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要和家长携起手来,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小衔接”工作更有成效。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每周一曲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本文所特指的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到小学一年级初期这一过渡时期。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要和家长携起手来,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小衔接”工作更有成效。
一、调查家长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希望从中发现家长的需求。
主要问题有:(1)孩子要上学了,你最关心、担心什么?(2)就幼小衔接来说,您认为幼儿园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培养哪些生活能力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3)您知道一年级语文、数学要学什么吗?(4)您已经为孩子做了哪些准备?
针对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我发现家长对小学的认识误区主要是:
1.语文方面
认为小学里要开始学拼音、识字、写字,所以现在就要开始学习。
确实是这样,进入小学起,书面言语成为孩子专门的学习科目――语文课。学前期学习言语,主要是在日常交际和早期阅读中进行。进入小学后,则要求儿童把言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习对象,要求儿童自觉地掌握母语,学会读和写。很多儿童在学习上之所以落后,常常是和言语掌握不好有关。从学前期的语言活动到学龄后的语文课,是孩子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言语,从早期阅读向文字阅读的学习转变过程。
2.数学方面
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就是做加减法、应用题。
2007年颁布的《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数学置于科学领域之中,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
幼儿园通常是以专门的和渗透性的两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传递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幼儿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专门的数学活动一般是集中介绍某方面的概念,如相邻数,学习某项专门技能,如比较多少等。但是给幼儿提供的数学学习机会太少。皮亚杰就认为幼儿获得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教师教学一条途径是错误的。相反,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中逐渐掌握的。
数学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实的具体情景,就是指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就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每周一曲内容
1.有关数学方面内容
(1)整理扑克牌:按花色整理一副打乱的扑克牌,再按大小顺序排列。
(2)做股子:用纸分别制作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骰子,然后做比数字大小及6以内加减法游戏。
(3)10元钱能买什么:用恰好10元钱买任意3样东西并记录。
(4)我会看月历:在月历上找出相应日子并记录。
(5)玩扑克牌:和家长一起各用10张扑克牌进行10以内数字比较游戏,并用计算题表示。
2.有关语言方面内容
(1)故事会:学会一个故事,并在集体中表演。
(2)给家人讲故事:把幼儿园里学过的绘本讲给家人听,并请家长写听后感想。
(3)看电视,说新闻:看电视新闻,并在集体中说给大家听。
(4)口述日记:“快乐的六一节”:并请家长记录成文。
(5)口述日记:“今天我是小学生”:是关于体验小学生活的日记,请家长记录成文。
3.其它综合活动
(1)画妈妈:三八节时,为妈妈画一张像。
(2)母亲节的特别礼物:为妈妈准备一份节日的早餐。
(3)我的自画像:对着镜子画一幅自画像。
(4)我设计的学校:在参观小学后,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校园。
(5)学写名字: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中电话号码等。
(6)我的名片: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制作“我的名片”,并和同伴交换,作为纪念。
三、每周一曲活动的后续学习
1.先学后练
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的个别练习,如“我会看月历”,在园的集体教学后,请幼儿用当年的月历去寻找、记录老师布置的内容,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使用月历。
2.先练后学
先让孩子个别学习、实际操作后,再于集体活动中学习、分享交流。如“10元钱能买什么”,在集体分享时,幼儿基本理解了10的连加,同时,发现了10的连加的各种不同数字组合;发现了钱币的不同种类等,生成了相关数学活动“10的连加”、“不同的钱币”。这些发现都是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是个别、零碎、表面的,但通过集体活动中的交流、分享、讨论,以及教师的梳理总结,大大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常识。
3.听说结合
“看电视说新闻”和“故事会”活动,要求:“说的孩子要声音响亮、清楚,听的小朋友要安静倾听。”全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有的孩子说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好。
4.区角活动
有些作业带回幼儿园后,可以放在区角中,供幼儿继续学习、游戏使用。如把扑克牌、自制的毂子置于数学角里,幼儿使用的频率很高。又如家里的图书放在阅读角里,书的种类更丰富了,幼儿阅读的形式也更多了,可以自由结伴阅读,也可以分配角色进行表演等。
四、有效地促进了家园合作
1.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学习能力
每周末的作业单大都能在星期一早上及时带回幼儿园,幼儿有了要认真完成一件事的习惯。通过诸多的“每周一曲”,幼儿要看、要听、要说、要读、要画、要表演、要操作、要记录、要查找资料、要走出家门去实践……多元的练习让幼儿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信心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增强了家长的合作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幼儿园教育是小儿科的看法,觉得幼儿园教学真不简单。认为这种在游戏中、生活里学习的方式很有益,对成人的启发也很大。他们愿意花世间和精力,认真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务。
3.对老师的促进作用
一学期里,我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学习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小学老师的多次沟通,对一年级教材的了解和分析,对大班下学期若干版本教材的梳理和内容选择等。活动一开始只是初步框定了一部分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中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补充丰富活动内容。虽然这样做給自己增添了麻烦和压力,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自己都很有促进作用。
我们的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来自家长、幼儿生活的活动还很少,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
[2]朱征平等.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1999,(5).
[3]周希冰.试论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研究,1997,(4).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家园合作 每周一曲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本文所特指的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到小学一年级初期这一过渡时期。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要和家长携起手来,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小衔接”工作更有成效。
一、调查家长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希望从中发现家长的需求。
主要问题有:(1)孩子要上学了,你最关心、担心什么?(2)就幼小衔接来说,您认为幼儿园教学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培养哪些生活能力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3)您知道一年级语文、数学要学什么吗?(4)您已经为孩子做了哪些准备?
针对调查表的统计与分析,我发现家长对小学的认识误区主要是:
1.语文方面
认为小学里要开始学拼音、识字、写字,所以现在就要开始学习。
确实是这样,进入小学起,书面言语成为孩子专门的学习科目――语文课。学前期学习言语,主要是在日常交际和早期阅读中进行。进入小学后,则要求儿童把言语当作一门专门的学习对象,要求儿童自觉地掌握母语,学会读和写。很多儿童在学习上之所以落后,常常是和言语掌握不好有关。从学前期的语言活动到学龄后的语文课,是孩子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言语,从早期阅读向文字阅读的学习转变过程。
2.数学方面
认为数学就是计算,就是做加减法、应用题。
2007年颁布的《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把数学置于科学领域之中,这种变化的依据是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
幼儿园通常是以专门的和渗透性的两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传递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幼儿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专门的数学活动一般是集中介绍某方面的概念,如相邻数,学习某项专门技能,如比较多少等。但是给幼儿提供的数学学习机会太少。皮亚杰就认为幼儿获得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教师教学一条途径是错误的。相反,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中逐渐掌握的。
数学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实的具体情景,就是指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就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每周一曲内容
1.有关数学方面内容
(1)整理扑克牌:按花色整理一副打乱的扑克牌,再按大小顺序排列。
(2)做股子:用纸分别制作一个正方体和长方体骰子,然后做比数字大小及6以内加减法游戏。
(3)10元钱能买什么:用恰好10元钱买任意3样东西并记录。
(4)我会看月历:在月历上找出相应日子并记录。
(5)玩扑克牌:和家长一起各用10张扑克牌进行10以内数字比较游戏,并用计算题表示。
2.有关语言方面内容
(1)故事会:学会一个故事,并在集体中表演。
(2)给家人讲故事:把幼儿园里学过的绘本讲给家人听,并请家长写听后感想。
(3)看电视,说新闻:看电视新闻,并在集体中说给大家听。
(4)口述日记:“快乐的六一节”:并请家长记录成文。
(5)口述日记:“今天我是小学生”:是关于体验小学生活的日记,请家长记录成文。
3.其它综合活动
(1)画妈妈:三八节时,为妈妈画一张像。
(2)母亲节的特别礼物:为妈妈准备一份节日的早餐。
(3)我的自画像:对着镜子画一幅自画像。
(4)我设计的学校:在参观小学后,一起来设计美丽的校园。
(5)学写名字: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中电话号码等。
(6)我的名片: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制作“我的名片”,并和同伴交换,作为纪念。
三、每周一曲活动的后续学习
1.先学后练
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之后的个别练习,如“我会看月历”,在园的集体教学后,请幼儿用当年的月历去寻找、记录老师布置的内容,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使用月历。
2.先练后学
先让孩子个别学习、实际操作后,再于集体活动中学习、分享交流。如“10元钱能买什么”,在集体分享时,幼儿基本理解了10的连加,同时,发现了10的连加的各种不同数字组合;发现了钱币的不同种类等,生成了相关数学活动“10的连加”、“不同的钱币”。这些发现都是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是个别、零碎、表面的,但通过集体活动中的交流、分享、讨论,以及教师的梳理总结,大大丰富了幼儿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常识。
3.听说结合
“看电视说新闻”和“故事会”活动,要求:“说的孩子要声音响亮、清楚,听的小朋友要安静倾听。”全班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活动,有的孩子说了好几次,一次比一次好。
4.区角活动
有些作业带回幼儿园后,可以放在区角中,供幼儿继续学习、游戏使用。如把扑克牌、自制的毂子置于数学角里,幼儿使用的频率很高。又如家里的图书放在阅读角里,书的种类更丰富了,幼儿阅读的形式也更多了,可以自由结伴阅读,也可以分配角色进行表演等。
四、有效地促进了家园合作
1.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学习能力
每周末的作业单大都能在星期一早上及时带回幼儿园,幼儿有了要认真完成一件事的习惯。通过诸多的“每周一曲”,幼儿要看、要听、要说、要读、要画、要表演、要操作、要记录、要查找资料、要走出家门去实践……多元的练习让幼儿的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信心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增强了家长的合作意识
通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幼儿园教育是小儿科的看法,觉得幼儿园教学真不简单。认为这种在游戏中、生活里学习的方式很有益,对成人的启发也很大。他们愿意花世间和精力,认真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务。
3.对老师的促进作用
一学期里,我翻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学习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小学老师的多次沟通,对一年级教材的了解和分析,对大班下学期若干版本教材的梳理和内容选择等。活动一开始只是初步框定了一部分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中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补充丰富活动内容。虽然这样做給自己增添了麻烦和压力,但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自己都很有促进作用。
我们的活动虽然比较成功,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来自家长、幼儿生活的活动还很少,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
[2]朱征平等.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研讨.幼儿教育,1999,(5).
[3]周希冰.试论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