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单位“1”,感受分数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站立”中突出单位“1”
1 (首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思考: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两位呢?为什么?(明确是1对)一组呢?一个班呢?(引出单位“1”,突出一个整体也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
2 结合课前准备的学具,找找课桌上的单位“1”。
3 思考: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产生哪些分数?四人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4 引入新课: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为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身处,成为一种能力。此环节的安排旨在让学生从身边的情境出发,在“站立”中经历单位“1”的抽象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出示:1/( )
1 思考:怎么读?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 请同学们拿出12根小棒,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3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4 集体交流,板书:1/2、1/3、1/4、1/6、1/12。思考:这几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引导总结出:都是把12根小棒看做单位“1”)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感受一个整体也能用单位“1”来表示。] (二)出示:( )/(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看看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1 4人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2 思考:根据以上的操作,你认为什么叫分数?
3 看书,完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时空,把探索、发现知识的
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认识各部分的组成
1 请一组同学到黑板上任意写分数。
2 选2个分数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意义,
其余的分数同桌互相说说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享受板书的自由,做到学习中体验宽松与快乐!]
3 思考:为什么下面三个图都可以用2/3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化理解单位“1”的含义。]
4 说说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引人练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有利于老师调节、矫正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根基。]
四、课堂练习(附:练一练)
1 基本练习。
2 综合练习。
3 拓展练习。
4 留白练习:猜一猜我们江苏省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江苏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的感受如下:
1 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体验。
“学生进入课堂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经了解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能产生分数,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因此,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一个学生、两个学生、一组学生、一个班的学生通过“站立”来体验单位“1”的意义。
2 让学生在课究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探究。在本课中,我设计了1/( )、( )/( )这两个分数,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实践证明,在经历“站立”、动手操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单位“1”,感受分数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站立”中突出单位“1”
1 (首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思考: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两位呢?为什么?(明确是1对)一组呢?一个班呢?(引出单位“1”,突出一个整体也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
2 结合课前准备的学具,找找课桌上的单位“1”。
3 思考:根据学过的知识。可以产生哪些分数?四人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4 引入新课: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为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身处,成为一种能力。此环节的安排旨在让学生从身边的情境出发,在“站立”中经历单位“1”的抽象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动手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出示:1/( )
1 思考:怎么读?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 请同学们拿出12根小棒,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3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4 集体交流,板书:1/2、1/3、1/4、1/6、1/12。思考:这几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引导总结出:都是把12根小棒看做单位“1”)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感受一个整体也能用单位“1”来表示。] (二)出示:( )/(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看看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1 4人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2 思考:根据以上的操作,你认为什么叫分数?
3 看书,完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环节的设计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的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时空,把探索、发现知识的
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认识各部分的组成
1 请一组同学到黑板上任意写分数。
2 选2个分数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意义,
其余的分数同桌互相说说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享受板书的自由,做到学习中体验宽松与快乐!]
3 思考:为什么下面三个图都可以用2/3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化理解单位“1”的含义。]
4 说说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引人练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有利于老师调节、矫正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根基。]
四、课堂练习(附:练一练)
1 基本练习。
2 综合练习。
3 拓展练习。
4 留白练习:猜一猜我们江苏省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江苏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的感受如下:
1 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体验。
“学生进入课堂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经了解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能产生分数,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因此,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一个学生、两个学生、一组学生、一个班的学生通过“站立”来体验单位“1”的意义。
2 让学生在课究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探究。在本课中,我设计了1/( )、( )/( )这两个分数,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实践证明,在经历“站立”、动手操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