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课程利用意识淡薄,课堂教学限于文本,这样的课程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视野,新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充分、更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与平台,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能够开发出更现实、更有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一、拓展文本资源,相互交流
文本——教材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不脱离文本去改,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耕别人的地”。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除了教材,我们还应努力拓展文本资源。拓展文本资源,指的是教师、学生收集、整理与教材文本、教学相关的其他文本资料。这些资源是浩大的、无边的,学生可以在收集与整理文本资料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文本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语文素养。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扩充阅读,在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开拓视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如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理解性拓展、迁移性拓展、积累性拓展或运用性拓展;抓住比喻句、反问句等特色进行拓展;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拓展训练;抓住文章的情感拓展训练;调动知识底蕴联系旧知迁移拓展训练;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小练笔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既充实了文本的内容,又使拓展训练成为孩子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个兴致盎然的生长点、发展点,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更多生成的精彩。
二、开发自然资源,相互协作
人的精神世界源于物质的世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开发自然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文本教材的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开发与教材有关的自然资源,配合教材组织教学。如《夕阳》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带上笔记,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在教学楼的平台观察夕阳西下的景色变化,并根据景色的不断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想象,领略自然之美。学习这一课时,让每小组的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进行交流,并以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合作完成的夕阳图;编成的一首小诗歌。通过这一番体验,感情朗读、背诵水到渠成,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同时,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在教材、文本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自然而高效地得到了深化和提高。
三、挖掘生活资源,相互体验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的个体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民族、国家、世界与历史的现状与生活,都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资源,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当小记者、可以当记录员、可以当……走入社会,看一看、查一查周围的环境,访一访有关的人物,并以环境污染实例谈自己对“地球是容易破碎的”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教师有效组织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在个人理解、小组碰撞、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存真去伪,取精去粗,牢固掌握新知,学习能力从中得到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丰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利用艺术资源,相互促进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化、审美化的资源,促进教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审美情趣得到有机统一。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可让学生把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还可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展开创造性的表演:先让学生凭想象创作一幅青蛙跳出井口后所见到的图画,然后创造性地表演劝说在井底的其它青蛙的过程。这种表演对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古诗《咏柳》时,在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可让小组学生合作,或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提高审美能力,或把这首诗唱一唱,从而得到相关的艺术效果。还可鼓励小组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相互查找,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把关键的信息资料整合成有序、合理、美观的文字材料——手抄报等。
学生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实践中,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解放,即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了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有了全新的发展。学生学会怎样根据课文预习,懂得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收集信息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学会整合、学会表达,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开发,智力得到了互补,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倍增。虽然置身于小课堂,却看到了大世界。
一、拓展文本资源,相互交流
文本——教材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不脱离文本去改,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耕别人的地”。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除了教材,我们还应努力拓展文本资源。拓展文本资源,指的是教师、学生收集、整理与教材文本、教学相关的其他文本资料。这些资源是浩大的、无边的,学生可以在收集与整理文本资料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文本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提高语文素养。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扩充阅读,在课堂上通过相互交流,为达成学习目标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开拓视野,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如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进行理解性拓展、迁移性拓展、积累性拓展或运用性拓展;抓住比喻句、反问句等特色进行拓展;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拓展训练;抓住文章的情感拓展训练;调动知识底蕴联系旧知迁移拓展训练;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小练笔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既充实了文本的内容,又使拓展训练成为孩子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个兴致盎然的生长点、发展点,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更多生成的精彩。
二、开发自然资源,相互协作
人的精神世界源于物质的世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开发自然资源,就是要加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文本教材的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开发与教材有关的自然资源,配合教材组织教学。如《夕阳》一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带上笔记,分成几个小组,带领学生在教学楼的平台观察夕阳西下的景色变化,并根据景色的不断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想象,领略自然之美。学习这一课时,让每小组的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进行交流,并以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合作完成的夕阳图;编成的一首小诗歌。通过这一番体验,感情朗读、背诵水到渠成,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同时,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在教材、文本与自然景观的相互作用下,自然而高效地得到了深化和提高。
三、挖掘生活资源,相互体验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学生的个体生活,校园生活,社区生活,民族、国家、世界与历史的现状与生活,都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资源,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当小记者、可以当记录员、可以当……走入社会,看一看、查一查周围的环境,访一访有关的人物,并以环境污染实例谈自己对“地球是容易破碎的”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认识。通过教师有效组织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在个人理解、小组碰撞、全班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存真去伪,取精去粗,牢固掌握新知,学习能力从中得到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更丰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利用艺术资源,相互促进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化、审美化的资源,促进教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审美情趣得到有机统一。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青蛙、小鸟的心情与它们的个性,可让学生把青蛙与小鸟的第二次对话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还可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适当地增加一些细节展开创造性的表演:先让学生凭想象创作一幅青蛙跳出井口后所见到的图画,然后创造性地表演劝说在井底的其它青蛙的过程。这种表演对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古诗《咏柳》时,在学生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可让小组学生合作,或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提高审美能力,或把这首诗唱一唱,从而得到相关的艺术效果。还可鼓励小组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相互查找,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兴趣,把关键的信息资料整合成有序、合理、美观的文字材料——手抄报等。
学生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实践中,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能够获得某种程度的解放,即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了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有了全新的发展。学生学会怎样根据课文预习,懂得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收集信息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学会整合、学会表达,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开发,智力得到了互补,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倍增。虽然置身于小课堂,却看到了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