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c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06003401
  数学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分析、探究数学问题。
  一、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较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懂得从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能根据信息把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加工、重组,从而掌握解题的关键。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已有知识和新学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习得了知识,但教师仍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最终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策略
  1.准确感知信息
  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就必须使学生懂得抓住题中关键的信息或条件,因为有时一道题中就包含了众多的信息或条件,只有准确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或条件,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新教材中的题目大多由图形和文字符号组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感知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了解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可添加的有用信息等。学生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问题,明晰题目的意思,确定数量关系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块长方形小麦田的长是150米,宽是65米。如果选用射程是10米的自动喷灌装置进行喷灌,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喷灌装置?”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长是150米,宽是65米”“小麦田是长方形”“喷灌装置的射程为10米”,学生通过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形面积得出结果,从而解决了问题。这里,学生解决问题之前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准确抓住题中的关键条件,才知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
  2.建立问题的表象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抓住题中的关键信息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注意题目中的“陷阱”,建立正确的问题表象,形成有逻辑、准确的认识。例如,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龟兔赛跑,它们同时出发,全程7000米,龟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爬行,兔每分钟跑220米,但兔跑了10分钟后就停下来睡了200分钟,醒来后立即以原速往前跑。当兔追上龟时,离终点的距离是多少米?”学生读题后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兔10分钟跑了多少米?”“10×220=2200(米)。”“兔刚醒时,龟爬行的距离是多少米?”“210×20=4200(米)。”“兔和龟相差多长的距离呢?”“4200-2200=2000(米)。”“那么,兔追上龟需要多长的时间呢?”“2000/(220-20)=10(分钟)。”“兔醒后,在追龟的途中跑的距离相差多少米?”“220×10=2200(米)。”“兔总共跑的距离为多少米?”“2200 2200=4400(米)。”“到达终点的距离为多少米?”“7000-4400=2600(米)。”……教师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问题表象,最终解决了问题。
  3.抓住问题的关键
  在学生建立问题的表象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相联系,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沟通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抓住知识的衔接点进行延伸和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上的思考,使学生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学生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准确分析问题,最后正确地解决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越来越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更乐于学习数学。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师生的思维活跃了,关系融洽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也扩大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了引导对话、指导品读、体验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导对话,培养阅读素养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昭示着课堂的民主和教学的平等。只有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读,去思考,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2012年5月我参加了学校开展的《小学语文拓展型阅读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并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了不断地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 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各种风格、不同流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专家们,纷纷在自己的领域发挥着对基础教育的指导作用。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无论是对习惯于依纲据本的教师来说,还是对长期依赖于书本资源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惑正是“课程资源的缺乏”。教师们身在课程资源海洋中却常常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内容从何而来?如何就地取材挖
[摘 要]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多元;激励;始终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1-01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新课程改革倡导
[摘要]将作文教学与校园文化进行链接,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并能从多个视角教会学生写作。巧借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校园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0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践操作、交流讨论、回顾反思等途径,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吸引力,充盈着活力。  [关键词]实践探究;数学教学;吸引力;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3901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课外阅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明确提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如果仅靠语文课
[摘 要]学生学习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特别在计算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在探究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错误;原因;种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25-02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计算错误,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计算错误
[摘 要]“先学后教”,指让学生先学,然后教师教授知识。“多学少教”,指教师在学生能自学弄懂的地方精讲少讲,对学生一看就能领悟的知识坚决不重复教学。同时,教师要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百分数;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09-01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以搭设“小支架”的形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学生一臂之力,让他们在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小支架”;搭设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8401  在实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