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_0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入手,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并重点结合化学专业,探讨了化学专业本科生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培养这些能力。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化学专业本科生能力 培养要素
  
  能力,就字面而言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则是指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按照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能力层次(由高到低)可以分为: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能力、行为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外语、计算机、非智力因素)→接受知识的能力(信息性知识、思想方法知识、经验性知识)。
  高等教育作为提高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教育的重任。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改革,坚持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并重,注重了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协调,突出强调了能力培养的条件和环境,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一些大学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建立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在实验室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等。通过探索,许多本科生在毕业前就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或申请了发明专利,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大学校园文化对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集中体现,在所有育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方位育人氛围、育人环境的统称。校园文化包括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活动层面的内容,即生态化和人文化相辅相成的校园环境,淳厚向上的校园精神,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价值观之外,还包括课程建设(保障学生的学习权,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把它作为文化来建设)、社团建设(它是校园文化的显示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开展校园群体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环境建设(自然景观,包括绿化、草木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财富、碑文、建筑等;科学景观,包括科学家画像、科学精神等)。可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几部分。
  1.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为保障,以提炼大学精神、提高全民素养、提神文化品位为重点,以改善学风、教风、校风为目标,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校园。
  2.校园环境文化,它不仅包括校园的总规划设计、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环境文化,而且包括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文化,以及学习生活管理制度、招生分配制度、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文化,更包括校园内体现的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它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3.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指校园认为实现学校的各种只能和自身的发展完善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产学合作、学术交流、社会时间、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二)校园文化对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能力培养仅靠高校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学校园文化对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环境诱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创新因子,诱发学生产生创新冲动,促进学生的创新行为。创新一般需要一个环境,那就是民主自由的环境,这也是创新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人格才会得到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性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校园的民主气氛不只是创新教育的背景条件,其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创新教育。此外,合作交流的环境有利于各种思想、意识发生碰撞,并在碰撞中鉴别真实与虚伪、创新与保守。校园文化的独特氛围创设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园文化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创设了主渠道。应试教育使部分学生变成“高分低能”型,加上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更大的领域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适应环境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在各种文化沙龙和社团中,因为大学生们有着更多的共同点,所以他们之间更容易进行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而参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场合的灵活开放的校园文化活动,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通过校园文化创设的主渠道,学生接受教育,经受锻炼,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3.校园文化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创设了重要条件。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聚集了一批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学生。任何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都需要完善的组织管理和策划实施,而学生就是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策划者,在组织举办活动的时候,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化学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要素
  对于化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结合具有共性的能力培养要素,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考虑化学专业的特殊性,化学专业本科生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个繁杂的学科门类,专业与岗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前大都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宏大抱负,但在社会中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却又发现他们接触的社会与之前的学校完全不同,他们能否成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牵制和干扰。有些人因此而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之前昂扬的斗志。不难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真正原因来自毕业生自身,因为他们对真正的社会生活只作了简单或片面的估计和认识。所以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具备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适应社会不仅要接纳世界、认同世界,而且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适应社会,并有决心和毅力弘扬自己的主旋律。
  (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个高度集约化的产业,虽然大学毕业生不可能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都需要程度不同的组织管理才能,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招聘单位近几年也往往把大学毕业生中的班级干部和学生党员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其实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的机会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你可以竞选各级各类学生干部乃至学生会主席,即使是一个寝室的室长,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你自身的能力其实也在锻炼提高。类似趣味运动会、才艺晚会的活动组织,尽管不能与今后的工作相提并论,但是在此过程中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肯定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专业,人际交往是人们得以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完全不相符的,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目前许多高校都组织了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间的来往,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对研发人员开拓创新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开拓创新能力其实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高校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了激发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哲学、文学艺术类课程,力争为培养开拓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高校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开拓创新氛围,创设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新颖独特也是永恒的要素,学生组织者在追求其关注度和参与率的同时,其开拓创新能力也得到锻炼。
  (五)决策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对它的甄别、掌控和运用,随时需要决策能力发挥作用。决策能力指在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作出重大的选择,如果决策正确,它可以使你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较少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首先要克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对社会和态度常常受到群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的左右。从众心理重的人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而决策能力强的人,能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做到思想解放、冲破世俗,不拘常规,大胆探索。其次要增强自信心。拥有自信心是具有决策能力者明显的心理特征,没有自信的人一般不具备决策能力。增强自信心,就是有迎刃而上的胆量,要变被动思维为积极思维。最后要能文能武。许多大学生目前貌似“新潮”,自认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实际上却是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些都是阻碍决策者作出正确选择的绊脚石。
  (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实验科学,化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而实验是需要动手实际操作的。化学专业大学生要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指专业领域实验操作的技能,这比其他学科的学生要求更高,而且应包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参加课外活动进行锻炼和提高。
  三、与化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
  经调研,高校校园内组织的与本科生能力培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学生生活园区文明创建、才艺晚会、趣味运动会、书画比赛、新生风采之星、社团巡演、校园十佳歌手、辩论赛、电脑网络大赛等;而与化学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有:化学文化艺术节、模拟课堂大赛、化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大赛、秀我本色--溴我苯铯风采大赛、百科知识竞赛、自主创业大赛、化学知识和操作竞赛、环保服饰大赛等。
  从以上不胜枚举的活动来看,校园文化活动无论与化学专业是否有关,都可以推动上文中所提到的六大能力要素——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普通的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之对照的是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则较为重点地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建设与化学专业本科生能力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从校园环境出发
  校园环境是一个文化氛围,从列举的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整体的优美布局、办公设施的齐全、良好的学校氛围,都对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可以营造良好的针对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校园环境,如图书馆可以多增加一些关于化学专业的书籍,增加电子资源的数量和规模,提高更新速度,方便化学专业的学生查找学科前沿的相关知识;又如实验室在保证日常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比较完备的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科研探索,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而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二)组织学生活动方面
  从分析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看出,由学生组织的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重能力,尤其是学生组织的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全面的、有针对性培养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六大能力,针对化学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也不相同。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师范生技能,开展模拟课堂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化学专业的师范生提早接触教学过程,训练教学技能。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策划和组织,在无形中能提高学生的策划、组织、决策能力。而且,每年的模拟课堂大赛、化学师范生技能大赛中都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地方,这也是大学生尤其是化学师范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展示。
  (三)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化学,建造好一个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对化学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要由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共同建造,培养化学专业大学生所需的精神氛围,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氛围,而且包括化学专业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校园文化(这里特指化学方面)氛围,不仅是由许许多多化学专业本科生共同营造的,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更多的化学专业本科生。
  通过创设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化学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将得到更多的提高与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地扩展和强化,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摸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衍建.世界第一流学府看好的10项素质[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张学书,曲士培.台湾校园文化[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司瑜.建设文化校园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6]胡云斗,张冠杰,仲广荣.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7]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校研究,2007,(3).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创设培养本科生能力的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论点rn[贝鲁特]加扎勒:rn“你们实践的定位是什么?”rn[贝鲁特]拉法特:rn“我工作的一大关注点是将‘虚构’作为一种逻辑体系来运用,而非囿于虚构与非虚构的二元对立.在这个
期刊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学生的心理环境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自学互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
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等生物科学素质的德、智、体、美、劳、知、情、意、性、行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生物课的开设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传统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本文就中学生物的隐性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合作者、协作者、引导者。  一、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摆正“教师为
新课改认为,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大纲和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化学教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的目的,除了指导学
摘要: 作者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和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生物教师应主动建构专业知识、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改变评价模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物教师教学    中学生物学的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首要任务。中学生物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述责答辩制的内涵及意义,述责答辩制的具体实施及优势,以及在述责答辩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 述责答辩制 有效激励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如何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义务意识,从而发挥学生党员在普通同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学生群体中的旗帜和标兵,日益成为高校学生
“建筑学与所有设计行业正在发生一场既主动又被动的重大变革:主动寻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被动响应世界正面临的人道主义与环境危机.”[1]8rn2019年10月,这是非比寻常的一个月
期刊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的弊端是: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忽略学生的德、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