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向东?还是向西?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提要:“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们就把你交给蔡美儿领养。”2011年伊始,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版刊载的一幅漫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一家人——父亲、母亲和眉头紧锁的小男孩——围坐在厨房里。在小男孩面前的餐桌上摆着的是一份还没有动过的早餐。一旁的父亲眼见儿子迟迟没有任何动作,便声色俱厉地发出了以上的警告。而就在父亲的“最后通牒”发出以后,小男孩似乎很害怕。
  就是这样一幅生动有趣的漫画,背后却代表着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异常激烈的大辩论,人们对此反应不一。
  
  她是虎妈,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人蔡美儿,现定居美国,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还是一名作家。
  最近,她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虎妈战歌》,该书介绍了她是如何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因为这本书的面世,她成了世界上最受争议的母亲,并掀起了一场美国民众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不仅如此,“中国虎妈”的效应还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散着,从美国到欧洲乃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由这位始终被鲜花与鸡蛋包围着的母亲引发的论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
  
  第一束光,照亮自己:大洋彼岸的中国虎妈吹响号角
  “这是一个母女三人的故事——关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关于钢琴和小提琴,以及我们如何成功地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蔡美儿在她的新书《虎妈战歌》的介绍中这样写道。
  令人羡慕的是,这位华裔母亲和她的女儿们不仅登上了卡内基音乐大厅的舞台,也登上了美国媒体的首页。《华尔街日报》对她的故事进行了连续报道,《时代》周刊更是将她选为了封面人物。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优雅的故事,那么很遗憾,你错了,虽然这里有钢琴、小提琴、音乐大厅,还有莫扎特。事实上,这更像是一个励志式的故事,因为在字里行间充斥的都是紧张的气氛,是妥协与不妥协之间满是火药味的拉扯与抗争,而这位在照片上看起来长发披肩、面带笑容、身材娇小的母亲在丈夫和女儿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更多的是扮演着“伏地魔”或者“黑手党教父”一类的角色。她在耶鲁大学的同事,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的伊恩·艾瑞斯曾笑言:蔡美儿的新书在畅销榜待上几周后就可以去拍成一部好莱坞电影了。因为单从虎妈的“铁腕手段”来看,剧本的惊悚程度和冲突性对美国观众而言显然就已经足够了。
  
  
  
  
  
  
  
  
  
  且让我们看看这位“中国虎妈”是如何使她的两个女儿顺服的:大女儿索菲亚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输给了一个韩国小孩屈居第二,蔡美儿勒令她每个晚上做2000道数学题,直到她重夺第一。生日聚会上,蔡美儿拒绝了女儿索菲亚和露露为她制作的生日贺卡,理由是她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好的,所以她拒绝接受这个!7岁的小女儿露露弹奏一首曲子时表现得很生涩,蔡美儿十分生气。当她强行让女儿继续练琴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露露把乐谱撕得粉碎。面对女儿异常激烈的“抗争”,蔡美儿先是将乐谱粘好后把它镶进了一个塑料套子里,以防止它再次被损坏。紧接着,她将露露心爱的玩具拖到车里,并告诉她:“如果明天你不能弹好《小白驴》这首曲子,我就会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捐出去。”此外,她还给女儿们写下了十条禁令,包括不准在朋友家过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考试成绩没有达到A,等等。
  可以说,蔡美儿对待两个女儿学习上的严厉可能会让她的那些温情的西方朋友们不安,甚至让中国大陆的妈妈们感到汗颜。而她的丈夫,同样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鲁本菲尔德在整本书里则表现得像是挡在马路上的小石子,他更像是西方家庭宽松教育的代表人物,处处衬托出虎妈中式家教的正确性。例如,在前文提及的家庭风波——“小白驴事件”中,这位父亲就试图站出来为女儿辩护,结果同样被驳得体无完肤。蔡美儿提醒丈夫大女儿索菲亚在露露这个年纪已经能把这首曲子弹得相当熟练了。“但她们是不同的人。”鲁本菲尔德说。蔡美儿面带嘲讽地反击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的,每个失败者都会声称这一点。”
  很快,2011年4月5日的一则新闻再一次证明了蔡美儿富有争议的育儿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折磨是正确的。就在美国媒体还在担心蔡思慧(大女儿索菲亚的中文名)是否会被哈佛大学成功录取时,却传出她同时接到哈佛和耶鲁两所名校的录取通知的消息。要知道2011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历史上最低的,3.5万名申请人中只有6% 的人能够被录取。
  
  持续效应,点亮围城:中国虎妈更胜一筹引发全球大讨论
  如果说“虎妈”蔡美儿在大洋彼岸吹响号角,擂响战鼓,枪口对准的是“过于宽容和放任”的西方家庭教育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她接下来的一席话更是准确无误地击中了美国人民的“痛处”,以至于将她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蔡美儿认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表现优秀、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母亲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会在全球竞争中被中国击败。(节选自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登的由蔡美儿本人撰写的《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
  此言一出,立即激起千重浪。饭桌前、咖啡馆、酒吧和互联网上,甚至在整个美国,蔡美儿的名字被反复提起,砖头与鲜花齐飞,风头简直盖过了彼时在华盛顿白宫亲密会晤的中美两国元首。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愤怒和谴责的邮件就塞满了蔡美儿的邮箱。
  一位来自华盛顿的网友在《华尔街日报》的网站上留言,称其迄今为止仅仅读了蔡美儿新书中的三个章节,但是每一章里至少能找到三个例子证明“她已经构成虐待儿童”。这位网友希望儿童保护组织能够介入此事,以调查蔡美儿的两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否有受到侵害。此项提议也得到了众多美国网友的支持。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预料,在“虐童”问题上进行的口水式的反击很快便结束了,美国民众更多的是思考“虎妈教育”对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媒体的文章通过认真论证,试图获得一个靠谱的结果,来说明“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好”。“中国新式歼-20隐形战机固然令人担忧,但中国人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其教育的崛起才是真正令人害怕的武器。”《纽约时报》这样写道。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则认为蔡美儿勾起的是民众对这个国家衰退的恐惧。“想想吧,这是一位在育儿问题上全心投入的母亲,她的身后是成千上万同样雄心勃勃的中国妈妈,她们的孩子将在以后的竞争里打得美国孩子满地找牙。”
  这种担忧似乎不是毫无根据的,它总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骇人”的印证:美国的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国债纪录屡创新高。反观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国的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在强调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迈出的脚步也愈发稳健,以至于和备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向中国人学习,就意味着学习成功”“是时候该我们向中国去学习了”,在大洋彼岸,类似的呼声和想法常常见诸报端,引发人们的思考。
  于是乎,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入,西方支持“虎妈式”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在美国,也包括其他。德国原央行理事萨拉辛表示,中国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教育。西方国家如果现在还不学习中国,再过几年将被中国抛出很远。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称,许多学校社团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都是华裔,华裔学生不仅成绩好,其他方面也不差,那种说华裔学生“放弃社交活动考名牌学校”的说法是不顾事实的偏见。在许多西方人的眼中,大量华人孩子正在“垄断”美欧各大名校,开始震动长久以来西方的“宽松教育”理念:在美国,高中生申请进入大学都要参加SAT考试,成绩对录取与否及奖学金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官方数据显示,亚裔学生是各族裔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华裔学生的成绩更是高于亚裔学生的平均水平。优异的SAT成绩直接导致了华裔学生的数量在美国高校,特别是名校中的迅速膨胀,以至于一些学校为了平衡比例不得不做出限制。
  正是迫于这种压力,西方一些家长也开始学习“虎妈”式教育,试图向蔡美儿的强力手腕看齐。在法国,各种培训班盛行,虽然这些培训班以艺术类为主,但这种培养孩子“一技之长”的想法与中式家庭教育可谓殊途同归;在加拿大,择校搬迁的学区房开始走俏于非华裔家庭;美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引导孩子“更功利地学习”,学习中文的热潮开始盖过学习西班牙语,就连奥巴马的小女儿也不例外;日本的部分公立学校在家长要求下不再效仿西方宽松教育方式,恢复了周六上课制,把每周休息两天时间恢复到过去的每周休息一天。
  
  打破樊笼,看得更远:东西方的妈妈们将会越来越相似
  乍看起来,蔡美儿的教育观应该在中国找到更多的支持者,就像她的《虎妈战歌》(中文书名改为《我在美国做妈妈》)中文版组稿编辑所描述的那样,它涉及“激烈的跨文化碰撞和冲突”,而中国是蔡美儿的文化根源。然而西方观察者们却吃惊地发现,从媒体及网络的关注程度来看,“虎妈”现象在她的“娘家”遭受了显而易见的冷遇。无论是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还是在新浪微博上,针对“虎妈”及其育儿经的留言中,批评远远多于支持。蔡美儿和她的“虎妈教育”不仅遭到了那些反感父母严苛管教的青少年的冷嘲热讽,就连许多父母也抱有疑虑,是让孩子有更多自主的时间玩耍还是逼着他们苦读,中国家长自己也在摇摆不定。究其原因,正如有的评论家所指出的,蔡美儿教育孩子的那套做法,对大多数苦恼的中国母亲来说一点都不新鲜,这是她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蔡美儿没什么可以教给自己“娘家”遍地的“虎妈”们,因为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下的她们比她更加疯狂地担心儿女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中国自身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在中国,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群体中,舆论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个共识——应当坚决抛弃应试教育,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鼓励对孩子独立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他们一味地死读书最后变成“书呆子”。
  的确,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教育方面的畅销书。但除了少数如《哈佛女孩刘亦婷》之类的书外,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像《不是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爸爸决定女儿的一生:一场父亲与女儿的教育对话》《望子成人:家庭教育在美国》《让孩子自然快乐地学习:约翰·霍特家庭式教育法》《让孩子做主:初中生家庭心理教育方略》等,都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良好沟通视为第一要旨。从这些图书主题内容的呼应程度,足可以窥见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变迁之一斑。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矛盾心态下,才出现了前文提及的令人费解的一幕:尽管有关“虎妈教育”好与坏的大辩论的冲击波已经蔓延到了它的发源地——中国,辩论的主角却迟迟没有得到中国妈妈的认可。“虎妈”出书后,许多社会名流、知识分子对她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比如,著名文化人洪晃就称蔡美儿为“地狱老母”,“我们都谴责野蛮搬迁,但我们有多少家长正在把自己孩子的童年野蛮搬迁到一个他们不想去的梦魇般的地方。”
  还有一些读者拒不承认“虎妈”控制狂式的教育方法代表了中国文化,他们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一位网友敏锐地指出:《虎妈战歌》从一开始就有意无意地被误译了,蔡美儿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个华裔母亲,而非“中国母亲”,因为她是菲律宾华裔美国移民的后代,本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她所讲述的还是美国故事,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很难与中国扯上关系。
  更有甚者,中国国内一些分析人士从与那些忧心忡忡的西方预言家截然相反的立足点出发,建议中国的父母应该向放任自流的“美国妈妈”们学习:给孩子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在完成作业和复习功课之余,也能享受阅读、游戏以及与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打球、奔跑所带给他们的快乐。
  事实上,大洋彼岸的这位虎妈也未必一直都是严厉的,在面对诸多读者的指责之后,蔡美儿为自己作了些辩解,她说书中有一部分讲的是她如何放弃了严苛的家教,而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方式。“这本书只是我和女儿们的回忆录,并不是什么父母手册。我并不是说中国式的严母教育就是最好的并且适用于每一个家庭,一种东西方混合、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更好。”她的这种说法无疑与德国某位教育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东西方其实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西方反思为什么东方有这么多成功者,中国则反思自己为何缺乏创造力。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的妈妈们只会越来越相似。
  编后:“她和莎拉·佩林一样精明,她们都说出一些偏激的话来引起关注,不同的是佩林为了竞选,而她则获得码洋。”现在看来,作为一本畅销书,不管蔡美儿教授本人怀有什么样的初衷和期待,《虎妈战歌》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极个别的介绍单一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圈囿,转而变为一桩引领大众重新思考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缺失的事件。就像一篇评论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在这场全球大讨论中,“国别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拿美国说事儿,不过是现成的例子比较多罢了”,无论是“中国虎妈”式的家庭教育还是西方的宽松家庭教育,无论这两种教育方式孰优孰劣,人们似乎更多地更为自觉地借着这本书掀起的是是非非,重新广泛而深入地审视一下自身的制度与文化方面的不足,并从对方那里学到更多有益的教诲,就这点来讲,倒也不失为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撰文:文
其他文献
“超重和失重” 一节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并且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物理实验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备课过程中,对这节课的演示实验做了仔细的分析与选择,深有感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题实验的教学方案  方案1:演示实验:两手托住一个托盘,内放两个靠近的磁铁,磁铁不会吸引到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解决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尝试。那么,教师该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呢?本文从口语交际融入活动、提倡课外阅读、利用地方网络等方法探究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力求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要将口语交际融入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摘要: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本文立足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促进精彩教学资源生成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资源;捕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自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之本,内容丰富而有趣,需要长期扎实的学习和积累。但目前的初中学生因课程繁多,负担较重,外加家长对孩子数理化和英语要求过高,加大课外补习力度,以至于语文课堂有时竟成为学生们休息的“港湾”。而老师的讲授若稍一平淡,整个课堂便成一潭死水,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老师有时需要像魔法师一般,灵活多变,掌控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课堂活跃又高效,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即“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质疑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不会质疑,没有问题意识,对问题缺乏敏感性的个体是缺乏创造性的。教育者肩负着培养具有思想的一代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促使学生有趣想问、有感想问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童话科幻作品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正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的起点,如果现在不爱读不爱写了,今后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中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读,乐于写。  一、乐读——启发学生的智慧  (1)精心设计,让学
许多同学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从哪里开始学习啊?是临摹还是写生呢?其实,临摹、写生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临摹做基础,写生便是空谈;没有经过写生升华的临摹也只能是徒有其表。硬要拿它们作比较的话,只能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侧重点不同,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一、初级阶段——从临摹开始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大问题就是到底从何开始?如何开始?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写生无论是它复杂的表现技巧还是简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那么,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本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做法是:  一、做游戏  爱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情绪高涨。例如:在拼音教学时,采取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拍苍蝇”游戏:让学生手拿教师自制的拍子,两人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拍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才能完成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阅读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仍处在一个对事物的新奇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