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技术、设备资源等条件保障下,欠发达地区逐渐克服了外部障碍,教师个人因素(如知识和信念)成为阻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梳理,结合TPACK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的267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通过能力信念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产生间接影响;
【机 构】
: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技术、设备资源等条件保障下,欠发达地区逐渐克服了外部障碍,教师个人因素(如知识和信念)成为阻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梳理,结合TPACK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的267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通过能力信念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产生间接影响;(2)价值信念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能力信念间接影响高、低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3)能力信念是理论知识迈向深度应用的中介.其中,能力信念在技术整合知识和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技术整合知识和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和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在教育哲学看来,技术不仅指名词意义上的各种教育技能、技巧、方法与手段以及各种物化的工具、设备与信息媒介系统等,而且意味着动词意义上的技术过程,是名词意义上的技术对教育的解蔽、敞亮与构造,是“进行教育的技术”,表现为教育者为了育人运用知识、技能凭借各种工具、媒介技术传授系统知识、培育学生情感、磨砺学生意志与健美学生身体的过程,它具有育人性、情感性与艺术性等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教育技术至少可分为本源技术与介入技术,“硬”技术与“软”技术,通用技术与专用技术.教育哲学技术观的践行则需秉承教育初衷,为技术“立心
专递课堂是现阶段我国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许多区域建设与应用专递课堂却出现推进困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基于在广东和吉林等区域的实践探索,调研梳理了区域推进专递课堂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互联网+”环境下专递课堂持续建设和常态化应用的三大机制,以期帮助区域摆脱当前困境,顺利开展专递课堂建设与应用.三大机制一是具有统筹调度、需求研判和协调满足功能的专递课堂组织领导机制;二是专递课堂支持服务机制,包括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支持服务机制、协同备课与教学反思机
阐述单元话题统整视域下初中英语复习教学的内涵、优势、实施策略与建议,探讨提升初中英语复习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指出单元话题统整强调对属于同一主题范畴的单元话题的梳理与整合,系统建构主题知识.认为这种教学理念有助于克服传统复习知识建构碎片化的缺陷,提高知识建构的聚合性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发展.
以短语学理论为框架,以英语本族语语料库COCA为参照,以中国大学生汉英句子翻译语料中高频复现短语单位为对象,考查其汉英翻译短语的短语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大学生汉英翻译短语与英语本族语短语单位在类联接方面差异明显,其翻译中倾向误用或过多使用某些类联接;(2)中国大学生汉英翻译短语与本族语短语单位在语义韵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本族语短语往往以特定的语义韵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中国大学生翻译短语的语义韵存在随意性,易出现译文意义传递失误和语义韵冲突等问题.分析表明,母语负迁移、短语意识缺失、逐
“五育融合”课堂实践作为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回应,是现代教育应对时代之变、关照教育主体、反思异化教育生态的新举措.“五育融合”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生命的、整体的、共生的育人价值的追求.目前,“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实践在实验区内已经初见成效,并形成了生成性“五育融合”课堂模式、“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基于学科的“五育融合”课堂等可迁移性经验.但“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实践也遇到一些障碍,表现为“牵强附会”“纸上谈兵”“顾此失彼”等倾向.为不断接近“五育融合”课堂的“自然
创新能力是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创新能力评价在创客教育中至关重要.研究基于创客教育视角明确了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操作型定义,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析出初中生创新能力包含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技能3个一级指标以及创新意识等9个二级指标,研制了《初中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构建了初中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Y=0.32 Y 1+0.29 Y 2+0.39 Y 3,并验证了测评模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运用该测评模型对重庆市12所学校3911名初中生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初中生创新能力达到中等
推进教育新基建中“新资源”和传统资源的有效衔接和合理使用,事关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旨在问诊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使用行为,并基于比格斯3P教学模型,将数字教学资源区分为“新资源”和传统资源两个类型,重点分析了前提、过程和结果层面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使用传统资源的频率较高,使用“新资源”的频率中等偏低,并在不同年龄和教学经验的乡村教师群体中都存在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与技能促进了两类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环境条件促进了乡村教师使用“新资源”,但抑制了他们在实施数字化教学时对数字
“双减”工作落实和实施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问题的原理层面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双减”工作落实的问题根源是课堂教学问题,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解决好课堂上“好中弱”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改变传统课堂上划一式、一致性教学方式的弊端,让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改革全班教学法的目标所在.为此,该文从分析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全班教学法其存在问题出发,在批判传统错误做法基础上,基于学习科学的新观点提出了革新的全班教学法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为“双减”工作的落实贡献知识和智慧.
以生态学的思想研究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生态,为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挖掘教师借助MOOC平台提升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构建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对了解MOOC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扎根理论和半结构化访谈,以16位中国大学MOOC平台教师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访谈的质性资料,进行程序化编码并构建理论模型,揭示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因素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吸引、学习困境、情感状态、互动学习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构独立因素直接影响及调节因素间接影响的内在机理,各个主范畴因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