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某省数学教学观摩会。上课教师都是从该省各地区选拔出来的最好老师。其中一堂课引发了我对“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思考。
那堂课学习的内容是“黄金比”。上课的男教师言辞幽默,课中师生缜密的探究也让听课者为之折服。我边听边赞:一堂好课!然而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上课教师为了说明验证黄金比的价值,设计了以下环节:
“可以用黄金比来检测我们的身材美不美?我们来选一位同学看一看。”学生随即推选了女班长。老师请同学协助量完了这位女班长的身高等计算所用的数据,然后让同学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这位同学身材美不美。计算的结果不用说也应该猜得到,很少有人的身材能符合黄金比,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呢!尽管老师说这位女学生的身材比较好,但是课堂中孩子们的回答是真实存在的:“比较美”但“不美”。而站在台前的女班长这时已满脸通红。当这位满脸通红的女班长回到座位上时,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非常复杂的。然而老师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的神情,一直追随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我,内心仿佛被揪了一下。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苏珊的帽子》这篇文章。故事讲述的是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在念一年级时身上长了一个肿瘤,在医院接受了3个月的化疗。
苏珊出院后,原本就瘦小的身子显得更瘦小了,性格也不如从前那样活泼开朗了。最为可怕的是,以前她那一头漂亮的金发掉得所剩无几。虽然她渴望生活的信念与蓬勃的生命力足以与病魔抗争,她的勤奋与聪明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光光的脑袋到学校,对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而言,无疑是太残酷了。老师对小苏珊的痛苦深为了解,在苏珊即将返校上课前,她对同学们提出:“从下周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帽子。每个人来上学必须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式样越奇特越好。”
星期一那天,苏珊回到了学校。然而,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推门进去。她怎么能不担心和不犹豫呢?因为她的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呀!
可是,门推开后,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同学们每人都戴着一顶帽子,和他们千奇百怪的帽子相比,她头上那顶帽子就显得太普通了。苏珊一下子觉得,自己与同学们没什么两样了。她轻松地笑了。
最好的老师什么样?他应该学识渊博,他应该通晓教材,他应该有很多的教学策略,他应该关注学生,他应该幽默风趣,当然还有诸多的应该。但是在我看来,最好的老师最应该做到的是尊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因为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场所,更是心灵与心灵相互温暖的地方。“最好的老师什么样?”这的确值得我们潜心思考。(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嘉峪关学校)(摘自2009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E-mail:jxjylxl@126.com
那堂课学习的内容是“黄金比”。上课的男教师言辞幽默,课中师生缜密的探究也让听课者为之折服。我边听边赞:一堂好课!然而在课将要结束的时候,上课教师为了说明验证黄金比的价值,设计了以下环节:
“可以用黄金比来检测我们的身材美不美?我们来选一位同学看一看。”学生随即推选了女班长。老师请同学协助量完了这位女班长的身高等计算所用的数据,然后让同学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这位同学身材美不美。计算的结果不用说也应该猜得到,很少有人的身材能符合黄金比,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呢!尽管老师说这位女学生的身材比较好,但是课堂中孩子们的回答是真实存在的:“比较美”但“不美”。而站在台前的女班长这时已满脸通红。当这位满脸通红的女班长回到座位上时,我想她的内心一定是非常复杂的。然而老师却完全没有注意到孩子的神情,一直追随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我,内心仿佛被揪了一下。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苏珊的帽子》这篇文章。故事讲述的是可爱的小女孩苏珊在念一年级时身上长了一个肿瘤,在医院接受了3个月的化疗。
苏珊出院后,原本就瘦小的身子显得更瘦小了,性格也不如从前那样活泼开朗了。最为可怕的是,以前她那一头漂亮的金发掉得所剩无几。虽然她渴望生活的信念与蓬勃的生命力足以与病魔抗争,她的勤奋与聪明也足以补上被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光光的脑袋到学校,对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而言,无疑是太残酷了。老师对小苏珊的痛苦深为了解,在苏珊即将返校上课前,她对同学们提出:“从下周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帽子。每个人来上学必须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式样越奇特越好。”
星期一那天,苏珊回到了学校。然而,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推门进去。她怎么能不担心和不犹豫呢?因为她的头上戴了一顶帽子呀!
可是,门推开后,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同学们每人都戴着一顶帽子,和他们千奇百怪的帽子相比,她头上那顶帽子就显得太普通了。苏珊一下子觉得,自己与同学们没什么两样了。她轻松地笑了。
最好的老师什么样?他应该学识渊博,他应该通晓教材,他应该有很多的教学策略,他应该关注学生,他应该幽默风趣,当然还有诸多的应该。但是在我看来,最好的老师最应该做到的是尊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因为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场所,更是心灵与心灵相互温暖的地方。“最好的老师什么样?”这的确值得我们潜心思考。(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嘉峪关学校)(摘自2009年7月31日《中国教育报》)■
□本栏责任编辑罗贤良
E-mail:jxjylx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