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近几年来比较热的一个词汇。何为“创新”?“创新”就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关键词】德育;管理;创新;传统
在现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在经济、科技、社会学等很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科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创新”在科技方面的作用是否就能代表在所有領域都一样具有“一定有益效果”呢?在德育管理领域是否一定要创新呢?暂时不创新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创新行不行?
一、德育管理创新的普遍观点
现有很多关于德育管理创新的著作,大部分都阐述了德育管理创新应该在观念上、在内容上、在形式渠道上、在方法途径上创新。观念、内容、渠道、方法要创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很缺资源吗?我们已有优秀理论有多少?应用了又多少?如果说对已有的优秀德育管理理论我们摒弃不用(或者还没掌握)就去进行所谓的“创新”,那是“舍近求远”、有桥不走偏要“摸石头过河”,肯定难有突破的。
二、纵观历史,我们不缺乏优秀的德育管理思想、理论
我国的德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础,汉朝时推行“独尊儒术”使儒家的教育(德育)思想成为主流、正统,其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教人做人的道德理论,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德育核心。《论语》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现今的德育管理中也依然值得借鉴学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也鲜明地提出:“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完全人格。”他认为公民道德的中心内容是自由、平等、博爱,同时还结合了我国古代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其与“自由、平等、博爱”相整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纲领,也为我们的德育管理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从德育管理的角度去提炼,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德育管理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即德育。
我们现在很多的所谓德育管理创新,管理者在观念上、内容上是否已经具备了“自由、平等、博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思想?在形式渠道上、在方法途径上是否已经具备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德育管理回归生活?如果以上都不具备,我们现在谈德育管理创新为时过早。
三、传统德育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中华文明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中国的脊梁,无不深受“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对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和为贵”,对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内“民为重,君为轻”,对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正是这些德育精华思想的传承,成就了古代中国历代建朝时期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明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达到了顶峰,有“万国来朝”的景象。
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这些思想,对于处理不同国家、不懂政治、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关系仍极具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近代不乏大家熟知的教育名家及思想。当代也有一些优秀的德育理念。如,魏书生的“教育民主”、李镇西的“教育民主、法治”、杨瑞清的“赏识教育”、康岫岩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李烈的“以爱育爱”等,无不体现“自由、平等、博爱”、“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又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顾泠沅的“行动教育”、张思明的“导学探究模式”、张化万的“生活中学语文”、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等,都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德育)的延伸。
我们有取之不尽的优秀德育理念、思想,同样适用于德育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传承中国传统德育中的精华,汲取中国传统德育管理中的智慧,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四、横看世界,我们可学习的德育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多
李向东老师作为教育部选派赴港的一名指导教师,他在《香港德育启示》中提到:“整洁有序的环境,匠心独运的布置,无时不有的育人气象,无处不在的育人氛围,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成人尚有如此感受,置身其中的学生怎能不深受感染?他们恬静而不失热情,端庄而不失自信,其基础文明素质高于内地是不争的事实。”而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活动热火朝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却收效不大?李向东老师阐述的观点我是感同身受。李老师提到:香港教育是“教育大于教学”,要求必须把“教育”置于“教学”之上。这不仅仅有赖于校长意识,更取决于高层设计,还需要管理者理念到位。反观我们的德育管理,“把德育放在首位”是管理者的常话,可事实大家都清楚,哪个学校敢不把教学成绩放在第一位?李向东老师也提到:香港教育“信仰重于说教”,以“仁、义、谦、信、恕、孝”等中国传统美德组成信仰的核心,成为香港德育内容的一条主线。有了信仰的支撑,德育便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着远非可比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化力。“信仰”的形成,需要大环境氛围,我们在这个方面虽有所欠缺,但也不失为我们德育管理者值得思考的一个方向。
借用2017QS世界大学排名的一个数据来看看香港教育(德育)的成功:香港大学世界排名27,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36,香港中文大学世界排名44,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排名55,香港理工大学世界排名111(对比:清华24、北大39,复旦43.上海交大61),香港有四所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这不得不说,值得我们借鉴,德育管理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认为,在现今的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以“高远、开放、包容”的气度,以传统德育为核心,广采博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汲收先进的理论,德育为先、立德育人,润泽学生生命,奠基民族未来,让德育管理回归传统,这才是德育管理者更应该或更多地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创新”.
[2]赵慧,李化树.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4]李向东.香港德育启示.
【关键词】德育;管理;创新;传统
在现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在经济、科技、社会学等很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科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创新”在科技方面的作用是否就能代表在所有領域都一样具有“一定有益效果”呢?在德育管理领域是否一定要创新呢?暂时不创新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创新行不行?
一、德育管理创新的普遍观点
现有很多关于德育管理创新的著作,大部分都阐述了德育管理创新应该在观念上、在内容上、在形式渠道上、在方法途径上创新。观念、内容、渠道、方法要创新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很缺资源吗?我们已有优秀理论有多少?应用了又多少?如果说对已有的优秀德育管理理论我们摒弃不用(或者还没掌握)就去进行所谓的“创新”,那是“舍近求远”、有桥不走偏要“摸石头过河”,肯定难有突破的。
二、纵观历史,我们不缺乏优秀的德育管理思想、理论
我国的德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础,汉朝时推行“独尊儒术”使儒家的教育(德育)思想成为主流、正统,其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教人做人的道德理论,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德育核心。《论语》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现今的德育管理中也依然值得借鉴学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也鲜明地提出:“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完全人格。”他认为公民道德的中心内容是自由、平等、博爱,同时还结合了我国古代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其与“自由、平等、博爱”相整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纲领,也为我们的德育管理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从德育管理的角度去提炼,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德育管理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即德育。
我们现在很多的所谓德育管理创新,管理者在观念上、内容上是否已经具备了“自由、平等、博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思想?在形式渠道上、在方法途径上是否已经具备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德育管理回归生活?如果以上都不具备,我们现在谈德育管理创新为时过早。
三、传统德育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中华文明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德育思想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中国的脊梁,无不深受“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对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和为贵”,对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内“民为重,君为轻”,对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正是这些德育精华思想的传承,成就了古代中国历代建朝时期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明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达到了顶峰,有“万国来朝”的景象。
1988年,一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巴黎,曾发出这样的声音,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那里去寻求智慧。联合国总部也刻着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这些思想,对于处理不同国家、不懂政治、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关系仍极具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近代不乏大家熟知的教育名家及思想。当代也有一些优秀的德育理念。如,魏书生的“教育民主”、李镇西的“教育民主、法治”、杨瑞清的“赏识教育”、康岫岩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李烈的“以爱育爱”等,无不体现“自由、平等、博爱”、“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又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顾泠沅的“行动教育”、张思明的“导学探究模式”、张化万的“生活中学语文”、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等,都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德育)的延伸。
我们有取之不尽的优秀德育理念、思想,同样适用于德育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传承中国传统德育中的精华,汲取中国传统德育管理中的智慧,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四、横看世界,我们可学习的德育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多
李向东老师作为教育部选派赴港的一名指导教师,他在《香港德育启示》中提到:“整洁有序的环境,匠心独运的布置,无时不有的育人气象,无处不在的育人氛围,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成人尚有如此感受,置身其中的学生怎能不深受感染?他们恬静而不失热情,端庄而不失自信,其基础文明素质高于内地是不争的事实。”而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活动热火朝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却收效不大?李向东老师阐述的观点我是感同身受。李老师提到:香港教育是“教育大于教学”,要求必须把“教育”置于“教学”之上。这不仅仅有赖于校长意识,更取决于高层设计,还需要管理者理念到位。反观我们的德育管理,“把德育放在首位”是管理者的常话,可事实大家都清楚,哪个学校敢不把教学成绩放在第一位?李向东老师也提到:香港教育“信仰重于说教”,以“仁、义、谦、信、恕、孝”等中国传统美德组成信仰的核心,成为香港德育内容的一条主线。有了信仰的支撑,德育便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着远非可比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化力。“信仰”的形成,需要大环境氛围,我们在这个方面虽有所欠缺,但也不失为我们德育管理者值得思考的一个方向。
借用2017QS世界大学排名的一个数据来看看香港教育(德育)的成功:香港大学世界排名27,香港科技大学世界排名36,香港中文大学世界排名44,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排名55,香港理工大学世界排名111(对比:清华24、北大39,复旦43.上海交大61),香港有四所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这不得不说,值得我们借鉴,德育管理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认为,在现今的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以“高远、开放、包容”的气度,以传统德育为核心,广采博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汲收先进的理论,德育为先、立德育人,润泽学生生命,奠基民族未来,让德育管理回归传统,这才是德育管理者更应该或更多地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创新”.
[2]赵慧,李化树.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4]李向东.香港德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