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化学课的魅力所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要做好分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要确保实验的成功,教师应与实验员密切配合,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教师对实验内容应反复预试,掌握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仪器的规格等。例如: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分组实验中,实验前准备工作很重要。通过实践,知道可以用一瓶浓盐酸配成3到4瓶稀盐酸,石灰石可以用建筑工地中的碎石子,不必买大理石。短蜡烛可以用细铁丝系住,挂在小烧杯上,这样拿更方便。用两个集气瓶并排收集二氧化碳,玻璃片可以放在两瓶之中,这样玻璃片不易掉落,石灰水配制时,我用生石灰与蒸馏水配制,通过比较,效果很好,密封一年都可用。准备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拟定上课时向学生交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方向等。第二,应准备好一些药品和必要的器材。化学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多,且玻璃仪器易损坏,所以教师应与实验员配合好、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将仪器,药品放置有序,保持整洁。否则到实验进行时,学生一旦发现没有某种仪器、药品或者仪器有破损,就会要这要那,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第三,要求学生做好准备,认真预习,了解实验注意事项等,为分组实验打好基础。第四,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如防火工作,水、砂、灭火器等放在显眼处,防酸、防碱药品和创可贴等必要药品准备好。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2.1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参与越多,对化学学科的“感情”就越深厚。同时通过动手、动脑,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化难为易,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酸的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所用试剂及反应现象,从五个方面掌握酸的性质。另外,还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四大组学生的分组实验。第一组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组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三组做“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装置敞口;第四组做“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装置不敞口。通过观察,学生能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得到很好的训练,比单纯看演示实验来得生动、自然,知识也掌握得更扎实。
2.2开展化学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兴趣活动,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和发展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探索精神。如在讲述“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时,强调“氯酸钾中不能混有可燃性物质,否则受热可能爆炸”,学生对此只有理性认识而无感性认识,可在兴趣小组中做一个“鞭炮”实验,即在红磷和氯酸钾(1:6)的混合物中滴少量96%的酒精,调成糊状,填入挖好的粉笔小洞里,用薄纸将洞口封好,放一小时左右,将粉笔洞封口朝下,用力猛掷,立即发出“乓”的巨响。明显实验的现象胜过许多的理论解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配合书本知识,在兴趣小组中还可以开展生活知识实验和生产知识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时,先让学生复习书本的理论知识和演示实验,然后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能有碳酸根离子,学生一般都能答出鸡蛋壳。这时提供给学生鸡蛋壳和稀盐酸,让学生自己动手鉴定。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3.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
目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从调查学生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可以立即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同时,大多数学生愿终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在这基础上,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我大胆地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我鼓励与点拨双管齐下,终于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次地探究能否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这时举手要求做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里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是否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可以知道学生尝到了演示实验的甜头。
4.运用课内知识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各种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有关联的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航天技术、超导、磁悬浮,等等。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实际问题中不可能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新建构,加以运用。
1.要做好分组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要确保实验的成功,教师应与实验员密切配合,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教师对实验内容应反复预试,掌握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仪器的规格等。例如: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分组实验中,实验前准备工作很重要。通过实践,知道可以用一瓶浓盐酸配成3到4瓶稀盐酸,石灰石可以用建筑工地中的碎石子,不必买大理石。短蜡烛可以用细铁丝系住,挂在小烧杯上,这样拿更方便。用两个集气瓶并排收集二氧化碳,玻璃片可以放在两瓶之中,这样玻璃片不易掉落,石灰水配制时,我用生石灰与蒸馏水配制,通过比较,效果很好,密封一年都可用。准备工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拟定上课时向学生交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方向等。第二,应准备好一些药品和必要的器材。化学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多,且玻璃仪器易损坏,所以教师应与实验员配合好、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将仪器,药品放置有序,保持整洁。否则到实验进行时,学生一旦发现没有某种仪器、药品或者仪器有破损,就会要这要那,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第三,要求学生做好准备,认真预习,了解实验注意事项等,为分组实验打好基础。第四,做好实验安全工作,如防火工作,水、砂、灭火器等放在显眼处,防酸、防碱药品和创可贴等必要药品准备好。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2.1重视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参与越多,对化学学科的“感情”就越深厚。同时通过动手、动脑,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化难为易,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酸的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所用试剂及反应现象,从五个方面掌握酸的性质。另外,还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四大组学生的分组实验。第一组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二组做“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第三组做“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装置敞口;第四组做“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装置不敞口。通过观察,学生能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得到很好的训练,比单纯看演示实验来得生动、自然,知识也掌握得更扎实。
2.2开展化学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兴趣活动,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和发展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探索精神。如在讲述“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时,强调“氯酸钾中不能混有可燃性物质,否则受热可能爆炸”,学生对此只有理性认识而无感性认识,可在兴趣小组中做一个“鞭炮”实验,即在红磷和氯酸钾(1:6)的混合物中滴少量96%的酒精,调成糊状,填入挖好的粉笔小洞里,用薄纸将洞口封好,放一小时左右,将粉笔洞封口朝下,用力猛掷,立即发出“乓”的巨响。明显实验的现象胜过许多的理论解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配合书本知识,在兴趣小组中还可以开展生活知识实验和生产知识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时,先让学生复习书本的理论知识和演示实验,然后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能有碳酸根离子,学生一般都能答出鸡蛋壳。这时提供给学生鸡蛋壳和稀盐酸,让学生自己动手鉴定。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3.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
目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物质的性质、定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从调查学生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的操作,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可以立即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担心能否成功;同时,大多数学生愿终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在这基础上,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课堂上,我大胆地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我鼓励与点拨双管齐下,终于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次地探究能否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这时举手要求做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里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是否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可以知道学生尝到了演示实验的甜头。
4.运用课内知识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各种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有关联的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航天技术、超导、磁悬浮,等等。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实际问题中不可能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新建构,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