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高度重视,它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利于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吾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感染薰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新教学大纲计划》和《德育大纲》已明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有明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作为文科群中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与其他文科有相同之处,如:比较强烈的政治思想倾向(阶级性、社会性、民族性、伦理性等),蕴含较多的人文因素,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较为密切,等等,因而它们在教学上也就有一些“共性”,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吾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感染薰陶”,但形式总是决定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并认真考虑在教学条件下,如何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直接传输法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精美的课文都富含可用于直接传输的教育内容,教师应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究传授技巧,做到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案例: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总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們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黄河颂》一课作者通过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水流走势等特征把我国北方抗日军民顽强的斗志、坚不可摧的意志写了出来,同时也把心中对祖国赤诚热烈的爱表达出来。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提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明显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以自觉的态度,深刻的分析、沛的感情教育感染学生。
(二)价值辨析法
对于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人物、社会现象与事实等,作出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分析研究和价值评判,寓教育于褒贬爱憎之中。
案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常能震撼学生心灵,给他们以深刻教育。例如:我们在学习雨果先生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明确“圆明园盛衰与荣辱的历史令人感怀,但是它不应只是缅怀悲吧的对象,而应该是强国富民的历史参照。从圆明园被焚烧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奋斗历、胜利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提示: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客观的冷冰冰的叙述,只有将自己的深切体验和火一般的激情融进自己的讲授,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个案例用的就是情绪感染法。
(三)情绪感染法
教师对文学形象、现实生活、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倾注自己的情感,以情感和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
案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满江红》时,提到抗金将领岳飞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至死后,引导学生看教材插页岳飞塑像的图片,随后又议论道:在民族间的矛盾纠葛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一小撮民族败类。往事已成古史,民族间的芥蒂也早已消逝,可是英雄的业绩和败类的秽行都不曾被世人所遗忘。这种议论,既渗透着历史哲学,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
提示:教师的褒贬善恶,是一种价值评价,清楚地表明他的政治倾向和道德判断,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是一种态度影响。价值评判当然不仅限于历史人物,也适用于事件、行为、作品,它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凭借语言材料,在领会语言涵义的同时,经过适当启发、点拨、诱导,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当然,这样的教育应当是要言不繁,切中要点。
(二)许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内蕴于其全部内容中的,必须因势利导、借题发挥、适当延伸,学生才能清楚地领会;还有一些德育内容可称之为“隐性资源”,那就要教师烛幽洞微,深入挖掘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纵横联系,适当延伸,完全可以使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相得益彰。不过,这种联系与延伸应当紧扣教材,自然贴切,不枝不蔓。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被高度重视,它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利于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吾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感染薰陶”,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新教学大纲计划》和《德育大纲》已明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有明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作为文科群中综合性强的一门学科,与其他文科有相同之处,如:比较强烈的政治思想倾向(阶级性、社会性、民族性、伦理性等),蕴含较多的人文因素,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较为密切,等等,因而它们在教学上也就有一些“共性”,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吾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感染薰陶”,但形式总是决定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并认真考虑在教学条件下,如何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最优化地实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有这样几种。
(一)直接传输法
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精美的课文都富含可用于直接传输的教育内容,教师应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讲究传授技巧,做到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案例: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总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对于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們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黄河颂》一课作者通过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以及水流走势等特征把我国北方抗日军民顽强的斗志、坚不可摧的意志写了出来,同时也把心中对祖国赤诚热烈的爱表达出来。
又如:教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撒播在学生的心田,鼓舞学生,为国奉献一切。
提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明显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以自觉的态度,深刻的分析、沛的感情教育感染学生。
(二)价值辨析法
对于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和人物、社会现象与事实等,作出有关是非、善恶、美丑的分析研究和价值评判,寓教育于褒贬爱憎之中。
案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常能震撼学生心灵,给他们以深刻教育。例如:我们在学习雨果先生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明确“圆明园盛衰与荣辱的历史令人感怀,但是它不应只是缅怀悲吧的对象,而应该是强国富民的历史参照。从圆明园被焚烧至今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史、奋斗历、胜利史雄辩地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提示: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客观的冷冰冰的叙述,只有将自己的深切体验和火一般的激情融进自己的讲授,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个案例用的就是情绪感染法。
(三)情绪感染法
教师对文学形象、现实生活、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倾注自己的情感,以情感和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
案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满江红》时,提到抗金将领岳飞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至死后,引导学生看教材插页岳飞塑像的图片,随后又议论道:在民族间的矛盾纠葛中,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也有一小撮民族败类。往事已成古史,民族间的芥蒂也早已消逝,可是英雄的业绩和败类的秽行都不曾被世人所遗忘。这种议论,既渗透着历史哲学,也渗透着做人的道理。
提示:教师的褒贬善恶,是一种价值评价,清楚地表明他的政治倾向和道德判断,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是一种态度影响。价值评判当然不仅限于历史人物,也适用于事件、行为、作品,它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凭借语言材料,在领会语言涵义的同时,经过适当启发、点拨、诱导,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当然,这样的教育应当是要言不繁,切中要点。
(二)许多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内蕴于其全部内容中的,必须因势利导、借题发挥、适当延伸,学生才能清楚地领会;还有一些德育内容可称之为“隐性资源”,那就要教师烛幽洞微,深入挖掘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纵横联系,适当延伸,完全可以使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相得益彰。不过,这种联系与延伸应当紧扣教材,自然贴切,不枝不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