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既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这正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吻合。本文正是基于这种需要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 培养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有: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中学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任务,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原有学习过程中单独操作、费时费力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各司其职,多快好省的完成那些较复杂、较难的任务,最后经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将成果与大家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提升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这些意识和品格会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1生物的学科特点
1.1生命性
生命性是生物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主要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人体和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生物与生物圈等,都是以生命运动这个核心展开的。这些问题的认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生命性这一教学目标上,实现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根本性目标。
1.2思想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性首先是由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决定的。在生物世界中,进化与退化同在、生存与死亡同在、斗争与互助同在、阴阳相克相生,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同样,生物学科的哲学性也决定于生物学科的生命性。其次,生物学科的思想性是由生命的美(体征之美、行为之美等)和物质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最后,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性也决定了生物科学的思想性。由以上可知,思想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是决不能被忽视的[2]。
1.3实验性
生物学科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的不断探索,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技能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进行实验操作也是促进自身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1.4现代性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生物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这就赋予了生物科学很强的现代性和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就要充分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2促进学生参与合作的策略
2.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发展”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改变传统的“传授”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创设对教学有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探索法以及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在行动上、思想上真正有愿望运用合作学习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基本精髓才能被教师掌握。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地学习、领悟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2.2 创设情境,促进参与
提升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兴趣,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合作。这样,学生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促进参与。第斯多惠曾在他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中的“激励理论”认为,一个学生能否主动积极思考,是他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主动思考产生的前提则是不断的积极的激励。此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适时的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比如问题复杂时,问题涵盖面大,学生难以说全面时。只有找准学生需要合作的心理,抓住适当的时机,才能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2.3分工明确,评价合理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从事集体活动的个人经常组成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在这个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成功地进行这项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我们要组建积极的目标互赖合作小组,组员要分工明确,并且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达到目标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每个小组参与者的认知水平、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观点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形式的合作结果,这对探究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组的明确分工一定要落实。
同时,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个人评价,而忽略了集体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注重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个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能调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合作的热情,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3结论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利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49.
[2]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3]朱正威.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三)[J].生物学通报,2001(4):27.
关键词:高中生物 合作学习 培养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的阐述中有: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新的中学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完成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任务,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原有学习过程中单独操作、费时费力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各司其职,多快好省的完成那些较复杂、较难的任务,最后经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将成果与大家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提升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这些意识和品格会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1生物的学科特点
1.1生命性
生命性是生物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主要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人体和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生物与生物圈等,都是以生命运动这个核心展开的。这些问题的认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生命性这一教学目标上,实现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根本性目标。
1.2思想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性首先是由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决定的。在生物世界中,进化与退化同在、生存与死亡同在、斗争与互助同在、阴阳相克相生,决定了生物学科的哲学性。同样,生物学科的哲学性也决定于生物学科的生命性。其次,生物学科的思想性是由生命的美(体征之美、行为之美等)和物质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教育。最后,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性也决定了生物科学的思想性。由以上可知,思想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是决不能被忽视的[2]。
1.3实验性
生物学科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的不断探索,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技能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进行实验操作也是促进自身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1.4现代性
生物科学发展迅速,生物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体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例如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这就赋予了生物科学很强的现代性和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就要充分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2促进学生参与合作的策略
2.1更新教师观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发展”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改变传统的“传授”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创设对教学有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探索法以及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合作学习,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在行动上、思想上真正有愿望运用合作学习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基本精髓才能被教师掌握。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地学习、领悟新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2.2 创设情境,促进参与
提升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特定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兴趣,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合作。这样,学生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
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促进参与。第斯多惠曾在他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中的“激励理论”认为,一个学生能否主动积极思考,是他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首要条件,而主动思考产生的前提则是不断的积极的激励。此外还要注意在教学中适时的把任务布置给学生,比如问题复杂时,问题涵盖面大,学生难以说全面时。只有找准学生需要合作的心理,抓住适当的时机,才能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2.3分工明确,评价合理
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从事集体活动的个人经常组成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在这个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成功地进行这项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我们要组建积极的目标互赖合作小组,组员要分工明确,并且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达到目标的时候,他们才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由于每个小组参与者的认知水平、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观点不同,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形式的合作结果,这对探究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组的明确分工一定要落实。
同时,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个人评价,而忽略了集体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注重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既提高个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能调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合作的热情,提高小组合作的时效性。
3结论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利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49.
[2]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3]朱正威.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三)[J].生物学通报,2001(4):27.