:应用实践 ;能力培养;研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国家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做为高等本科院校的重中之重。以我校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应用型工科专业结合地方特色、发挥产学研的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人才,重点开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践行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线上教学、培训竞赛等方面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着力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 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思路
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和东北地区人才需求,坚持产学研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在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化工产品和过程研究、开发、设计、产品检验和控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将机泵拆装、管路拆装、阀门拆装实训课程所需的技能训练设备建设,使工程流体力学、泵与压缩机、传热学等课程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同时确定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头两翼”的专业方向发展定位。其中,“一头”指以设计为龙头,“两翼”指输油管道设计及输气管道设计并举。期望毕业生通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成长为生产、科研与工程设计岗位的骨干或管理者,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或中级职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报告》,形成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促使我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特色人才。
2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在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以实际操作和工程设计为中心的应用型教学培养方向,明确技能培养目标和支撑矩阵。依托我校石油化工专业集群,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方向。提升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紧密连接油田企业,利用地缘优势和企业资源创新形成“三嵌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纳入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满足石油石化行業产业链,课程内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课程目标满足企业对员工岗位素质、岗位能力、专业能力需求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在课程安排上本着培养学生即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良好实践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设置有: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专业课程。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须修满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与合成等,须修满22.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层次培养,须修满17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须修满5学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基础实践: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军事训练、专业基础实验、认知实习等,须修满16.5学分。专业实践: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须修满14.5学分。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须修满22学分。
3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理念,提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三嵌入”的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嵌入到课程体系,把企业资源嵌入到课堂教学,把企业生产嵌入到实践环节。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致力于油田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开设相关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由校内教师与校外聘任的指导教师共同开发、研讨、制定,立足于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牢牢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理论知识很深入,实践能力很薄弱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资源引进课堂。建立了开放式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室依据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项目研发等工作。
积极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大庆炼化公司、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内的实习基地和与化工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和中试基地。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去实习、见习,做到理论与实际不脱节。聘任油田企业的工程师为该实验室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设计环节,开展研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应用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打好基础。实验室本着“立足专业,实践为主,服务油田,实践锻炼”的原则,由指导教师以本地油田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把企业实际生产与实践教学环节做好有机的结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油气田应用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作》等课程持续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开发实训教材1部,在课堂教学方面,继续采取校内校外结合,双导师授课形式,将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授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原油稳定装置仿真沙盘调试工作,和甲醇装置转化工序仿真,并为制作换热器、精馏塔的剖面仿真原理模型和录制技能实训操作视频做好筹备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化工装置的操作规范,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4结束语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践与创新体系转型的实践中, 努力探索多方协同办学,力争提高教学实效,抓好重点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加大应用实践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交流与合作办学,与大中小型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同时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优势,同时做好全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将专业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逐渐凝练各具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 景介辉; 徐秀梅; 白云起; 赵艳红; 吴鹏. 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19,47(05):151-153
[2] 何丹凤;刘超;姜洪涛. 校企合作视角下实践课程新体系构建的思考[J].辽宁青年,2020,(01):82-83
[3]谭正德;傅昕. 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转型的探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3(28):100-104
[4]王丽敏;何丹凤. 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中心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 化工时刊,2014,6(28):46-47
[5]高亚辉;尹国杰.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教学实践探索,2019:200-201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19000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GJB1421394),大庆师范学院创新课程项目(2018JYC004),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Y1713)
关键字:应用实践 ;能力培养;研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国家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做为高等本科院校的重中之重。以我校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应用型工科专业结合地方特色、发挥产学研的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合格人才,重点开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践行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工作,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线上教学、培训竞赛等方面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着力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 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思路
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和东北地区人才需求,坚持产学研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在石油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化工产品和过程研究、开发、设计、产品检验和控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将机泵拆装、管路拆装、阀门拆装实训课程所需的技能训练设备建设,使工程流体力学、泵与压缩机、传热学等课程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同时确定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一头两翼”的专业方向发展定位。其中,“一头”指以设计为龙头,“两翼”指输油管道设计及输气管道设计并举。期望毕业生通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成长为生产、科研与工程设计岗位的骨干或管理者,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或中级职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报告》,形成了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促使我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特色人才。
2应用型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在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以实际操作和工程设计为中心的应用型教学培养方向,明确技能培养目标和支撑矩阵。依托我校石油化工专业集群,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方向。提升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紧密连接油田企业,利用地缘优势和企业资源创新形成“三嵌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纳入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满足石油石化行業产业链,课程内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课程目标满足企业对员工岗位素质、岗位能力、专业能力需求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在课程安排上本着培养学生即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良好实践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设置有:通识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专业课程。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须修满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过程与合成等,须修满22.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层次培养,须修满17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须修满5学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基础实践: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军事训练、专业基础实验、认知实习等,须修满16.5学分。专业实践: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须修满14.5学分。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须修满22学分。
3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调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理念,提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三嵌入”的课程体系,把企业需求嵌入到课程体系,把企业资源嵌入到课堂教学,把企业生产嵌入到实践环节。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致力于油田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开设相关课程。教学课程内容由校内教师与校外聘任的指导教师共同开发、研讨、制定,立足于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牢牢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出现理论知识很深入,实践能力很薄弱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将有利于教学发展的资源引进课堂。建立了开放式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室依据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项目研发等工作。
积极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大庆炼化公司、大庆油田开普化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内的实习基地和与化工集团共建实训基地和中试基地。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去实习、见习,做到理论与实际不脱节。聘任油田企业的工程师为该实验室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设计环节,开展研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应用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打好基础。实验室本着“立足专业,实践为主,服务油田,实践锻炼”的原则,由指导教师以本地油田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等工作,把企业实际生产与实践教学环节做好有机的结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油气田应用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作》等课程持续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开发实训教材1部,在课堂教学方面,继续采取校内校外结合,双导师授课形式,将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授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原油稳定装置仿真沙盘调试工作,和甲醇装置转化工序仿真,并为制作换热器、精馏塔的剖面仿真原理模型和录制技能实训操作视频做好筹备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化工装置的操作规范,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4结束语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践与创新体系转型的实践中, 努力探索多方协同办学,力争提高教学实效,抓好重点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加大应用实践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交流与合作办学,与大中小型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同时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优势,同时做好全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将专业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逐渐凝练各具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 景介辉; 徐秀梅; 白云起; 赵艳红; 吴鹏. 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广州化工,2019,47(05):151-153
[2] 何丹凤;刘超;姜洪涛. 校企合作视角下实践课程新体系构建的思考[J].辽宁青年,2020,(01):82-83
[3]谭正德;傅昕. 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转型的探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3(28):100-104
[4]王丽敏;何丹凤. 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三中心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 化工时刊,2014,6(28):46-47
[5]高亚辉;尹国杰.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教学实践探索,2019:200-201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19000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GJB1421394),大庆师范学院创新课程项目(2018JYC004),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Y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