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缘由
对外汉语的发展口新月异,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繁荣昌盛吸引了愈发多的留学生到国内学习汉语。其中有众多亚洲的学生,他们学习量词时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近义量词的辨析。比方说,名量词“条”和“段”,“个”和“只”,动量词“次”和“遍”等等。由此说来,对常用近义量词的研究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量词“条”“段”“节”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二)量词“条”“段”“节”的偏误分析
本章先对量词“条”“段”“节”在大纲与教材中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偏误分析。进而从调查问卷方面深入探究,找到留学生常见的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调查问卷的设计可以最真实有效地得到第一手语料,补充语料库的不足,使后续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
一、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采取问卷的方式了解初、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使用量词“条”“段”“节”的情况,对留学生掌握的程度做数据分析,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的价值。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国际交流学院的来华留学生,共75人。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13人,印度的留学生10人,马来西亚的留学生8人,泰国的留学生12人,韩国的留学生10人,斯里兰卡的留学生8人,其它国家的留学生14人。主要是亚洲地区的留学生。依照本次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习汉语时间1年、HSK三级的学生列为初级阶段,学习时间1年至两年、HSK四级的学生列为中级阶段,两年以上、HSK五级及以上的学生列为高级阶段。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总结,笔者归纳出留学生使用量词“条”“段”“节”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1.误用。这里指留学生在选择使用量词“条”“段”“节”时,因为近义名量词之间有较多相似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由此出现了选择上的偏误。
这道题目属于量词的固定搭配,因为只能填量词“节”,做错的留学生皆是中文程度较低,并且对汉语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他们对“节”这个四级词汇掌握得不牢固,再者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不高,只是为了专业或找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学,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不够用心,才会产生这种偏误。
2.泛化。是指在留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汉语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储备,但掌握的还不够充分。在学习新的目的语知识时会自然而然的用旧的知识来替代或推出新的知识,产生过度泛化。
如,第二大题“判断题”的题目:
我们已经讲到第三章第五(段)了。
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可以找到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二、母语负迁移
母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将目的语换成母语去学习理解的新语言,这也体现了人的认知心理。但是,过度的依赖母语也容易出现问题,留学生应审慎看待此类现象,尽量避免因母语造成的负迁移,从而减少偏误的出现。
三、目的语掌握不足
留学生在学完定量的内容和输入之后,只是懂得了存在句量词“条、段、节”的基本语义与用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在实际的输出过程中,他们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所以说,理解和运用之间不是对等的。我们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不少留学生做第四大题“填空”经常出现回避心态,对貌似可以与量词“个”搭配的名词,采取盲目性态度几乎都填作了量词“个”,或者遇到不知道该填哪个量词的时候,也会第一个选择量词“个”或者“条”。比如说,对近义量词“条、段、节”的学习,量词“条”和“段”都是三级词汇,而量词“节”是四级词汇,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条”之后,再碰到新的和它具有相似语义特征的“段”和“节”时,往往会把量词“条”的用法类推到它们的身上,量词“段”和“节”之间亦是如此。
随着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程度不断升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认知结构,会自发自觉地用汉语进行思考。由此,便常常将自己的理解应用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扩大某些语法规则的使用范围,造成偏误。当然,这些偏误大部分出现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随着学习者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负影响将逐渐减弱。
四、文化因素负迁移
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此组近义量词的测试中,有些近义量词的偏误问题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错误,而是留学生不懂句子或词语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使用上的错误。如,有的留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句子,“男人们做了几段操,感觉身体都发热了”,如果知道中国的太极拳和广播体操,就不会出现选择的偏差。又如,问卷中的“一段相声”和“一节甘蔗”,都需要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相声”和生活常识“甘蔗”是什么,才能把短语补充正确,从近义量词里准确无误地选择出合适的量词。
五、学习兴趣
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通常是有一定目的的学习,真正因为喜欢汉语而学习的留学生不少,但不是绝大多数。诚然,完全沒有兴趣的语言学习并不一定就学不会,但没有兴趣的学习不只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汉语有着较为复杂的语言体系,难度等级大,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对学习者的毅力也有更多要求,若对这门语言丝毫不感兴趣,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汉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课后的运用性都比较强,尤其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比没有兴趣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了很多。因此,虽然有的留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同,但学习的效果却大不一样。
此外,教师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对外汉语的发展口新月异,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繁荣昌盛吸引了愈发多的留学生到国内学习汉语。其中有众多亚洲的学生,他们学习量词时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近义量词的辨析。比方说,名量词“条”和“段”,“个”和“只”,动量词“次”和“遍”等等。由此说来,对常用近义量词的研究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环节。量词“条”“段”“节”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二)量词“条”“段”“节”的偏误分析
本章先对量词“条”“段”“节”在大纲与教材中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偏误分析。进而从调查问卷方面深入探究,找到留学生常见的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调查问卷的设计可以最真实有效地得到第一手语料,补充语料库的不足,使后续的分析更加科学合理。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
一、问卷设计
(一)调查目的
采取问卷的方式了解初、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使用量词“条”“段”“节”的情况,对留学生掌握的程度做数据分析,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的价值。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国际交流学院的来华留学生,共75人。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13人,印度的留学生10人,马来西亚的留学生8人,泰国的留学生12人,韩国的留学生10人,斯里兰卡的留学生8人,其它国家的留学生14人。主要是亚洲地区的留学生。依照本次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习汉语时间1年、HSK三级的学生列为初级阶段,学习时间1年至两年、HSK四级的学生列为中级阶段,两年以上、HSK五级及以上的学生列为高级阶段。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总结,笔者归纳出留学生使用量词“条”“段”“节”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1.误用。这里指留学生在选择使用量词“条”“段”“节”时,因为近义名量词之间有较多相似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由此出现了选择上的偏误。
这道题目属于量词的固定搭配,因为只能填量词“节”,做错的留学生皆是中文程度较低,并且对汉语有畏难情绪的学生。他们对“节”这个四级词汇掌握得不牢固,再者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不高,只是为了专业或找工作的需要而不得不学,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不够用心,才会产生这种偏误。
2.泛化。是指在留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汉语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储备,但掌握的还不够充分。在学习新的目的语知识时会自然而然的用旧的知识来替代或推出新的知识,产生过度泛化。
如,第二大题“判断题”的题目:
我们已经讲到第三章第五(段)了。
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可以找到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二、母语负迁移
母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将目的语换成母语去学习理解的新语言,这也体现了人的认知心理。但是,过度的依赖母语也容易出现问题,留学生应审慎看待此类现象,尽量避免因母语造成的负迁移,从而减少偏误的出现。
三、目的语掌握不足
留学生在学完定量的内容和输入之后,只是懂得了存在句量词“条、段、节”的基本语义与用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在实际的输出过程中,他们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所以说,理解和运用之间不是对等的。我们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有不少留学生做第四大题“填空”经常出现回避心态,对貌似可以与量词“个”搭配的名词,采取盲目性态度几乎都填作了量词“个”,或者遇到不知道该填哪个量词的时候,也会第一个选择量词“个”或者“条”。比如说,对近义量词“条、段、节”的学习,量词“条”和“段”都是三级词汇,而量词“节”是四级词汇,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条”之后,再碰到新的和它具有相似语义特征的“段”和“节”时,往往会把量词“条”的用法类推到它们的身上,量词“段”和“节”之间亦是如此。
随着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程度不断升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认知结构,会自发自觉地用汉语进行思考。由此,便常常将自己的理解应用到新的语言学习中,扩大某些语法规则的使用范围,造成偏误。当然,这些偏误大部分出现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随着学习者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负影响将逐渐减弱。
四、文化因素负迁移
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此组近义量词的测试中,有些近义量词的偏误问题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错误,而是留学生不懂句子或词语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使用上的错误。如,有的留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句子,“男人们做了几段操,感觉身体都发热了”,如果知道中国的太极拳和广播体操,就不会出现选择的偏差。又如,问卷中的“一段相声”和“一节甘蔗”,都需要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相声”和生活常识“甘蔗”是什么,才能把短语补充正确,从近义量词里准确无误地选择出合适的量词。
五、学习兴趣
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通常是有一定目的的学习,真正因为喜欢汉语而学习的留学生不少,但不是绝大多数。诚然,完全沒有兴趣的语言学习并不一定就学不会,但没有兴趣的学习不只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汉语有着较为复杂的语言体系,难度等级大,随着学习的不断加深,对学习者的毅力也有更多要求,若对这门语言丝毫不感兴趣,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汉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课后的运用性都比较强,尤其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学习兴趣高的学生比没有兴趣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了很多。因此,虽然有的留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同,但学习的效果却大不一样。
此外,教师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