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历史课程 课堂教学 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同样,上好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不仅能满足初一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新异感,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对这么功課都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始上一门新的学科时,首先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就从每个学生都听说过的“百家姓”说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这么课的兴趣,并结合历史课的内容特点,向学生介绍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介绍自己,拉近师生距离
由于是第一堂课,以前双方都未曾谋面,所以有必要首先介绍自己的情况。而这也是整堂课的关键开局。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你们这一学年的《历史与社会》的老师,我的姓是被尊称为圣贤之姓——孔姓。我想,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姓孔的最有名的人是谁?(学生回答:孔子)大家以前在小说的《常识》课中学到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我们今天开始上的《历史与社会》课,是专门的一门介绍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科。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我想,就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每个人都有的姓氏开始说起。”接下来,介绍自己的孔姓的来由。
比如:为什么孔姓被尊称为是圣贤之姓,自己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后裔,按照辈分,应该是“德”字辈。以前取名字都得按照辈分来取,即名字的前一个字必须是所在辈分的这个字,比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孔德伟”什么的,但是现在辈分观念逐渐淡忘,所以基本上取名都不遵守这个规矩了。由于孔子、姓氏来源学生基本上都听说过,所以这样的介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马上活跃气氛并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自我介绍告一段落后,可以请学生来讲讲自己姓氏的来源,教师也可以挑班级上比较普遍的或者比较少见的姓氏作一简单的介绍,并让学生来介绍跟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
二、从姓氏说到历史内涵
在介绍自己和部分学生的姓氏来源之后,老师开始讲述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姓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同时,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族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我们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内容。通过我们的这门学科,我们在初中阶段要学习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一系列内容。里面有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恺撒大帝等)、事件(如四大文明古国、罗马帝国的兴亡、中国的王朝更替等)、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涉及到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客观地讲,历史是知识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这些内容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调动出来,使学生意识到历史课并不陌生,并不难学。
当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本堂课的主旨:历史教你怎么做人。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老师肯定表扬的同时,进一步解释:在现阶段,大家还要知道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第二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学生回答有各种答案。这时,老师可以直接抛出观点:有人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这时,学生往往会大声疾呼:老师,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于是,老师可以分析为什么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有相互联系,有共同目标。历史课是通过学习历史上鲜活的人物(成长历程、英雄事迹、爱国情操)、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因、过程、影响)、伟大的历史帝国(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等,从各个角度来教导一个人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来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详细地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目的是让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在喊一些空泛的口号;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是要让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是要让自己从内心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等。另外,我们可以具体来看这么一个实例:大家可能听说过俄国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改革,但是教科书上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这么一条改革内容:彼得大帝在改革法令中规定,臣民在吃饭的时候,除了喝汤,不得发出声响。也就是吃饭得双唇闭上咀嚼。这条内容看似简单、无用,但是我认为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注意这种现象,而且今天我们还有人认为吃东西咀嚼地越是响亮,吃起来越是觉得香。大家如果不相信,可以在平时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注意一下,看看是不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看看有几个人闭着嘴唇吃饭。大声吃饭,其实这是一种对其他人很不礼貌的做法。大家在上了这堂课以后,就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举例,让大家能够在以前的知识结构上,对历史课重新认识,认识到历史课并不是增加记忆、增加负担的一门课,而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那么,这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八九不离十了。
三、结语
总之,这样一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除了很快能够跟老师相识,进入课堂角色以外,对历史课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 历史课程 课堂教学 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同样,上好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不仅能满足初一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好奇心和新异感,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期、学年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对这么功課都有极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爱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始上一门新的学科时,首先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我就从每个学生都听说过的“百家姓”说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这么课的兴趣,并结合历史课的内容特点,向学生介绍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介绍自己,拉近师生距离
由于是第一堂课,以前双方都未曾谋面,所以有必要首先介绍自己的情况。而这也是整堂课的关键开局。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你们这一学年的《历史与社会》的老师,我的姓是被尊称为圣贤之姓——孔姓。我想,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姓孔的最有名的人是谁?(学生回答:孔子)大家以前在小说的《常识》课中学到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我们今天开始上的《历史与社会》课,是专门的一门介绍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学科。那么,什么是历史呢?我想,就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每个人都有的姓氏开始说起。”接下来,介绍自己的孔姓的来由。
比如:为什么孔姓被尊称为是圣贤之姓,自己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后裔,按照辈分,应该是“德”字辈。以前取名字都得按照辈分来取,即名字的前一个字必须是所在辈分的这个字,比如“孔繁森、孔祥熙、孔令辉、孔德伟”什么的,但是现在辈分观念逐渐淡忘,所以基本上取名都不遵守这个规矩了。由于孔子、姓氏来源学生基本上都听说过,所以这样的介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马上活跃气氛并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自我介绍告一段落后,可以请学生来讲讲自己姓氏的来源,教师也可以挑班级上比较普遍的或者比较少见的姓氏作一简单的介绍,并让学生来介绍跟自己同姓的历史名人。
二、从姓氏说到历史内涵
在介绍自己和部分学生的姓氏来源之后,老师开始讲述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姓氏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同时,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族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了解我们姓氏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内容。通过我们的这门学科,我们在初中阶段要学习中国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一系列内容。里面有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恺撒大帝等)、事件(如四大文明古国、罗马帝国的兴亡、中国的王朝更替等)、战争(如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学科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涉及到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内容。客观地讲,历史是知识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这些内容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调动出来,使学生意识到历史课并不陌生,并不难学。
当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思维以后,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涉及到本堂课的主旨:历史教你怎么做人。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老师肯定表扬的同时,进一步解释:在现阶段,大家还要知道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第二个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学生回答有各种答案。这时,老师可以直接抛出观点:有人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这时,学生往往会大声疾呼:老师,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于是,老师可以分析为什么说历史是教你怎样做人的原因:历史与社会课和思想品德课,有相互联系,有共同目标。历史课是通过学习历史上鲜活的人物(成长历程、英雄事迹、爱国情操)、重大的历史事件(起因、过程、影响)、伟大的历史帝国(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等,从各个角度来教导一个人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来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详细地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目的是让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有实质的内容,而不是在喊一些空泛的口号;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是要让自己在成长过程当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是要让自己从内心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等。另外,我们可以具体来看这么一个实例:大家可能听说过俄国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改革,但是教科书上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这么一条改革内容:彼得大帝在改革法令中规定,臣民在吃饭的时候,除了喝汤,不得发出声响。也就是吃饭得双唇闭上咀嚼。这条内容看似简单、无用,但是我认为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条重要措施。我们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注意这种现象,而且今天我们还有人认为吃东西咀嚼地越是响亮,吃起来越是觉得香。大家如果不相信,可以在平时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注意一下,看看是不是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看看有几个人闭着嘴唇吃饭。大声吃饭,其实这是一种对其他人很不礼貌的做法。大家在上了这堂课以后,就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举例,让大家能够在以前的知识结构上,对历史课重新认识,认识到历史课并不是增加记忆、增加负担的一门课,而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那么,这堂课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八九不离十了。
三、结语
总之,这样一堂课下来,我感觉学生除了很快能够跟老师相识,进入课堂角色以外,对历史课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