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采取“让位”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树立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课堂教学;让位教学;数学
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由众多因素构成,但主要因素有三个:教材、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把握这个转化过程,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进行了“自主学习”,“让位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下面就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谈谈“让教于学生”“让学于学生”,“让权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有追求的目标
学生的认识需要就是求知欲,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便会产生探究心理。为了诱发这种求知欲,我把枯燥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兴趣,让学生有追求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这样启发学生: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少红布?在学生“摘了这些果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后,马上提出深层次的学习目标: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2.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没有关系?3.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这种情境下提出的学习目标,让孩子们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几欲言而未能”的状况,促使他们主动投入课堂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
曾听过两位老师讲《比较》这节数学课,一位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采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比较事例,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课堂气氛感觉很好,但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得知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那么牢固。而另外一位教师,他侧重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比较:铅笔的长短、人的高度等,学习效果很好。充分验证“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知成果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过程。要避免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的操作代替多数学生操作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剥夺学生的操作权利。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个环节,我创设一个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氛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操作分三步进行,即让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每步操作完成后,都要启发学生想:每种类型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操作过程、实物演示,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旋转和平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让学生讲解题思路
全课总结,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把总结的“权力”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复述学习的知识要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操作、讨论、理解、领会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让教于学生,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思维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两次讲解思路过程:一是在操作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拼图”实验后,指名“小老师”边演示边讲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在自学解答例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互说计算方法及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叫“小老师”走上讲台叙述“先看……再看……联想……怎样计算……”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特别关注学困生,有时请他们先讲讲自己的思路,不完整请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请他们复述其他同学的讲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创造多向交流的机会,便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启发,取长补短。
四、让学生归纳知识结论
定理、公式、法则是全课知识的精华,让学生养成自己归纳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操作活动环节,学生头脑中已有形象的认知,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观察,对比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得出:因为2S =S ,S =ah,所以S =ah÷2。
五、让学生做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在练习时设计多层次的题型,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解答,同时实行分层评价、分层激励,促进学生的创新欲望。本节课,练习设计分为“基础类型”,是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求三角形的面积;“发展类型”是 测量一个三角形的数据,并计算它的面积?同时,为让练习充满鲜活的个性,把题目变身成“找朋友”“红花配绿叶”“白鸽送信”争当“计算小能手”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练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六、让学生敢于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调动学生“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牛角尖”,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实现从“扶到放”的思维飞跃。像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有学生提出:用不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推导公式,行吗?这“一石激起千丈浪”,我引导学生互换手中的三角形,通过观察、实践解决疑问,真正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评价
《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做下面的评价:一是重视课堂激励评价。在动手操作环节时,对学生“竖起拇指”或一个鼓励的“笑容” ;在解决问题环节,对于精彩的发言,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重视生生之间的激励评价。在小组活动环节,对那些答错的同学,给予再次表现的机会,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同学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人性化地评价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坚持人性化地评价,不要让学生只看到两个符号“ √ ”或“× ”。试想象一下,学生的作业本打“√ ”的多还是打“× ”的多?因此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我都是用横线、圆圈加问号作记号,让学生没用压力地自主訂正。有进步的作业、理想的作业 ,附上“笑脸”的符号表达老师的心情和赞赏。也会写上鼓励性的赞语“今天的作业很工整”“努力,加油!明天的作业肯定做得更好。”
【关键词】课堂教学;让位教学;数学
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由众多因素构成,但主要因素有三个:教材、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何把握这个转化过程,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进行了“自主学习”,“让位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下面就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谈谈“让教于学生”“让学于学生”,“让权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有追求的目标
学生的认识需要就是求知欲,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材料感兴趣,便会产生探究心理。为了诱发这种求知欲,我把枯燥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兴趣,让学生有追求的学习目标。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这样启发学生: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你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做一条这样的红领巾需要多少红布?在学生“摘了这些果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后,马上提出深层次的学习目标: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2.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没有关系?3.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这种情境下提出的学习目标,让孩子们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几欲言而未能”的状况,促使他们主动投入课堂探索活动的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
曾听过两位老师讲《比较》这节数学课,一位教师每个教学环节都采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的比较事例,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课堂气氛感觉很好,但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得知学生的知识掌握得不那么牢固。而另外一位教师,他侧重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比较:铅笔的长短、人的高度等,学习效果很好。充分验证“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有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知成果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过程。要避免由个别学生、少数学生的操作代替多数学生操作的情况出现,更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剥夺学生的操作权利。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个环节,我创设一个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氛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操作分三步进行,即让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每步操作完成后,都要启发学生想:每种类型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操作过程、实物演示,理解学习过程,掌握旋转和平移。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让学生讲解题思路
全课总结,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把总结的“权力”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复述学习的知识要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操作、讨论、理解、领会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让教于学生,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思维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两次讲解思路过程:一是在操作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拼图”实验后,指名“小老师”边演示边讲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在自学解答例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互说计算方法及自己的思考过程,再叫“小老师”走上讲台叙述“先看……再看……联想……怎样计算……”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特别关注学困生,有时请他们先讲讲自己的思路,不完整请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请他们复述其他同学的讲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创造多向交流的机会,便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启发,取长补短。
四、让学生归纳知识结论
定理、公式、法则是全课知识的精华,让学生养成自己归纳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操作活动环节,学生头脑中已有形象的认知,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观察,对比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关系。得出:因为2S =S ,S =ah,所以S =ah÷2。
五、让学生做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为此,在练习时设计多层次的题型,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解答,同时实行分层评价、分层激励,促进学生的创新欲望。本节课,练习设计分为“基础类型”,是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求三角形的面积;“发展类型”是 测量一个三角形的数据,并计算它的面积?同时,为让练习充满鲜活的个性,把题目变身成“找朋友”“红花配绿叶”“白鸽送信”争当“计算小能手”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提高练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六、让学生敢于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调动学生“疑”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钻牛角尖”,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实现从“扶到放”的思维飞跃。像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有学生提出:用不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推导公式,行吗?这“一石激起千丈浪”,我引导学生互换手中的三角形,通过观察、实践解决疑问,真正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评价
《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做下面的评价:一是重视课堂激励评价。在动手操作环节时,对学生“竖起拇指”或一个鼓励的“笑容” ;在解决问题环节,对于精彩的发言,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重视生生之间的激励评价。在小组活动环节,对那些答错的同学,给予再次表现的机会,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同学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人性化地评价练习。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坚持人性化地评价,不要让学生只看到两个符号“ √ ”或“× ”。试想象一下,学生的作业本打“√ ”的多还是打“× ”的多?因此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我都是用横线、圆圈加问号作记号,让学生没用压力地自主訂正。有进步的作业、理想的作业 ,附上“笑脸”的符号表达老师的心情和赞赏。也会写上鼓励性的赞语“今天的作业很工整”“努力,加油!明天的作业肯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