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代,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教育也空前发达。为了配合科举制度,唐代十分重视儿童的诗歌教育,而且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本文将对于唐代儿童的诗教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唐代;儿童诗教;唐诗;科举功利性
一、唐代儿童读诗初探
儿童学习诗歌一般从读诗开始,因此,读诗是唐代儿童诗教的第一步,并且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唐代村校的教师在教儿童读诗时,一般教习的是当代诗人的诗。唐代儿童们学习诗歌所选用的教材也有多种。有的教材是当代诗歌的摘句或选本,供学童讽诵,比如《文场秀句》。这大约为唐人选辑唐代诗歌或摘句,类似我们现代心灵鸡汤式的时文,比较注重文学性和时代性。除此类诗歌教材之外,有的教师还会临时选用当代流传的诗篇作为教材。换句话说,就是会临时指定某位诗人的作品。比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人的诗作。《唐诗纪事》中有记载: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對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1]
白居易字乐天,元稹字微之,从上面的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教书先生教儿童学习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此外還有关于学习杜牧诗篇的记载:
皮日休《伤严子重序》云:余为童在乡校时,简上抄杜舍人牧之集,见有与进士严恽诗。后至吴,一日,有客曰严某,余志其名久矣,遽怀文见造,于是乐得礼而观之。[2]
这也是村校教师临时选定的教材,所教内容为杜牧的诗。这些被选入教材的当代诗作均出自有地位和名气的大诗人。当然,教材选择的范围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些是科举还未中第但却小有名气的人。比如顾非熊,他在登第之前便有诗在村校儿童的口中传诵了。在唐代儿童诗教中,还有教儿童读咏史诗的。张政烺在《讲史与咏史诗》中提到过,他深觉讲史是出自于晚唐的咏史诗,最初由童蒙进行讽诵,并且常用咏史七言绝句作为小学的课本。其中胡曾的《咏史诗》在唐末五代时已经在村校和社会上流传了。
在诗篇的长短方面,一般对于儿童来说,读的诗应该是短诗。因为短小的诗篇读起来方便,朗朗上口,也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但是,唐代儿童所读的诗中也不乏长篇的。其代表作为《长恨歌》。这在《唐诗纪事》中也有记载: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3]
二、唐代儿童作诗初探
唐代儿童在广泛读诗之后就要进行作诗的训练。一般来说,儿童学习作诗主要从三类题材入手。
首先,从第一类题材咏物短诗开始。所谓“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物咏的是日常见到的动植物,因为动植物比较常见,从这一方面入手学习作诗有利于儿童学会观察,有所观、所想、所写。举一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例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他7岁时就作出了一首被大家口口相传的《咏鹅》。这首诗是从一个孩童的眼光去观察鹅游水嬉戏的样子,如此生动活泼的描写构成了一幅“白鹅戏水图”。唐代的路德延也曾在数岁时做得咏物诗《芭蕉诗》:
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4]
这首诗也是一首小儿诗,写芭蕉的叶子像是斜着裁的纸,芭蕉心像是倒着抽出来的书。不论是白鹅还是芭蕉,都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从这一类题材入手,为儿童作诗开了个好头。
儿童作诗的第二类题材是写身边的景物。这一类题材也是儿童们所熟悉的范围。《唐诗纪事》卷七十中有所记载:
蠙生颖秀,幼有《单于台诗》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为世所称。[5]
张蠙曾在早年游塞外,作过不少边塞诗。整首诗描写了单于台的边塞风光,其中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这两句也是最能突出那种壮阔雄奇的塞外风景。
儿童作诗的第三类题材是日常生活中的应酬诗。何为应酬诗?凡是题赠、送别、庆贺、哀挽之作,都属于人际关系间的应酬诗。这类题材的诗抒情成分比较多,比前两类题材略要难写一些。因此,这是儿童作诗的第三阶段。可见唐代儿童在学习作诗时是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练习的。《唐诗纪事》卷七十八《如意中女子》记载:
如意中女子,年九岁能吟诗,则天试之,皆应声而就。其兄辞去,则天令作诗送兄,遂赋云: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6]
这首送兄诗意境深切,短短20字,用字之简约竟能够表达出兄妹之间的浓浓情意,如泣如诉。小小年纪能作出这样的抒情诗,也难怪被人称为“奇女子”。
三、读诗作诗为科举的功利性使然
唐代儿童在读诗作诗方面的风气如此之盛,可以说是受到科举的影响。科举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唐玄宗时期,诗赋已经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因为科举需要考诗,因此唐代的村校便要在童蒙时期教诗,而且所教的诗为同时代诗人的诗,这样便于学生模仿。村校选用《文场秀句》便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中,杨绾说:
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7]
这种情况就是在唐肃宗宝应二年,人们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时出现的。
儿童作诗大约是从学习作五、七言绝句开始的。从绝句开始,从而进一步地学习写一些律诗,这一系列的作诗学习都是为了应举做准备。《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九中载:
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灯树曰: 灯盏柄曲。[8]
儿童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声韵对偶、使事用典等单项的基本功训练。上文提到的即是四声训练。针对于这方面的训练,唐代也有很多教材,比如:《兔园策》、《蒙求》、《文镜秘府论》中的《调四声谱》和《二十九种对》,这些都是当时进行声韵、对偶训练的教材。儿童的作诗训练很讲究平仄押韵,这些都须合乎规律,使得对仗工整。如果能适当用典则再好不过了。总之,用典、限韵,都是为了对科举的口径。这里也反映了科举对语文教育的影响。[9]
唐代诗教十分重视儿童的读诗和写诗,相比于孔子时代的诗教而言,唐代儿童的诗教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它不同于孔子的诗性教育,不是那种真的用《诗经》来教学生,也不是实实在在地教学生的诗才和诗性。毫无疑问,唐代的诗教是当时科举制度的功利性使然。
从唐代儿童诗教中,我们能发现儿童能够通过读诗感受到唐诗的优美语言以及和谐的音韵。诵读不仅锻炼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为写诗做铺垫。同样,儿童学习作诗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提升写作。唐代儿童诗教有利有弊,对我们现在的语文诗歌教育也具备一定的影响。
注释:
[1]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7.
[2]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94.
[3]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
[4]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52.
[5]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40.
[6]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24.
[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3430.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3429.
[9]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56.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3]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乌兰哈斯.唐诗与唐代诗歌教育 [J]. 语文学刊,2008(2).
【关键词】: 唐代;儿童诗教;唐诗;科举功利性
一、唐代儿童读诗初探
儿童学习诗歌一般从读诗开始,因此,读诗是唐代儿童诗教的第一步,并且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唐代村校的教师在教儿童读诗时,一般教习的是当代诗人的诗。唐代儿童们学习诗歌所选用的教材也有多种。有的教材是当代诗歌的摘句或选本,供学童讽诵,比如《文场秀句》。这大约为唐人选辑唐代诗歌或摘句,类似我们现代心灵鸡汤式的时文,比较注重文学性和时代性。除此类诗歌教材之外,有的教师还会临时选用当代流传的诗篇作为教材。换句话说,就是会临时指定某位诗人的作品。比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人的诗作。《唐诗纪事》中有记载: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對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1]
白居易字乐天,元稹字微之,从上面的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教书先生教儿童学习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此外還有关于学习杜牧诗篇的记载:
皮日休《伤严子重序》云:余为童在乡校时,简上抄杜舍人牧之集,见有与进士严恽诗。后至吴,一日,有客曰严某,余志其名久矣,遽怀文见造,于是乐得礼而观之。[2]
这也是村校教师临时选定的教材,所教内容为杜牧的诗。这些被选入教材的当代诗作均出自有地位和名气的大诗人。当然,教材选择的范围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些是科举还未中第但却小有名气的人。比如顾非熊,他在登第之前便有诗在村校儿童的口中传诵了。在唐代儿童诗教中,还有教儿童读咏史诗的。张政烺在《讲史与咏史诗》中提到过,他深觉讲史是出自于晚唐的咏史诗,最初由童蒙进行讽诵,并且常用咏史七言绝句作为小学的课本。其中胡曾的《咏史诗》在唐末五代时已经在村校和社会上流传了。
在诗篇的长短方面,一般对于儿童来说,读的诗应该是短诗。因为短小的诗篇读起来方便,朗朗上口,也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但是,唐代儿童所读的诗中也不乏长篇的。其代表作为《长恨歌》。这在《唐诗纪事》中也有记载: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3]
二、唐代儿童作诗初探
唐代儿童在广泛读诗之后就要进行作诗的训练。一般来说,儿童学习作诗主要从三类题材入手。
首先,从第一类题材咏物短诗开始。所谓“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物咏的是日常见到的动植物,因为动植物比较常见,从这一方面入手学习作诗有利于儿童学会观察,有所观、所想、所写。举一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例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他7岁时就作出了一首被大家口口相传的《咏鹅》。这首诗是从一个孩童的眼光去观察鹅游水嬉戏的样子,如此生动活泼的描写构成了一幅“白鹅戏水图”。唐代的路德延也曾在数岁时做得咏物诗《芭蕉诗》:
一种灵苗异,天然体性虚,叶如斜界纸,心似倒抽书。[4]
这首诗也是一首小儿诗,写芭蕉的叶子像是斜着裁的纸,芭蕉心像是倒着抽出来的书。不论是白鹅还是芭蕉,都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从这一类题材入手,为儿童作诗开了个好头。
儿童作诗的第二类题材是写身边的景物。这一类题材也是儿童们所熟悉的范围。《唐诗纪事》卷七十中有所记载:
蠙生颖秀,幼有《单于台诗》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为世所称。[5]
张蠙曾在早年游塞外,作过不少边塞诗。整首诗描写了单于台的边塞风光,其中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这两句也是最能突出那种壮阔雄奇的塞外风景。
儿童作诗的第三类题材是日常生活中的应酬诗。何为应酬诗?凡是题赠、送别、庆贺、哀挽之作,都属于人际关系间的应酬诗。这类题材的诗抒情成分比较多,比前两类题材略要难写一些。因此,这是儿童作诗的第三阶段。可见唐代儿童在学习作诗时是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练习的。《唐诗纪事》卷七十八《如意中女子》记载:
如意中女子,年九岁能吟诗,则天试之,皆应声而就。其兄辞去,则天令作诗送兄,遂赋云: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6]
这首送兄诗意境深切,短短20字,用字之简约竟能够表达出兄妹之间的浓浓情意,如泣如诉。小小年纪能作出这样的抒情诗,也难怪被人称为“奇女子”。
三、读诗作诗为科举的功利性使然
唐代儿童在读诗作诗方面的风气如此之盛,可以说是受到科举的影响。科举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唐玄宗时期,诗赋已经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因为科举需要考诗,因此唐代的村校便要在童蒙时期教诗,而且所教的诗为同时代诗人的诗,这样便于学生模仿。村校选用《文场秀句》便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中,杨绾说:
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7]
这种情况就是在唐肃宗宝应二年,人们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时出现的。
儿童作诗大约是从学习作五、七言绝句开始的。从绝句开始,从而进一步地学习写一些律诗,这一系列的作诗学习都是为了应举做准备。《旧唐书》列传第六十九中载:
绾生聪惠,年四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尝夜宴亲宾,各举坐中物以四声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灯树曰: 灯盏柄曲。[8]
儿童在学习写诗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声韵对偶、使事用典等单项的基本功训练。上文提到的即是四声训练。针对于这方面的训练,唐代也有很多教材,比如:《兔园策》、《蒙求》、《文镜秘府论》中的《调四声谱》和《二十九种对》,这些都是当时进行声韵、对偶训练的教材。儿童的作诗训练很讲究平仄押韵,这些都须合乎规律,使得对仗工整。如果能适当用典则再好不过了。总之,用典、限韵,都是为了对科举的口径。这里也反映了科举对语文教育的影响。[9]
唐代诗教十分重视儿童的读诗和写诗,相比于孔子时代的诗教而言,唐代儿童的诗教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它不同于孔子的诗性教育,不是那种真的用《诗经》来教学生,也不是实实在在地教学生的诗才和诗性。毫无疑问,唐代的诗教是当时科举制度的功利性使然。
从唐代儿童诗教中,我们能发现儿童能够通过读诗感受到唐诗的优美语言以及和谐的音韵。诵读不仅锻炼了儿童的口语表达,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为写诗做铺垫。同样,儿童学习作诗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提升写作。唐代儿童诗教有利有弊,对我们现在的语文诗歌教育也具备一定的影响。
注释:
[1]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7.
[2]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94.
[3]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1.
[4]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52.
[5]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40.
[6]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24.
[7]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3430.
[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3429.
[9]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56.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3]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乌兰哈斯.唐诗与唐代诗歌教育 [J]. 语文学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