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有“品”味的语文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让语文教学呈现新的生机。下面请看余映潮老师从创新的角度设计并执教的《故乡》。
  
  一、案例描述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以《故乡》为例来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
  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闰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
  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
  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闰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
  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
  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
  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生一: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生二: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代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木偶”般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
  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二、收获与反思
  
  纵观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特点,我以为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要: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
  1.“美”的舞台。可以这样说,“美”是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灵魂。余老师每一堂课的设计都以“美”为原点来构思的。其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2.“块”的碰撞。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以板块式思路为主,一节课就是几个板块的组合,其教学过程就是“块”与“块”的碰撞。所谓“板块式思路”,即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这几个“板块”,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是有机地整合,其最高境界或者说最终目的便是几个板块的浑然一体。板块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让教师有一种可操作性,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故乡》的教学思路“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形成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3.“品”的海洋。有了“美”为灵魂,有了“板块”做框架,那么完成一节课还得运用手段或方法,这便是“品”——品读、品析。教学《故乡》中的“品析”有三步: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品析”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亮点,它是建立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教学《故乡》,课堂上有了充分的品读、品析,这节课一定是一堂富有生气的、有血有肉的课。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以“美”为灵魂,以“块”为框架,以“品”为手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死板、枯燥的氛围,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给了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个“抓手”,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
  
  [作者通联: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中学]
其他文献
(一)课堂设计背景    想象是中学生作文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因为想象使得作者表现生活有了主观上的极大差异与个性色彩,而这正是作文生命力的所在。但问题是我们如何进行想象作文教学呢?学生在想象时思维上有途径吗?想象需要的思维运作有轨迹可寻吗?除了少数悟性较高的同学,有许多学生会有一个困惑——我们不知道如何想象。  “思维是言语的内核,言语是思维的外壳”。这是一种大家熟知的经典论述,可以说,言语与思
如果说《触龙说赵太后》是“说”体文的艺术典范,我以为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说(shuì)”是一种劝服的行为,它的对象是人,目的是要人接受某种道理或者主张,所以说,“说(shuì)”要做的是人的工作,工作重点是人而非理。诚然,说服人是要讲道理的,说(shuì)是目的,说(shuō)是手段,目的手段合二为一,就可知“说(shuì)”这种劝说方式更侧重的是要讲情理。道理与情理,一字之殊,其意其效却相差千里
【设计思路】  中学生作文思维枯竭思路难以拓展早已成为困扰诸多师生的老大难问题。教师为学生的思维逼仄发愁,学生则为不会思考而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味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就可以奏效的,关键是教师必须给正在学习思维的学生提供思维的脚手架,为他们思维的列车架设轨道;换言之,教师必须寻找一些便于思维展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作文思维训练。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说文解字”这一
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学的智慧更是美丽的。纵观新时期以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我们便可发现,语文教学智慧的生成和建构,既来自于感性经验与理性智慧的碰撞,也来自于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意识的交锋。应该说,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更新与创造,每一个行程无不昭示着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那些语文名师在颠覆和重建中创构的教学智慧的美丽。尽管应试文化的喧嚣干扰着教学心灵的净化,语文课程改革受到严重的胁迫而出现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学生学习知识,必须要求他们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段。”与理科教学的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同,语文教学常常是天女散花,教师很难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绘制出一幅严密有序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而中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建构整体教学认知体系和教学结构,以诊治当下语文教学零散、低效的弊病。  有识之士们迎难而上,曲径探幽,收
“本位表述”是指立足于语文课程知识本位基础上的对语文课堂结构的一种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  “本位”是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叩问,即询问教什么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等为对象的本位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站在语文的本来位置展开教学。   “表述”是指语文课堂结构的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是对语文本位知识的一种内在关注,既关注语文本
最近听了余映潮先生上的《说“屏”》一课,感慨良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余映潮先生的课,上得沉稳大气,不急不慌。仿佛有无穷的时间足够来完成他在这节课要给予学生的内容。  话稳稳吐出口,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思考时间轻松送给学生,一张口就是5分钟或8分钟,让学生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回答问题时尽量让学生说到尽兴,精采迭起。点评更是旁敲侧击,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朗读训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慢慢带
语文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理念的语文教学,是在对话精神支配下的语文教学。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活动,语文对话教学是在“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中展开的一场不可预演的智慧探索。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语文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体现了语文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对某一个文本或某一单元内容的“用”,我的体会是教师应该学会从四个角度读文本:一是站在教师自身角度读,凭借自己的学识阅历理解把握文本,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读,确定学生的学习疑问点;三是站在教科书编者的角度读,把握单元设计意图及教学重难点;四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读,知人论世,沉淀人文精华。这“四读”实际上是多角度的多重对话,是不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细致研究自己的教学对
近来留心了一下诸多探讨老王悲剧的文字,多半停留在诸如“老王的善良与文革的丑陋”相对比的层面,而对于造成老王悲剧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和精神层面揭示不够,这未免有些肤浅。因为,探讨一个人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应从形而下的“器”(其所处社会制度背景的物质层面)和行而上的“道”(其个体的精神层面)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更何况,作者未必曰然,读者未必曰不然。  笔者以为,首先,老王的物质悲剧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文章一开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