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学生学习感悟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把语文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语文阅读能力是重要前提。
  一.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且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自始自终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强行灌输,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学生阅读时,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二.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在阅读课文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学会粗读,粗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其次要学会精读,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在精读过程中不但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精读时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写读后感,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最后要学会朗读,朗读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三.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完成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如果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良好习惯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同时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提问质疑。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这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如果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那么他们就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快乐的和富有天真浪漫情调的童年。当然,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的话,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捧着书看,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陈小玲,教师,现居甘肃定西。
其他文献
从教法角度讲,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点拨”;课改新课堂之所以“生动活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点拨”。点拨,从表面看,是一种应用层面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从实质看,是一种主导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而从学法层面看,它又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人公地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体现。语文新课改课堂,正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启发式原则的实施以及点拨式教学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一个日渐常见的中文名词,作为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随意性、零散性、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互文性、游戏性、反权威性、反历史性、仿像与狂欢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与讲究传统、传承、规范、典范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大中小学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及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促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的实施,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分,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比分几乎占居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所以“得作文优势者得语文‘天下’”。故此,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愈加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往往中考成绩下来,结果并非都如此。有的学生,甚至是许多优秀学生,平时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版块,但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一个纠结的事。因为写作使人“烦”,阅读可以使人“闲”。其实,写作与阅读同等重要,有时反而比阅读更重要,更实用。  一.现状——相煎何太急  阅读和写作的缘分在现实中常常被老师或学生棒喝,活生生地被撕裂开来,其结果是彼此受伤,独自垂泪到天亮!主要表现:  (一)戴着镣铐跳舞  不管是过去的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语文学科课程形态都是以选文作为
经过每次测验,教师都会对试卷进行评讲,通过评讲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对于技能和知识掌握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们达到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我们教师会研究试卷,研究学生,有的放矢,授之以渔,注重评讲的针对性、知识的归纳性、语言的形象化、学生的合作性等,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尽量使试卷评讲达到最佳效果。但是,我要说:我们忽略了阅读中的写作因子。  一.指导学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堂师生之间只有一问一答式的“零打碎敲”,没有形成“主问题”引领下的有效对话。从很多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曲解了新课改中的对话理论,以为对话就是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实现课堂教学对话有效的关键,在于主问题的设计艺术。  什么是主问题?余映潮先生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主问题”是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
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就是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以团体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这一教学理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具备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讲,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很大的新颖性和实效性,可以说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尤其是在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游泳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在地躺在水面上,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套用这个说法,我们或许可以说小说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在行云流水的生活场景中准确地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邵丽的过人之处是她在一篇看似高度写实的“挂职笔记”中不动声色地透视了当下社会两类不同文化——官场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既有二者互为镜像的相互审视,也有对于知识分子文化的自我反省。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
就像某根稻草能压死一匹骆驼一样,一根细细的鱼刺也能从里到外把一个人的生活全部打乱。当然,我们知道,这压力并非仅仅来自于那根稻草抑或那根鱼刺,而是蓄积已久、已经达到了某种临界点的力量使然。稻草与鱼刺本来是无辜的,但当真正的罪魁祸首逍遥法外、无处缉拿之时,它们往往会被捉来充当替罪羊。《一根刺》细致入微而又语带反讽地刻画了“他”苦苦缉拿那根鱼刺归案的过程,在故意放慢叙事节奏的旁敲侧击中,有形的“一根刺”
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师,只有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活力开放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继续教育是语文教师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是更新、补充、拓展、提高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广大语文教师积极行动,继续教育登记年审,方能卓有成效。  一.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