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标强调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过程要表达,操作过后要交流,无不要“说话”。因此,课改要让学生会“说话”,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如何抓住其心理,怎样对其进行说话训练,发展孩子的数学语言呢?试就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营造氛围——有话敢“说”
教师有必要在数学课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并教育其他的孩子们,当小朋友举手发言错误时,要对他报以鼓励的眼神,肯定他的勇气。而对于教师而言,更应用鼓励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比他说得更好”,再如用商量的口气与之交谈:“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谁想说说”等等。话虽简单,但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易于亲近,和他们如朋友一般友好、平等、融洽,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学生不再畏惧老师,心理呈轻松愉悦状,能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情境——有话可“说”
教师在数学课上对于教具、学具、图片、模型的选择上,要适时、适当、多样。更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切合实际生活,选用他们感兴趣、喜爱的玩具、瓜果、小动物等,让他们在美与玩的氛围中,说数量,说关系,诱发说的心向,使学生有话可寻,有话可说。
1 依据事实,直观描述。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上有一题“想想做做”,为了让学生更加起劲地表达比较后的结果,说出这3个数的大小关系,结合自然界春季、夏季、冬季的气温图。使他们联系生活说出冬季气温只有2度。春季天气变暖,气温为20度。夏季天气热,气温为35度。气温越来越高,所以得出数学结果2度<20度<35度。
2 依据操作学具的程序,表达过程
如,教学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排摆13个红花片,第二排摆8个蓝花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其摆的情况说出:我是这样摆的,第一排摆( )个红花片,第二排摆( )个蓝花片,( )多,( )比( )多5个。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孩子。老师可以用小黑板将这个过程的提示词写出来,再让孩子说。
三、小组交流——有话多“说”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重信息的多向交流。笔者认为,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可以在以下几点情况出现时,开展小组交流表达:
1 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说自己的感受。
2 在知识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动口说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3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动口说自己的不同方法。这样每个孩子口头表达的机会多了,在多次说话中,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
小组交流后,由小组组长对交流表达好的孩子进行表扬,甚至可以以孩子的方式对他进行奖励(握个手交朋友,给你我准备的小红花,互相拥抱等等)。孩子对孩子的肯定,不会比老师对孩子的肯定效果差,甚至还要好!
四、因势利导——有话会“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知识欠缺,词语匮乏,语言表达对于他们来讲比较困难,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会说,有意识训练其语言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1 语言的有序性。
如,在试题“45-3=(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先把45分成什么数和什么数?(45分成40和5)然后再用什么数减什么数?(5减3),最后把什么数和什么数加起来?(把5减3得出的2和40加起来)结果得什么?(结果得43)接着让学生将这几句话连贯起来说一说。这样有意识地长期训练,可训练学生语言的有序性,使学生说得有条有理。
2 语言的逻辑性。
如,“小明得了23朵小红花,小华比小明少得3朵,小华得了多少朵小红花?”这道题首先要求小朋友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教师及时抛出提示语,根据……和……求……(用生活语言说),再引导其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思考:“小朋友,对这题怎样理解的?”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老师把小明得的小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明和小华得同样多的数,第二部分是小华比小明少得的朵数。那么,如何求小华得的朵数?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小华得的朵数。用数学语言就是求比23少3的数是多少,用数学表达算式表示就是23-3。通过语言转化,注重数量关系分析,找出解题思路,让学生用必要的确切的词语表达,能发展其语言逻辑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低年级数学课上,一定要多发掘学生的说话潜力,要让学生肯说,常说,会说。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说的习惯,让其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喜欢说话,进而会说话。
一、营造氛围——有话敢“说”
教师有必要在数学课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并教育其他的孩子们,当小朋友举手发言错误时,要对他报以鼓励的眼神,肯定他的勇气。而对于教师而言,更应用鼓励的口气与学生交谈:“你说得真棒,还有谁比他说得更好”,再如用商量的口气与之交谈:“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谁想说说”等等。话虽简单,但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易于亲近,和他们如朋友一般友好、平等、融洽,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学生不再畏惧老师,心理呈轻松愉悦状,能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情境——有话可“说”
教师在数学课上对于教具、学具、图片、模型的选择上,要适时、适当、多样。更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切合实际生活,选用他们感兴趣、喜爱的玩具、瓜果、小动物等,让他们在美与玩的氛围中,说数量,说关系,诱发说的心向,使学生有话可寻,有话可说。
1 依据事实,直观描述。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上有一题“想想做做”,为了让学生更加起劲地表达比较后的结果,说出这3个数的大小关系,结合自然界春季、夏季、冬季的气温图。使他们联系生活说出冬季气温只有2度。春季天气变暖,气温为20度。夏季天气热,气温为35度。气温越来越高,所以得出数学结果2度<20度<35度。
2 依据操作学具的程序,表达过程
如,教学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排摆13个红花片,第二排摆8个蓝花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其摆的情况说出:我是这样摆的,第一排摆( )个红花片,第二排摆( )个蓝花片,( )多,( )比( )多5个。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孩子。老师可以用小黑板将这个过程的提示词写出来,再让孩子说。
三、小组交流——有话多“说”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重信息的多向交流。笔者认为,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可以在以下几点情况出现时,开展小组交流表达:
1 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讨论交流,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说自己的感受。
2 在知识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动口说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3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动口说自己的不同方法。这样每个孩子口头表达的机会多了,在多次说话中,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
小组交流后,由小组组长对交流表达好的孩子进行表扬,甚至可以以孩子的方式对他进行奖励(握个手交朋友,给你我准备的小红花,互相拥抱等等)。孩子对孩子的肯定,不会比老师对孩子的肯定效果差,甚至还要好!
四、因势利导——有话会“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知识欠缺,词语匮乏,语言表达对于他们来讲比较困难,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会说,有意识训练其语言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1 语言的有序性。
如,在试题“45-3=(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先把45分成什么数和什么数?(45分成40和5)然后再用什么数减什么数?(5减3),最后把什么数和什么数加起来?(把5减3得出的2和40加起来)结果得什么?(结果得43)接着让学生将这几句话连贯起来说一说。这样有意识地长期训练,可训练学生语言的有序性,使学生说得有条有理。
2 语言的逻辑性。
如,“小明得了23朵小红花,小华比小明少得3朵,小华得了多少朵小红花?”这道题首先要求小朋友说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教师及时抛出提示语,根据……和……求……(用生活语言说),再引导其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思考:“小朋友,对这题怎样理解的?”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老师把小明得的小红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明和小华得同样多的数,第二部分是小华比小明少得的朵数。那么,如何求小华得的朵数?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小华得的朵数。用数学语言就是求比23少3的数是多少,用数学表达算式表示就是23-3。通过语言转化,注重数量关系分析,找出解题思路,让学生用必要的确切的词语表达,能发展其语言逻辑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低年级数学课上,一定要多发掘学生的说话潜力,要让学生肯说,常说,会说。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使他们养成说的习惯,让其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喜欢说话,进而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