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者应加倍训练,并在教学中抓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持之以恒,必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记住:每一件被制造出来的东西,都来自某个人的想象力。
关键词:浅谈 语文 教学 培养 想象
日本的大地震给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日本的平板电视缺货严重,手机价格大幅提升……这都说明了什么?我们依赖于日本的某些制造业。我们造不出来吗?作为教者,我不由得沉思,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什么?别的不说,创新意识肯定是弱一些。我们的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控制,学校教育把学生压板成型,成为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去敲开社会的大门。我们呐喊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所见依旧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看着学生们日益加厚的眼镜,压塌的鼻梁透不过气,变得苍白的小脸毫无生气,真让人心痛啊。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说明了学和思结伴而行,思维想象的重要性。笔者单从教者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一、抛砖引玉、引导想象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打破陈见,不要把想象力的发挥看作仅仅与艺术和音乐相关,其实在事物的认知,逻辑的推理等方面也需要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其次,常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者,想象力这一素质,教师若本身不初步掌握一些,就不会有广阔的思路引发学生集思广义。在备课中,教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力的训练,提前预想各种可能情况,并注重课堂上生成的因素。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多调动,不要死捧着本本强调着标准答案。学生所说所想,也许不着边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去大胆地想象,并专注于过程,在想象着各种情况可能发生的讨论中,能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各种可能性趋于合理化,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小脑袋就不会再干等着、闲着、懒着了。
二、小小识字、调动想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识字量非常大,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并教给学生许多识字方法,其中调动想象力识字,不失为识字的好方法之一。
中国的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固定的读音;一个字的字义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揣摩理解,多积累,天长日久对字义理解就会越来越精准。在教学中如果多问一问这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有什么好巧门?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处存在着想象力激发的机会,让我们时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三、充分阅读、丰富想象
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主要是说在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文本不断地去想象,才会更有效地还原文本意境,促进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文本。
六年下学期开学初,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我初读一遍课文,理解为作者感受到了时间过去的太快,一去不返,挽留不住的焦急心境。可对于处在童年时代的学生们,他们会体会到作者的那份焦急无奈吗?文章的内涵很深,我只不过读了一个浮表,我搜寻了一下视频朗读音像,听名家那低婉忧郁急迫的声调,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九十年前,我的眼前幻化出杨柳的一枯一荣,燕子的飞来飞去,岁月的痕迹在昭示着一年年的过去。二十来年啊,犹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时间的流里------相对比而言,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渺小的。难怪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想象至些,也许我只理解了百分之七八十,学生们是绝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惶恐、焦急、无奈的。所以在讲授本课时,在我动情范读的带动下,学生反复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抓重点段反复读,边读边想象,把一行行整齐排列的字读活了,从花开到花落,从一滴水到江河,从年少到垂暮的对比想象,使学生不由得意识到作者的那份惶恐,焦急,自身也感到寸阴寸金,既过难在获的焦虑。
人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我想引导学生从读中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就是为理解和感悟打开了通道。让我们的学生多读,在读中丰富地想象吧。
四、利用留白、激发想象
艺术创造讲究留白。在入选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处似乎是说完了,实际上似完非完,留下了空白,这时作为教者要善于利用,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从而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在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写的《凡卡》一课的最后一段:“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通过这一段的文字叙述,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凡卡能被爷爷接回去吗?大多数学生说一定会被接回去的,因为在文中凡卡回忆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说明爷爷爱他,不会让他再受这样的苦,甚至还会找到老板理论一番的。听到此,我在心里笑了。他们富有同情心,家长都宠爱着他们,谁会忍心让孩子受苦呢?只有少数同学说不会接回去,因为爷爷养活不了凡卡了。至于更深层次的学生还真难想象,这和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了解不深有很大的关系,我一点点地点拨学生想象:首先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了吗?学生在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凡卡没写清收信人的地址。接着我又让学生假设,即使收到信了,爷爷会来接凡卡吗?学生在文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我又问:爷爷不想把凡卡留在村子里,在自己跟前找点活干吗?讨论想象之后,得出:实在找不到活了,也许是因为小村子,穷苦人多的缘故吧。在这种情况下,爷爷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的是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在这黑暗的社会里,只有无尽的痛苦和失望。通过结合写作背景及到文章的推理想象,学生比较准确地还原了凡卡的真实生活境遇。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者应加倍训练,并在教学中抓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持之以恒,必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记住:每一件被制造出来的东西,都来自某个人的想象力。
关键词:浅谈 语文 教学 培养 想象
日本的大地震给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日本的平板电视缺货严重,手机价格大幅提升……这都说明了什么?我们依赖于日本的某些制造业。我们造不出来吗?作为教者,我不由得沉思,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什么?别的不说,创新意识肯定是弱一些。我们的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控制,学校教育把学生压板成型,成为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去敲开社会的大门。我们呐喊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所见依旧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看着学生们日益加厚的眼镜,压塌的鼻梁透不过气,变得苍白的小脸毫无生气,真让人心痛啊。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说明了学和思结伴而行,思维想象的重要性。笔者单从教者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一、抛砖引玉、引导想象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打破陈见,不要把想象力的发挥看作仅仅与艺术和音乐相关,其实在事物的认知,逻辑的推理等方面也需要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其次,常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者,想象力这一素质,教师若本身不初步掌握一些,就不会有广阔的思路引发学生集思广义。在备课中,教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力的训练,提前预想各种可能情况,并注重课堂上生成的因素。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多调动,不要死捧着本本强调着标准答案。学生所说所想,也许不着边际,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去大胆地想象,并专注于过程,在想象着各种情况可能发生的讨论中,能使他们更加意识到各种可能性趋于合理化,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小脑袋就不会再干等着、闲着、懒着了。
二、小小识字、调动想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识字量非常大,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并教给学生许多识字方法,其中调动想象力识字,不失为识字的好方法之一。
中国的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固定的读音;一个字的字义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揣摩理解,多积累,天长日久对字义理解就会越来越精准。在教学中如果多问一问这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有什么好巧门?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处存在着想象力激发的机会,让我们时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三、充分阅读、丰富想象
学好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主要是说在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文本不断地去想象,才会更有效地还原文本意境,促进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更好地理解文本。
六年下学期开学初,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我初读一遍课文,理解为作者感受到了时间过去的太快,一去不返,挽留不住的焦急心境。可对于处在童年时代的学生们,他们会体会到作者的那份焦急无奈吗?文章的内涵很深,我只不过读了一个浮表,我搜寻了一下视频朗读音像,听名家那低婉忧郁急迫的声调,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九十年前,我的眼前幻化出杨柳的一枯一荣,燕子的飞来飞去,岁月的痕迹在昭示着一年年的过去。二十来年啊,犹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时间的流里------相对比而言,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限的,渺小的。难怪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想象至些,也许我只理解了百分之七八十,学生们是绝难理解作者为什么惶恐、焦急、无奈的。所以在讲授本课时,在我动情范读的带动下,学生反复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抓重点段反复读,边读边想象,把一行行整齐排列的字读活了,从花开到花落,从一滴水到江河,从年少到垂暮的对比想象,使学生不由得意识到作者的那份惶恐,焦急,自身也感到寸阴寸金,既过难在获的焦虑。
人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如果缺少了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即便是慷慨激昂,又能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我想引导学生从读中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就是为理解和感悟打开了通道。让我们的学生多读,在读中丰富地想象吧。
四、利用留白、激发想象
艺术创造讲究留白。在入选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处似乎是说完了,实际上似完非完,留下了空白,这时作为教者要善于利用,让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从而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在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写的《凡卡》一课的最后一段:“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通过这一段的文字叙述,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凡卡能被爷爷接回去吗?大多数学生说一定会被接回去的,因为在文中凡卡回忆了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说明爷爷爱他,不会让他再受这样的苦,甚至还会找到老板理论一番的。听到此,我在心里笑了。他们富有同情心,家长都宠爱着他们,谁会忍心让孩子受苦呢?只有少数同学说不会接回去,因为爷爷养活不了凡卡了。至于更深层次的学生还真难想象,这和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了解不深有很大的关系,我一点点地点拨学生想象:首先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了吗?学生在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凡卡没写清收信人的地址。接着我又让学生假设,即使收到信了,爷爷会来接凡卡吗?学生在文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结论,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我又问:爷爷不想把凡卡留在村子里,在自己跟前找点活干吗?讨论想象之后,得出:实在找不到活了,也许是因为小村子,穷苦人多的缘故吧。在这种情况下,爷爷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的是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在这黑暗的社会里,只有无尽的痛苦和失望。通过结合写作背景及到文章的推理想象,学生比较准确地还原了凡卡的真实生活境遇。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者应加倍训练,并在教学中抓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持之以恒,必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记住:每一件被制造出来的东西,都来自某个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